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 象外摹神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鸟画,是中国三大画科(人物、山水、花鸟)之一,以花卉、蔬果、翎毛、草虫、鳞介、禽兽等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其写意之法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如何才能表现好物象的神态呢?只有师法自然。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曰:“要之画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师传。自临摹家专事粉本,而生气索然矣。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画竹》中说:“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从,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又在《江馆清秋》中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道出了他笔下之竹,之所以能“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的真谛。
  前辈的创作心得告诉我们,师法自然是花鸟画创作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追求不似之似的写意花鸟画,要以简练的笔墨,表达出物象的神态,不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临写,妙得万物生意,是不可能获得物象的神理,达到象外摹神、造物在我的艺术境界的。
  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极擅画虾、蟹、鸡,世人称之为三绝。何以能绝?在于他对虾、蟹、鸡的熟知。以其三绝中最为神妙的虾为例:
  齐白石出生于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儿时的乐趣,都是大自然奉献给他的。放牛的时候,齐白石常常在池塘边看水中嬉戏的虾。学习绘画后,虾,自然就成了齐白石画中的主要表现对象。为了画好虾,晚年,齐白石还在画案的水盂里养虾,每天都要细心观察虾,看它们的形状,看它们游泳的姿态,并常常用笔触动它们,请它们为他表演。就这样,虾这种大自然中非常普通的小动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变成了难得的艺术珍品。
  齐白石的虾与前人相比有两个很重要的变化,其一是虾的眼睛,经过长期观察,齐白石发现,虾在游动时,眼睛是向外横的,他将前人以两个墨点表示虾的眼睛改为稍向外横,这一改,虾的形象更为灵动。其二,齐白石在虾的头部和胸部的淡墨基础上加了一笔浓墨,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虾头前端的坚硬感,而且也表现了白虾的躯干透明,齐白石自己认为“对虾写生多年,这一笔的创造是最成功的”。
  齐白石一生有很多感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他觉得媚俗,不似,他认为是欺世。齐白石的虾经历了一变二变三变四变,每一次变化都在做减法。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如何做减法,减到极致,减而有味,减而有似,是最重要的。齐白石在虾腿上做的减法最多,由起初写实的十对,逐渐改造成八对、六对,八十多岁后的作品里,有时虾腿就只有五对了。有人质疑齐白石连虾到底有几只腿都搞不清楚,变来变去,齐白石笑而不辩,后来,他以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表明了自己追求“象外摹神”的创作理念。
  齐白石有一幅《山溪群虾》,在窄窄浅浅的弯弯的潺潺溪流中,密密匝匝地先后排布了23只姿态各异、灵动活泼的小河虾,其中有7只为浓墨(青虾),其余为淡墨(白虾)。画中之虾,虽是寥寥数笔,却将其各自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虾须和虾钳尤其生动,似在水中舞动,柔而不弱,神韵充盈。整个画面非常生动,读其画如身临山间小溪观群虾争先恐后顺流前行的情景。这幅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熟知,才有巧思,才能成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喜以大写意笔法绘鸡,创作了百余幅以鸡为主题的瓷画、国画。画中,鸡之神态各异,自成一家。为了画好鸡,他在自家院子里栽树种花放养群鸡,常常坐于院内赏花观鸡,速写默记鸡之不同动态。他有一幅粉彩《南国之春》瓷板画,以黄、红、黑三色大笔挥写雄鸡,以紫、黄两色绘花朵。大雄鸡,尾朝画外,瞪着大大的眼睛,扭头注视着身旁的花朵。从雄鸡的姿势看,仿佛是在奔跑的过程中突然停下的样子。是什么吸引了雄鸡?是路边的花朵!这件作品极富神韵有着浓郁生活情趣,令人回味无穷。明·祝允明·《枝山题画花果》曰:“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甚难哉!或曰:草木无情,岂有意耶?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南国之春》得物之生意,造化甚妙。
  我喜欢画花卉、禽鸟,笔法写意。为了能表现好花卉禽鸟的不同姿态,我一直坚持到大自然中写生,在各种环境中速写。有一次,我在农村写生,遇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放鹅的孩童在水中与鹅嬉戏,孩童在水中一会儿拍拍这只鹅,一会儿逗逗那只鹅,很是快乐;那些鹅,有的悠然闲游,有的相伴前行,有的则扑腾着翅膀像在舞蹈。我立刻速写下鹅在水中展翅起舞的瞬间神态,创作了《我欲飞翔》瓷板画,用来寄寓追求梦想的情怀。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无穷的创作灵感,我们师法自然,象外摹神,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写意花鸟瓷画。
其他文献
画雪景山水要经常深入生活,作大量真山水的写生。  北宋画家范宽,居住终南、大华山之间,经常深入大自然“写山真骨”,画出的传世名作《雪景寒林图》山势起伏、白雪厚润,山骨隐现,寒林坚挺,把北国的雪后风光描绘得气势磅礴,妖娆壮观。元四家之一、雪景山水名家黄公望,随身携带画具,在家乡山水间写生,作品《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峣峥,冻树萧瑟,突出表现了雪山的洁净与错落。  他们不但都在写生中积累
期刊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决定了山水画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画出永世流芳的精品杰作,能创造出与自然山川景观那么贴切的表现技法,能写出感悟深厚的理论著作,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贴近自然,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
期刊
浊浪滔天军旗耀,飓风肆虐砥柱回。6月份以来,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突发暴雨、内涝、溃口、滑坡、飓风等自然灾害。一时间,鄱阳告急、九江告急、盐城告急、黄梅告急……危难关头,铁军出征!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水电二总队闻令而动,投入兵力36000人次、装备7800台次,多点出击,星夜驰援,一场场抢险救援攻坚战在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4个省份12地接连打响。  危急时刻有铁军  入
期刊
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
期刊
青花山水滥觞于国画,尤其是现代青花山水,几乎就是国画山水的坯上移植,所以,画青花山水,精通国画的画理和画技十分必要。  国画家画山水,讲究取势、章法和笔墨。  取势之法,是要抓住重点,如重点在画幅中间,可用“之”字来取势,即下方开头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屈曲如“之”字形;如果重点在上面,则可用“甲”字来取势,上面厚实,下面轻虚,如同“甲”字;此外,如重点在下面,用“由”字取势,在
期刊
中国梦 瓷都情  夕照霞霓  映衬你钢毅的身躯  斑驳城墙  烙下你千年的梦寐  传承创新  一次次享誉世界  熊熊窑火  一代代生生不息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陶瓷书法艺术在景德镇蓬勃兴起,出了一批陶瓷书法家,许多好作品,媒体对此也常有评介,但关于如何欣赏陶瓷书法艺术的文章却鲜有所见,偶有涉及也语焉不祥。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以抛砖引玉,并向书法专家请教。  我以为,陶瓷书法作品有四美。哪四美?  一、文字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作品以文字为素材,其文或为历代著名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范仲淹《岳阳
期刊
牡丹纹饰是自宋代以来瓷上的主要装饰纹饰之一。  宋代以图案的形式用刻划和模印技法在瓷上装饰牡丹,构图形式有折枝式(盘、碗内只有一枝牡丹),分格式(以盘、碗心为中心,放射性分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一枝独立的牡丹),对枝式(两枝分别独立的牡丹翻转对称构图,但无缝隙,独立而统一),交枝式(两两枝茎相交、轴向完全对称的牡丹构图,可以有多组),环枝式(几朵牡丹的枝叶相互衔接,组成一个环形图案,多出现在盘、碗
期刊
我是个瓷艺工作者,以绘制人物瓷画为主。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作人物瓷画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有三点:一是人物形象传神,二是文化内涵丰富,三是与器型完美结合,装饰性强。前二点与国画相同,后一点为瓷画所独有。  首先是人物形象必须传神。  人物瓷画作为人物画之一个分枝,愈来愈不满足于形似,而追求一种“神似”的境界。所谓“神似”,指的是将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反映出来。“神似”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
期刊
“百宝栏杆护晓寒,沉香亭畔若为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这是明代诗人冯珍写的一首牡丹诗。牡丹也称木芍药、富贵花。农历谷雨前后开花。花大如盘,色泽艳丽,故深受大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中国人历来都把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画题材,形成高雅的牡丹文化。  现代陶瓷装饰中牡丹题材继承了传统装饰的优良技巧,结合当代审美观念创作出不少的表现形式,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