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20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似乎有点偏颇,理由是:一、我国陶瓷彩绘早就采用了钴料。学者研究证明,采用钴为原料绘画瓷器,源于唐代,那时的钴料直接画在陶瓷的表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釉下彩青花瓷。到了元代,才在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造型艺术、绘画技巧、图案装饰、窑温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青花瓷器产生了质的飞跃。二、钴蓝色料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景德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人们早就使用了这些原料施于陶瓷上,只是当时对钴料的提炼技术还不是那样精纯,外国钴料的引进,确实对青花的发色起到了好的效果。这就像一棵大树扎根在本土,用外来的肥料浇灌,使这棵树长得更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棵树是外国的树。三、元青花的艺术文化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表现在原料上,更表现在艺术文化的内涵上,也就是说,通过它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表现它民族文化的风采。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了青花瓷的产生与发展。成吉思汗、忽必烈率领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了中国,并开疆拓土,把版图扩展到欧亚广大区域,其疆域的广阔,使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多元文化,推动和影响着全国艺术形态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着正在成长的陶瓷艺术。同时,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有不少汉族文人受元贵族的歧视和排挤,流落民间,成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使元代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元朝十分重视陶瓷的制造,忽必烈正元5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以监督制造供贵族们享用的瓷器,这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元青花实物器型硕大,敦厚沉稳,造型丰富,变化多样,充分体现了元代蒙古民族豪迈粗犷的游牧民族的特征。元青花具有代表性的玉壶春、梅瓶,就是从蒙古族的酒瓶器型演变过来的。从民族的色彩倾向看,蒙古族崇尚蓝色和白色,这与该民族生长在蓝天白云,青青草原的环境中有关,蓝色的图案经常装饰着白色的蒙古包和服饰,青花瓷那种蓝白相间,素朴清雅的色彩正是迎合了这个民族的色彩审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佛教文化对元青花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佛教文化很早传到中国,忽必烈建元以后,藏传佛教成为主要宗教,佛教文化必然影响青花瓷的创作,这一点,在大量的元青花图案纹饰的分析上可以得到印证。元青花中最典型的图案“莲花瓣纹”、“缠枝莲纹”、“云纹”、“海水纹”都与佛教绘


  画有很深的渊源。
  中国的文人水墨画堪称国之精粹,其表现最具民族性,元代,中国画已经非常成熟,并在元青花瓷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元代的文人画家、高级工匠部分被统治者招募进入“画院”、“瓷局”,从事创作绘制之事务。从诸多元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装饰构图,线条力度,层次韵律以及那种水墨画的晕散效果等方面,都完全达到文人绘画的艺术效果。
  中华民俗文化给元青花瓷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个区域民族的习俗,是该民族长期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从大量元青花瓷的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概念:这种民俗文化大量地表现在元青花瓷上绘画和装饰的内容中,不仅体现了它的广泛、生动、丰富、多彩的特色,而且充满着中华民俗风情,凝结了元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出来的纹饰图案,充分体现和谐与吉祥如意主题思想的同时,青花瓷的艺术装饰性也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提炼升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感。元青花纹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吉祥如意主题的缠枝莲纹饰、三友纹饰;意寓富贵的龙凤纹饰,麒麟孔雀纹饰,缠枝牡丹纹饰、鱼藻纹饰;有反映历史故事的人物图案:如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妃出寨、三顾茅庐等等,简直是一本生动的民俗文化教科书。它的每一个图案画面,都展现了东方华夏的艺术风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探讨元青花文化的意义巨大,青花结束了以往白瓷无彩的时代,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对外贸易,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结晶,使“中国——CHINA——瓷器”誉满全球,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文献
王晓帆(1919-1963年),字锡瑞,王大凡(“珠山八友”成员)之子。自幼随父学习陶瓷绘画艺术,擅长粉彩人物。民国时期新粉彩传承人“八小名家”之一。1944年创办画斋“晓帆画坊”,期间开发的《花开富贵》新婚日用瓷、《以介眉寿》祝寿日用瓷,开日用陶瓷艺术化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组织创办了景德镇第一个“陶瓷工艺合作社”(任社长),1954年积极响应政府“公私合营”号召,主动将其并入“陶瓷
期刊
吴国兴陶瓷艺术作品
期刊
在位于赣州市南康区西南部的横寨乡的寨坑村,这里本是一片净土,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但每到大年初一至十六,因为《木根源》,这块土地就要沸腾起来,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聆听《木根源》的歌声,观看《木根源》的表演,领悟《木根源》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洛阳桥上花似锦,洛阳桥下好划船”,每当诵唱《木根源》唱到此处时,《木根源》的传承人,横寨乡寨坑村村民彭冬富都稍有停顿,
期刊
有两类画家,一类什么都画,如石涛,既画山水,也画人物、花鸟;另一类只画少数几种,如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而不涉及其它题材。  前一类画家可称之为务博,而后一类画家则可称之为务专。  一般人都认为务博的画家高明,不高明怎么能样样都画,且画得那么好?  郑燮则不这样看,曾说:“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  我认为郑燮的话有道理,
期刊
景德镇市浮梁县北郊储田乡有一个祖庙村,因一座唐代古庙“郑司徒庙”而得名。  “郑司徒庙”祭祀村民的三位先祖:唐勅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镇国公郑传、朝议郎宣州司马检校工部郎中郑鲁、总制正都统检校尚书左仆射郑玫。  庙里保存了两块石碑:一块明·洪武二年刻(阴文),一块清朝末年刻(阳文),后者由清末名臣李鸿章撰文。据说文革时期为防被红卫兵捣毁,村民将两块石碑沉入塘底保护起来,至近日才从塘里捞出。明朝石碑尚
期刊
粉彩山水如同国画,画家笔下的山石、林木、云水等景物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照片似的翻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绝非面对静止的自然景物一笔一画的描绘,而是通过陶瓷这一绘画载体通过写生、目识、心记、去粗取精、有取有舍、提炼加工等方法,既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因素,又加以变化改造而达到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粉彩工笔山水画讲究构图布局,追求笔墨韵味和气韵生动。  一、讲究构图布局  同
期刊
写意花鸟顾名思义,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题材是花鸟。含两层意思,一是狭义的,仅指自然界的花鸟本身;一是广义的,包括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和植物。  二、主题是“意”。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物意,即花鸟自身的神态意趣;二是人意,即作者的情感旨意、理想追求。这二者都是花鸟画所要表现的主题。  三、表现方法是写。写一般指书法用笔,或草书用笔,它不同于工笔画的细笔描绘,而是如同作草书一般的大笔挥洒。正是因此,
期刊
画雪景山水要经常深入生活,作大量真山水的写生。  北宋画家范宽,居住终南、大华山之间,经常深入大自然“写山真骨”,画出的传世名作《雪景寒林图》山势起伏、白雪厚润,山骨隐现,寒林坚挺,把北国的雪后风光描绘得气势磅礴,妖娆壮观。元四家之一、雪景山水名家黄公望,随身携带画具,在家乡山水间写生,作品《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峣峥,冻树萧瑟,突出表现了雪山的洁净与错落。  他们不但都在写生中积累
期刊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决定了山水画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画出永世流芳的精品杰作,能创造出与自然山川景观那么贴切的表现技法,能写出感悟深厚的理论著作,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贴近自然,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
期刊
浊浪滔天军旗耀,飓风肆虐砥柱回。6月份以来,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突发暴雨、内涝、溃口、滑坡、飓风等自然灾害。一时间,鄱阳告急、九江告急、盐城告急、黄梅告急……危难关头,铁军出征!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水电二总队闻令而动,投入兵力36000人次、装备7800台次,多点出击,星夜驰援,一场场抢险救援攻坚战在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4个省份12地接连打响。  危急时刻有铁军  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