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追求完美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瓷艺工作者,以绘制人物瓷画为主。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作人物瓷画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有三点:一是人物形象传神,二是文化内涵丰富,三是与器型完美结合,装饰性强。前二点与国画相同,后一点为瓷画所独有。
  首先是人物形象必须传神。
  人物瓷画作为人物画之一个分枝,愈来愈不满足于形似,而追求一种“神似”的境界。所谓“神似”,指的是将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反映出来。“神似”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如何才能做到神似?顾恺之给出的办法是“以形写神”。
  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神无形不存。写神,必须靠对形的描绘。但人的精神面貌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鲜明地表现在可视的外形上,它如同电光石火,常常是一显即隐、稍纵即逝的,因此,“以形写神”,要善于抓住对象“本真性情发现”那一刹那的情状,把它准确地反映出来。
  南宋陈造《江湖长翁集》说:“使人伟衣冠、肃瞻眡、端坐屏息,仰而视,俯而起草,毫发不爽,若镜中取影,未必不木偶也。著眼于颠沛、造次、应对、进退、颦頞、适悦、舒急、倨敬之顷,熟视而默识,一得佳思,亟运笔墨,兔起鹘落,则气正而神完矣。”
  陈造的话明确指出,描绘人的静态,即使“毫发不爽”,也只是“若镜中取影,未必不木偶也。”而描绘人的困顿狼狈、急遽仓促、应对进退、皱眉蹙頞、适悦舒急、傲慢恭敬的瞬间动态,则能够做到“气正而神完”,达到“神似”的效果。
  但描绘人的“本真性情发现”的瞬间动态谈何容易,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默记、速写的能力及“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的笔墨功夫,不是所有瓷画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许多人物瓷画形象呆板、不能传神的原因。
  其次,是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的人物画,人物形象不可谓不生动,但内容肤浅,让人一览无余,这样的人物画不经看,没有味道。而有些人物画,不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越看越爱看,如嚼橄榄,余味无穷。如当代人物画家戴敦邦《红楼人物百图》中的《柳湘莲》,这幅画画柳湘莲毒打薛蟠,画上只画了柳湘莲一个人而略去了薛蟠,却让人联想起小说中柳湘莲和薛蟠之间的故事,没有繁琐的背景描写,只点缀了一些与故事有关的物事,集中全部的力量刻画柳湘莲这个由于唱戏而飘泊风尘的优伶人物。作者给了他一副男性的身材和女性的面目,还给了他一副即使在鞭打恶霸的时候也还保留着的行动在舞台上的架式;这样的形象设计简直妙不可言。柳湘莲身后的两匹马也画得很巧妙,画家没有画马的全身,只强调了两匹马的头部,强调了两匹马那种亲密无间的样子,这就有意无意地在柳湘莲和薛蟠的关系上面作了一点暗示,让读者看出了许多画外的意思,这些意思写成文字,可以铺叙为万语千言。从这幅画上,我们不但看到了柳湘莲的传神形象,还通过他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通过坐骑的陪衬,读出了他的身世,他的职业,他的内心世界及他和他的仇敌过去和现在两种绝不相同的关系,甚至还可以通过他的穿着,读出那个时代人物衣冠服饰的特征。可以说,这幅画为我们展示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而这正是它充满魅力,令人拍案叫绝的原因。
  但要把一幅简单的白描画画得如此成功又谈何容易,这需要作者对《红楼梦》、柳湘莲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而这也是一般人物画作者所缺少的。
  第三,是要与陶瓷器型、材质相结合,有装饰性
  人物瓷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画,它与器的关系,犹如衣服之于人体,衣服要美,更要合身,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也难于为人接受。瓷画与瓷器也如此,瓷画再美,还要适合于瓷器的装饰,和瓷器的造型质地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本身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器型、材质的美感,这就要求人物瓷画有很强的装饰性。
  但这也并非易事。有许多人物瓷画作品,完全不考虑器型与瓷质的特点,堆砌许多景物和人物,把陶瓷材质的美感掩盖殆近,这种作品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也绝非佳作。另有的人物瓷画作品,根据器型的特征选材布局,以最少的笔墨来表现画的意境,尽量利用空白的处理来显示瓷质洁白的美感。这种人物瓷画作品,以图画的美与陶瓷器型和材质的美互相烘托,称得上是人物瓷画装饰美的完美表现。可惜当今的陶瓷市场上,这样的作品可见的不多。
  总之,画瓷上人物,传神、有内涵和装饰性,这三者缺一不可,而这都正好是我们的弱项。有志气的人物瓷画作者要为克服这些弱项而努力:一方面苦练观察、默记、速写等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捉形能力和笔墨技巧,一方面刻苦读书,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认真研究陶瓷器型、材质的特点,在创作实践中将画与器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辛,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奋斗中有辛苦,更有说不尽的快乐!
其他文献
粉彩山水如同国画,画家笔下的山石、林木、云水等景物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照片似的翻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绝非面对静止的自然景物一笔一画的描绘,而是通过陶瓷这一绘画载体通过写生、目识、心记、去粗取精、有取有舍、提炼加工等方法,既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因素,又加以变化改造而达到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粉彩工笔山水画讲究构图布局,追求笔墨韵味和气韵生动。  一、讲究构图布局  同
期刊
写意花鸟顾名思义,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题材是花鸟。含两层意思,一是狭义的,仅指自然界的花鸟本身;一是广义的,包括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和植物。  二、主题是“意”。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物意,即花鸟自身的神态意趣;二是人意,即作者的情感旨意、理想追求。这二者都是花鸟画所要表现的主题。  三、表现方法是写。写一般指书法用笔,或草书用笔,它不同于工笔画的细笔描绘,而是如同作草书一般的大笔挥洒。正是因此,
期刊
画雪景山水要经常深入生活,作大量真山水的写生。  北宋画家范宽,居住终南、大华山之间,经常深入大自然“写山真骨”,画出的传世名作《雪景寒林图》山势起伏、白雪厚润,山骨隐现,寒林坚挺,把北国的雪后风光描绘得气势磅礴,妖娆壮观。元四家之一、雪景山水名家黄公望,随身携带画具,在家乡山水间写生,作品《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峣峥,冻树萧瑟,突出表现了雪山的洁净与错落。  他们不但都在写生中积累
期刊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决定了山水画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画出永世流芳的精品杰作,能创造出与自然山川景观那么贴切的表现技法,能写出感悟深厚的理论著作,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贴近自然,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
期刊
浊浪滔天军旗耀,飓风肆虐砥柱回。6月份以来,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突发暴雨、内涝、溃口、滑坡、飓风等自然灾害。一时间,鄱阳告急、九江告急、盐城告急、黄梅告急……危难关头,铁军出征!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水电二总队闻令而动,投入兵力36000人次、装备7800台次,多点出击,星夜驰援,一场场抢险救援攻坚战在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4个省份12地接连打响。  危急时刻有铁军  入
期刊
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
期刊
青花山水滥觞于国画,尤其是现代青花山水,几乎就是国画山水的坯上移植,所以,画青花山水,精通国画的画理和画技十分必要。  国画家画山水,讲究取势、章法和笔墨。  取势之法,是要抓住重点,如重点在画幅中间,可用“之”字来取势,即下方开头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屈曲如“之”字形;如果重点在上面,则可用“甲”字来取势,上面厚实,下面轻虚,如同“甲”字;此外,如重点在下面,用“由”字取势,在
期刊
中国梦 瓷都情  夕照霞霓  映衬你钢毅的身躯  斑驳城墙  烙下你千年的梦寐  传承创新  一次次享誉世界  熊熊窑火  一代代生生不息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陶瓷书法艺术在景德镇蓬勃兴起,出了一批陶瓷书法家,许多好作品,媒体对此也常有评介,但关于如何欣赏陶瓷书法艺术的文章却鲜有所见,偶有涉及也语焉不祥。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以抛砖引玉,并向书法专家请教。  我以为,陶瓷书法作品有四美。哪四美?  一、文字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作品以文字为素材,其文或为历代著名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范仲淹《岳阳
期刊
牡丹纹饰是自宋代以来瓷上的主要装饰纹饰之一。  宋代以图案的形式用刻划和模印技法在瓷上装饰牡丹,构图形式有折枝式(盘、碗内只有一枝牡丹),分格式(以盘、碗心为中心,放射性分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一枝独立的牡丹),对枝式(两枝分别独立的牡丹翻转对称构图,但无缝隙,独立而统一),交枝式(两两枝茎相交、轴向完全对称的牡丹构图,可以有多组),环枝式(几朵牡丹的枝叶相互衔接,组成一个环形图案,多出现在盘、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