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创作应深入生活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ri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决定了山水画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画出永世流芳的精品杰作,能创造出与自然山川景观那么贴切的表现技法,能写出感悟深厚的理论著作,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贴近自然,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这是他走进自然,深入研究自然,用心感悟自然,而记录下来的心得体会。他在《山水训》中提出的空间理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些成为了中国山水画构图布局的指南。
  像郭熙一样写自己深入生活,观察真山真水心得的山水大家还有很多,如唐·王维有《山水论》、《山水诀》,元·黄公望有《写山水诀》、《论画山水》,这些著作都成了后人学习山水画创作的生动教材。
  中国山水画家通常都热衷于师法造化,揣摩造化。
  黄公望(1269-1354)创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的事迹非常感人: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这件宏幅巨制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然后于至正七年(1347)动笔,至正十年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赞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范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懂得“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师法造化,让他“得山之骨”,从而“自出机杼”。范宽的画作多取材于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代表作之一。画里一巨峰壁立,占居了画幅的三分之二,瀑布从巨峰中直泻而下,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巨峰之下是隔溪相对的山峦,殿阁掩映于山顶的丛林,山峦与巨峰之间以云雾相衔接。溪边有一条小路,路上行进着一队赶着驮队的商旅,人畜虽皆画得微小,却都真实生动。这幅画不仅让读画之人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而且还以飞瀑、溪水、行进的驮队和险峻雄奇的大山、幽深静谧的山谷形成的强烈的动静对比,让读画之人感受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溪山行旅图》之外,范宽还有许多传世杰作,如《关山雪渡图》、《临流独坐图》等,这些画作生活气息都很浓重,读了都有如临其境之感。
  瓷画与国画同源,好的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民国“珠山八友”成员汪野亭,为了能传山川之神,效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了景德镇及邻近的祁门、黄山、婺源等地,所创作品多取材于景德镇及周边地区的山川美景。汪野亭的粉彩山水瓷板画《瀑布云山石上流》(横幅),以“平远”为主,“深远”、“高远”为辅构图。画幅左侧,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树木成林,古树参天,山谷间瀑布飞泻,山坳里桃林掩映居舍。画中心的岛屿上有垂柳和草亭,一老者带着书童经过小桥向草亭走去。画面右侧是遥渺如黛的起伏山峦,其上是题跋和钤印,诗跋曰:“瀑布云山石上流,湖溪烟水送轻舟。桃红柳绿常回首,策杖呼僮且漫游。”茫茫湖面把山水连成了一体,湖面上有些小船,或打鱼劳作,或停泊岸边,或驶向浩渺的湖之深处。《瀑布云山石上流》以山静水动、物静人动的动静对比,让画面产生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感,让读画之人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为了画好黄山,几上黄山进行写生。
  无论是国画,还是瓷画,历代山水画大家,都非常注重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他们用毕生的精力记录山川变迁,反映社会生活,并将自己游历千山万水时的所感所思融于其中,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创作了许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专事瓷画山水,一直以前辈为榜样,注重深入生活。我的作品多从写生稿中提炼。写生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还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才能表现其精神本质,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
  李勋,1983年生,200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现为景德镇粉彩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江西省陶瓷技师(二级),江西省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擅长粉墨彩人物,从小喜爱陶瓷绘画,在祖父、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镇生与叔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的悉心指导与培养下,绘画技术不断提高,十余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2008年粉彩作品《桃花夜宴》获“庆改革开放30周年江西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江西选拔赛”铜奖;2009年粉彩作品《贵妃出浴》瓷瓶获“第二届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金奖,粉彩作品《春江花月夜》瓷盘获“第二届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铜奖;2010年作品《苏惠》获“江西省首届御窑杯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铜奖;2011年粉彩作品《传书》获“雅润杯首届全国瓷器绘画大赛”铜奖;2012年粉彩作品《曲媚春晖》瓶获“迎春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粉彩作品《胡笳十八拍》瓷瓶获“大连春季茶业博览会暨紫砂艺术品工艺品博览会·星海杯优秀作品”金奖;2013年粉彩作品《十里飘香丽人行》瓷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金奖。
  作品《送别》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吴红星,出生于江西鄱阳,200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当代陶瓷书画艺术研究院创研部部长,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能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景德镇美术协会会员。
  创作思路开阔,装饰手法多元化,作品风格清新典雅、意境深远。
  作品《那年春月》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山村晓韵》入选建国60周年两岸三地成果展(北京展区),2008年以青花纹饰装饰景德镇休闲广场天桥受到好评。2009年被评为景德镇陶瓷界最有潜力新人。



其他文献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秉承这一理念,景德镇八方工艺瓷画院扎根深厚的陶瓷文化土壤,继承千年传统制瓷技艺,致力于陶瓷文化交流与传播,努力打造以设计、生产、研究、销售、经营为一体的手工陶瓷品牌。瓷画院落户凤凰山,从胚胎成型、釉下绘画到施釉,均采用传统的制瓷工艺,纯手工制作。在复兴、保留传统制瓷技艺的同时,注重研发与创新,融传统手艺、新技术材料、现代技艺精神为一体。  画院以“传承经典、手工原创、艺
期刊
江口镇,是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江西省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地处赣县东部,贡江、平江,桃江汇聚在此。铁路、公路、水路费穿境内东西南北,京九铁路设赣县货运站,规划建设昌——吉——赣高铁设客运站、兴赣高速设互通出入口;苏区时期“江口会议”、江口苏区外贸分局旧址等红色历史文化浓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突出。该镇围绕建设“和谐秀美新江口、县域东辅城”总体规划,努力建设物流商贸重镇、经济实力强镇、生态
期刊
王晓帆(1919-1963年),字锡瑞,王大凡(“珠山八友”成员)之子。自幼随父学习陶瓷绘画艺术,擅长粉彩人物。民国时期新粉彩传承人“八小名家”之一。1944年创办画斋“晓帆画坊”,期间开发的《花开富贵》新婚日用瓷、《以介眉寿》祝寿日用瓷,开日用陶瓷艺术化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组织创办了景德镇第一个“陶瓷工艺合作社”(任社长),1954年积极响应政府“公私合营”号召,主动将其并入“陶瓷
期刊
吴国兴陶瓷艺术作品
期刊
在位于赣州市南康区西南部的横寨乡的寨坑村,这里本是一片净土,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但每到大年初一至十六,因为《木根源》,这块土地就要沸腾起来,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聆听《木根源》的歌声,观看《木根源》的表演,领悟《木根源》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洛阳桥上花似锦,洛阳桥下好划船”,每当诵唱《木根源》唱到此处时,《木根源》的传承人,横寨乡寨坑村村民彭冬富都稍有停顿,
期刊
有两类画家,一类什么都画,如石涛,既画山水,也画人物、花鸟;另一类只画少数几种,如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而不涉及其它题材。  前一类画家可称之为务博,而后一类画家则可称之为务专。  一般人都认为务博的画家高明,不高明怎么能样样都画,且画得那么好?  郑燮则不这样看,曾说:“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  我认为郑燮的话有道理,
期刊
景德镇市浮梁县北郊储田乡有一个祖庙村,因一座唐代古庙“郑司徒庙”而得名。  “郑司徒庙”祭祀村民的三位先祖:唐勅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镇国公郑传、朝议郎宣州司马检校工部郎中郑鲁、总制正都统检校尚书左仆射郑玫。  庙里保存了两块石碑:一块明·洪武二年刻(阴文),一块清朝末年刻(阳文),后者由清末名臣李鸿章撰文。据说文革时期为防被红卫兵捣毁,村民将两块石碑沉入塘底保护起来,至近日才从塘里捞出。明朝石碑尚
期刊
粉彩山水如同国画,画家笔下的山石、林木、云水等景物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照片似的翻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绝非面对静止的自然景物一笔一画的描绘,而是通过陶瓷这一绘画载体通过写生、目识、心记、去粗取精、有取有舍、提炼加工等方法,既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因素,又加以变化改造而达到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粉彩工笔山水画讲究构图布局,追求笔墨韵味和气韵生动。  一、讲究构图布局  同
期刊
写意花鸟顾名思义,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题材是花鸟。含两层意思,一是狭义的,仅指自然界的花鸟本身;一是广义的,包括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和植物。  二、主题是“意”。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物意,即花鸟自身的神态意趣;二是人意,即作者的情感旨意、理想追求。这二者都是花鸟画所要表现的主题。  三、表现方法是写。写一般指书法用笔,或草书用笔,它不同于工笔画的细笔描绘,而是如同作草书一般的大笔挥洒。正是因此,
期刊
画雪景山水要经常深入生活,作大量真山水的写生。  北宋画家范宽,居住终南、大华山之间,经常深入大自然“写山真骨”,画出的传世名作《雪景寒林图》山势起伏、白雪厚润,山骨隐现,寒林坚挺,把北国的雪后风光描绘得气势磅礴,妖娆壮观。元四家之一、雪景山水名家黄公望,随身携带画具,在家乡山水间写生,作品《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峣峥,冻树萧瑟,突出表现了雪山的洁净与错落。  他们不但都在写生中积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