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青花山水,要精通国画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山水滥觞于国画,尤其是现代青花山水,几乎就是国画山水的坯上移植,所以,画青花山水,精通国画的画理和画技十分必要。
  国画家画山水,讲究取势、章法和笔墨。
  取势之法,是要抓住重点,如重点在画幅中间,可用“之”字来取势,即下方开头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屈曲如“之”字形;如果重点在上面,则可用“甲”字来取势,上面厚实,下面轻虚,如同“甲”字;此外,如重点在下面,用“由”字取势,在左面用“则”字取势,在右面用“须”字取势。为了达到变化多端的效果,还可以将几个字穿插使用来取势。取势是决定构图成败的关键,是构成山水画形式美的视觉着眼点,只有在一开始构图时就抓住重点把势取好,才能使下一步的笔墨处理能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使物象之间、笔墨之间能气势贯通,如山中有龙蛇,使山水画更生动,形式变化更丰富,更增加美感。
  其次是章法。章法讲究对物象分宾主、定虚实,并使之在对立变化中达到统一完美的和谐。
  分宾主。主是图画所表现的主要形象,一幅画要有主体,还要有陪衬,陪衬便是宾。主不仅是形式上的主要部分,也是内容上的表现重点,必须予以突出。宋·李成《山水诀》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曰:“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元·汤垕《画鉴》曰:“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都突出强调了主的优先地位。但宾也不能忽视。宾、主要有呼应(顾盼)。清·笪重光《画荃》曰:“近埠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顾之情;远山低以为高,有主客异形之象。”王翚、恽寿平评曰:“山头山足,俯仰照顾有情;近峰远峰,形状勿令相犯。此章法要紧处,学者勿轻放过。”画中形象应前后左右互相关连,不能各自孤立。宾主关系处理得好,可以使画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定虚实。山水画中,有笔墨处是实,无笔墨处也即是空白处是虚。但虚之空白,非空纸,也是画,是形象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如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上只寥寥数笔,余皆空白,却使人感到那迷濛的寒江雪霁的气氛,获得江天一色、无穷无际的空间感觉。“咫尺之幅,体百里之迥”。空白,可以用方寸的画幅表现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正所谓意到笔不到,此处无画胜有画。另外,画面空白大小形状以及分布的适当与否,和画面的形式感的完美和谐也有很微妙之关系,对衬托笔墨、线条和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此,历代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空白的处理,在构图时尽力追求虚和实的相辅相成、相生相变,务求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带实,以实带虚,造成画面的矛盾与对比,穿插与呼应,在画面物象之间产生节奏和韵律,构成形式美的变化并产生美感。
  取势和章法结合在一起,古人称之为“置阵布势”,如同作战时的分兵布阵,决定着山水画的大势及大关系的好坏,安排得当,一幅画就成功了一半。
  “置阵布势”之后,接下去是诉诸笔墨。








  中国画的笔墨,实际上就是用笔用墨。用笔勾勒线条,描画物象。线条是山水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唐代以前,山水画不用皴,主要用几根外轮廓线来表达山石,是“空勾无皴”,也就是用单调一律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层层转折。这样的描写,往往只能抓住物象的外形。到五代、北宋,山水画完全达到成熟的阶段。山石上既有线的勾勒,也有皴擦,这是山水画的一大进步,是许多前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得的成果。有了皴,山石就有了质感、立体感。皴法的种类很多,主要是两大类:披麻一类,表现土山的形体;斧劈一类,表现石山的形体。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变体;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带是斧劈皴的变体。天下的山石,如水成岩、火成岩、土载石、石载土,千姿百态,所以画山水必须掌握多样的皴法,才能表现出各个具体的典型面貌。
  皴,实际上也是线的一种形式。所以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对线的运用。线条好了,一则可以准确地勾勒对象的外形,次则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还能在运笔中有所变化,使作品经得起看,产生无穷的笔墨情趣。
  用笔之外,用墨也极其重要。谢赫六法中有骨法用笔、随类赋彩之说,其中随类赋彩,讲的是用色,在水墨画中,也就是用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运用得好,同样可以使读者获得丰富的色彩感觉。
  国画中之水墨山水,与瓷画中的青花山水非常接近,所不同的无非两条:一是载体不同,前者在纸绢上作画,后者在坯胎上作画,二是材料不同,前者用水墨,后者用青花颜料。其它于画理画法上别无二致。所以,若想做一个好的青花山水画家,一定要精通国画,尤其是国画中的水墨山水画,学习它的取势、章法与笔墨。
  许多外埠的山水画家来景德镇画青花山水,时间不长就登堂入室,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为本土长期浸淫于青花山水的作者所不及。这一事实证明,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山水的功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青花山水画家。反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始终是一个普通的画匠。
其他文献
吴国兴陶瓷艺术作品
期刊
在位于赣州市南康区西南部的横寨乡的寨坑村,这里本是一片净土,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但每到大年初一至十六,因为《木根源》,这块土地就要沸腾起来,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聆听《木根源》的歌声,观看《木根源》的表演,领悟《木根源》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洛阳桥上花似锦,洛阳桥下好划船”,每当诵唱《木根源》唱到此处时,《木根源》的传承人,横寨乡寨坑村村民彭冬富都稍有停顿,
期刊
有两类画家,一类什么都画,如石涛,既画山水,也画人物、花鸟;另一类只画少数几种,如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而不涉及其它题材。  前一类画家可称之为务博,而后一类画家则可称之为务专。  一般人都认为务博的画家高明,不高明怎么能样样都画,且画得那么好?  郑燮则不这样看,曾说:“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  我认为郑燮的话有道理,
期刊
景德镇市浮梁县北郊储田乡有一个祖庙村,因一座唐代古庙“郑司徒庙”而得名。  “郑司徒庙”祭祀村民的三位先祖:唐勅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镇国公郑传、朝议郎宣州司马检校工部郎中郑鲁、总制正都统检校尚书左仆射郑玫。  庙里保存了两块石碑:一块明·洪武二年刻(阴文),一块清朝末年刻(阳文),后者由清末名臣李鸿章撰文。据说文革时期为防被红卫兵捣毁,村民将两块石碑沉入塘底保护起来,至近日才从塘里捞出。明朝石碑尚
期刊
粉彩山水如同国画,画家笔下的山石、林木、云水等景物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照片似的翻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绝非面对静止的自然景物一笔一画的描绘,而是通过陶瓷这一绘画载体通过写生、目识、心记、去粗取精、有取有舍、提炼加工等方法,既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因素,又加以变化改造而达到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粉彩工笔山水画讲究构图布局,追求笔墨韵味和气韵生动。  一、讲究构图布局  同
期刊
写意花鸟顾名思义,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题材是花鸟。含两层意思,一是狭义的,仅指自然界的花鸟本身;一是广义的,包括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和植物。  二、主题是“意”。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物意,即花鸟自身的神态意趣;二是人意,即作者的情感旨意、理想追求。这二者都是花鸟画所要表现的主题。  三、表现方法是写。写一般指书法用笔,或草书用笔,它不同于工笔画的细笔描绘,而是如同作草书一般的大笔挥洒。正是因此,
期刊
画雪景山水要经常深入生活,作大量真山水的写生。  北宋画家范宽,居住终南、大华山之间,经常深入大自然“写山真骨”,画出的传世名作《雪景寒林图》山势起伏、白雪厚润,山骨隐现,寒林坚挺,把北国的雪后风光描绘得气势磅礴,妖娆壮观。元四家之一、雪景山水名家黄公望,随身携带画具,在家乡山水间写生,作品《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峣峥,冻树萧瑟,突出表现了雪山的洁净与错落。  他们不但都在写生中积累
期刊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决定了山水画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画出永世流芳的精品杰作,能创造出与自然山川景观那么贴切的表现技法,能写出感悟深厚的理论著作,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贴近自然,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
期刊
浊浪滔天军旗耀,飓风肆虐砥柱回。6月份以来,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突发暴雨、内涝、溃口、滑坡、飓风等自然灾害。一时间,鄱阳告急、九江告急、盐城告急、黄梅告急……危难关头,铁军出征!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水电二总队闻令而动,投入兵力36000人次、装备7800台次,多点出击,星夜驰援,一场场抢险救援攻坚战在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4个省份12地接连打响。  危急时刻有铁军  入
期刊
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