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品杜甫之悲欢离合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an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本节课是一节早自习和一节预习课后的展示课,学生需要展示的问题基本进行了预设和点拨。
  一、导入
  师: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唐朝,回到唐朝的安史之乱。公元759年,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杜甫来到了四川成都,他求亲访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小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地。可是没有想到两年后的一场风雨不期而至,茅屋被破,大雨倾盆,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他那博大的胸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优美句子。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杜甫诗歌的意境、情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师:让我们大声齐读。
  (学生齐读)
  三、展示上节预习课的预习成果
  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在预习课上的预习成果“沉淀”在黑板上。
  师:大屏幕出示在上节预习课上的部分预习要求:①会写重点字词的音、义;②背诵、默写喜欢的优美句子;③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
  (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沉淀”预习成果,写完后按语文学习“一帮一”小组模式互相交流、互相订正)
  师:巡回指导订正,在黑板上设置“放大镜”订正学生的写错之处。
  师:刚才我看到大部分同学写得不错,同学们请看“罥”“庇”“厦”,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juàn”“b씓shà”。
  师:不错,会读就要写对。同学们看这个字“裂”是什么意思?
  生:裂开。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把这个意思放到句子里通顺吗?
  生:应该是“使……裂开”的意思,使动用法。
  师:非常好,有些字的意思不能想当然,要多思考一下。
  四、分享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拓展
  师:同学们,下面分享一下我们在预习课上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和拓展。
  (附:在预习课上的11个导学问题)
  1.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写得好吗?试评析句子。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原因有哪些呢?
  4.“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仗自叹息”一句能读出作者什么情感?
  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当时什么具体情况?“长夜”何意?
  6.可以自行赏析文中自己喜欢的任何句子……
  7.饱含深情地背诵你喜欢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8.从“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你能读出杜甫的什么情怀?
  9.杜甫生活在唐朝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的衰败时期,举例比较他的前期作品和后期诗作的不同风格。
  例如:《绝句》《江南春绝句》《望岳》《春夜喜雨》《春望》《登楼》《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蜀相》《三吏三别》等。
  10.比较得出杜甫创作主线和诗风特点。
  11.杜甫,我想对你说……
  生1: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写作背景是:公元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生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号叫与迅猛。
  生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愁苦之情。
  生4:通过他们两人的分析,我感觉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学生字正腔圆,感情比较饱满)
  生5:我认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原因有三个:①为自己叹,茅屋被吹破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②是为周围的人叹,在他身边还有像他一样的穷苦人。③我认为他叹息的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生6:“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这句话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更表现了他的衰老和疲惫。
  生7:“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诗写出了雨势之大和屋漏之严重,由此我想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我想即使杜甫的居所如此简陋,但也可以称得上“陋室不陋”,因为杜甫虽个人生活贫苦,但他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祈盼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操。再有,“长夜沾湿何由彻”中“长夜”二字一语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那个漫漫的当天夜晚,也指八年的“安史之乱”。
  生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孤苦地瑟缩在自己的陋室,望着窗外的风吹雨打,却从心中迸发出这么豪气万丈的想法,表现出他对人民的无限关爱。
  师:好,同学们,分享到这里,我感觉同学们对文本的挖掘是有深度的。我要说的是对文本的诵读水平还需要加强。语言文字不是苍白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有情味,有感情的。那么这种感情从何而来?我想应该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而来,应该让我们的情感和语言文字成为一体从心中流淌而来。我也想把我的背诵分享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好不好?   师:饱含情感、字正腔圆、缓急有致的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在这里我提三个诵读提示,看大屏幕(同时屏幕出示):①字正腔圆。②缓急有致。③饱含情感,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让我们继续努力,好吗?
  生:好。
  师:分享继续。
  生9:诗人杜甫面对凄凉的景况,发出了天下寒士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的诵读吐字清晰,更富有情感)
  生10: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我非常喜欢杜甫的这几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几句话体现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下面我分享给大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情感饱满,有肢体语言)
  生1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最能表现杜甫舍己为人、济世情怀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的诵读情感更加丰富)
  生12、13:通过以上同学的分析,我们有所感悟,我们想把这首诗分享给大家。(饱含深情,肢体语言配合、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缓急有致)
  生14: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想杜甫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师:对,杜甫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杜甫的其他作品,我建议大家把杜甫的诗作分为前期和后期分别来探究。
  生15、16、17:杜甫前期的诗作气势恢宏,语调激昂,这是因为年少的杜甫正在读书壮游,衣食无忧,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很少;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繁盛时代,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望岳》,体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下面把《望岳》和大家一起分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豪迈,体现了杜甫不怕困难,勇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生18、19、20:前期的杜甫是快乐的。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表现杜甫愉悦心情的古诗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描写了黄鹂、白鹭、等多个事物,描绘了大自然的优美与和谐,同时也借大自然的妙笔描写自己的当时的愉悦心情。
  生21、22、23:由此我们也拓展到了《春夜喜雨》,《春夜喜雨》也抒发了作者的愉悦心情。在这首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句写出了春雨的发生,又含蓄的传达出作者急切盼望春雨降临的心情。
  生24、25:杜甫后期也写下了许多名诗。《登楼》就是其中一首。表现出作者在国家多难时而产生的万般无奈之情。
  作者因为国家多难写出了《登楼》,以后又有了一些喜讯传来,所以杜甫又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26、27:本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写出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生28、29:我们来给大家说一下杜甫中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杜甫45~48岁时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被叛匪捕获押到长安。在押到长安的时候,他看到了混乱的长安,由此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望》。在此期间杜甫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人民的沉重灾难,这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三吏三别”。
  生30:在《春望》这首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写出了战争的连绵和家书的难的,也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生31、32:安史之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在此之间杜甫仍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下面我们把《石壕吏》分享给大家。
  生33: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忧国忧民的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而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生34:了解了杜甫的生前经历,我们有感而发,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闻沧桑一生,感忧伤诗史;下联:品千古名作,叹忧国忧民;横批是:心怀天下。
  生35:下面是一个颁奖仪式,将最伟大的诗人奖杯颁发给”诗圣”杜甫,颁发理由是杜甫是人民疾苦真正的体现者,没有一位诗人比杜甫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能发出历史的最强音。
  生36:不在乎官职的卑小,不在乎房屋的狭促,杜甫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诗人的职责,他的诗不但是自己心中的反应,也是时代的写照。
  生37:他在和平之时快马先行,显示了诗人的浪漫,在战乱之际不忘忧国,显示了君子的风范。
  生38: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诗风的沉郁顿挫,也体现在人格的伟大魅力,在盛唐诗人的璀璨星空中杜甫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
  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杜甫的诗风总特点就是:沉郁顿挫。意思是:意境雄浑,感情深沉,内容深广,语调多变。请同学们记录在笔记上。好,分享继续。
  生39:下面有请伟大的诗人杜甫上台领奖
  (一名男生扮杜甫领奖,一名男生给他颁发奖杯)
  生40:了解了杜甫我们颇有感触,杜甫有几分狂气,杜甫年轻时生活在盛唐,常与李白、岑参等狂人来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飘然高举,不凡的气度中充满的是盛唐的狂气。杜甫有几分忧患,杜甫中年后唐朝处于败落的状态,杜甫这位曾经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狂人,既具有面对现实的热情,又具有推己入世的勇气,他把忠心报国作为自己的原则,不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都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   生41、42: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中的灵魂所在,他的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壮丽诗篇。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已破亡,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会像杜甫一样流着感时泪,怀着恨别心呢?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他的这种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荣华富贵,杜甫快乐的根源在于祖国的繁盛。
  生43、44:跨过历史的重重尘埃,感受你文字的瑰丽华美,感受你亘古不变的诉说,一个个字铿锵有力,一个个音符掷地有声。你双手捧起的是时代的血泪,这就是你——杜甫!(学生富有情感,配上肢体语言,极有感染力,全体学生热烈鼓掌)
  生45、46:杜甫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仕途失意,生活困顿,沦落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也曾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悲催,正是这种悲催,让他体会到人生的疾苦,更添了一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狂气。草堂三五里,沉郁顿挫别老心便是他,他还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忧国忧民,不顾“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身心俱疲,推己及人的还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
  生47:通过学习杜甫的诗,在我看来杜甫是庄严的。他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势不可当,犹如大江大河,万古长流。无不注定他成为我眼中最光芒的一道色彩。
  生48、49:一根拐杖、一间草堂、一个垂暮老人,没有显赫的背景,只有一双看到生活现实的慧眼和一颗普及天下的忠心。历史如行云般流过,兴衰交替上演,是历史成就了你,也铸就了你。杜甫一代诗圣,忠心耿耿,他虽然“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却依然聆听疾苦,笔底波澜,吟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他不是在淡化苦难,而是与命运抗争,既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杜甫的生活经历、诗作特点、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在这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时间有限,精彩无限,同学们在课下把我们本节课的分享内容“沉淀”、记录到我们的《采蜜集》上,下课!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说:“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他在这里精辟地概括了读懂学生的重要性。要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只有真正地把学生读懂,才能使教师之所教成为学生之所需,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把握故事内容,能讲述故事主要情节。  (3)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初步学习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成语,认识寓言  师:课内外你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可以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对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至关重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解放出来,拨动学生心弦,擦亮学生慧眼,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一、拨动学生的心弦  学生在生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渗透探究过程中交流合作、猜想——论证——评估的科学方法以及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化学课堂;德育;探究;策略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如何把化学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
“四步阶进法”(预学→分享→拓展→测评),一个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既是传统教学理念的精华,更是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只要用心,就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四步阶进法”的课堂模式,教师凭着教学的智慧予以演绎,就是诗意曼舞的“四步”,就是才情翩飞的“阶进”,呈现的则是一个精彩的课堂,一方亮丽的天空。  一、激起真切的感触——预学  语文教学中,“四步阶进法”把学生汲取知识的
摘 要:现今,中等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内容日益增多,中等职业院校发展要想有新的突破和进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深刻认识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工作及现状的分析,对中等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国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写。  [关键词]    写作;激发兴趣;生活体验 
小学生写作水平令人头痛由来久矣!翻翻学生的作文,许多人纷纷指责什么“高耗低效”;什么“词不达意,胡言乱语”;什么“空洞无物,了无创意”……作文教学已成众矢之的。社会上已是怨声载道,教师们也是举步维艰,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作为—名语文教师,笔者时时追问自己:小学生作文现状如何?弊端何在?对策何在?  细细省思与剖析,笔者认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如下缺失:作文教学极其薄弱。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情能动人,唯情能感人,情在文学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感情真挚。唯有真情,才是作文最重的砝码,才能拨动那难以触动的心灵之弦。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语)真情缘于生活,只有积累真实的、典型的生活素材,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文章的感情才会真挚,才会获得青睐,才会与读者的情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