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解放出来,拨动学生心弦,擦亮学生慧眼,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一、拨动学生的心弦
  学生在生活中偶尔会遇到一些让他们内心感受极深的事物,使他们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态,拨动学生的心弦,强化他们的表达欲望,为他们营造一个表达的氛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满激情,积极参与到习作教学中来,在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迸发出内在的潜能。
  (一)以“情”激情
  一个民主、宽松、张扬个性的习作教学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写作恐惧症”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在习作教学的课堂上,一个充满活力、和蔼可亲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话语语言、肢体语言、真挚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体验,从而诱发学生的内在写作动力。例如,教授《妈妈,我想对你说》时,教师可以通过深情地讲述自己深受感动的事例,用自己的言行,把母爱的无私、母亲的伟大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习作热情。
  (二)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容易被直观的、生动的“场面”所感染,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这种场面中来。为此,习作教学中,创设各种富有情趣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充分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例如,教授“难忘一次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画鼻子”的游戏,引导学生注意活动中人物表现,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习作的氛围当中去。
  (三)以“绩”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后,这种情绪会对学生接下去的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鼓励,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创作”激情。例如,在习作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口头激励”“简笔画激励”“批语激励”等方法,抓住每个学生习作的优点加以鼓励,甚至于一个词、一句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习作的“成功”,并为此继续保持习作的热情。
  二、擦亮学生的慧眼
  作文需要素材,而素材是由观察得来。有人曾做过一个比喻:观察是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纵观现在学生的习作难题,主要表现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可写,一遇习作就只能捏造、抄袭,无法达到习作训练目的。为此,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在学生心中建造一座“素材库”,才能做到有积而发,才能使学生具有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料。
  (一)让学生多看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多看”,不仅能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丰富素材积累,同时,看多了,总有一些人和事会触动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抓好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鉴于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收养料,这包括课内的阅读和课外的阅读,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2.走向生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文章的泉源”之称。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都是文人墨客通过在生活中经历、观察有感而作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在教学方式上也应有所转变,不要局限于教室,有时也可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这一课堂。这样,学生写起文章来便不会无话可说,并且写出的文章也会富有个性,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如教授《假如我会克隆》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什么是克隆,消除陌生感,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会看
  “课标”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材料”。习作素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也曾经历过许多的事情,但由于观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在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什么也看不见、听不着,什么也捕捉不到。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让他们从随随便便的看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心动或有所感悟的东西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并为我所用。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个人: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传授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自主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放开学生的手脚
  作为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习作练习的过程当中,少给学生“戴枷锁”,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成为真正发挥作用的人,用他们手中的笔去描绘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淡化指导,让学生自由表达
  作文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在作文指导课上,在审题、选材、立意、结构等作文构思环节及语言的表达中,教师不可按部就班,也不可详加指导,因为那样无形当中会给学生的思想带上一个“紧箍咒”,学生在行文的过程当中就会畏手畏脚,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千篇一律,甚至学生会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去揣摩老师的意图,这样的作文练习,变成了老师的传声筒,学生的习作练习就失去了目的。教师可在作文之前鼓动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所想。成文之后,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分类指导。对那些习作有困难的学生着重于审题、选材、结构及语言通顺方面的指导,对一些作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则注重于文章立意和语言表达生动等具体方面的指导。也可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互评互改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习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淡化“思想”,让学生抒发真情
  我们的社会所呈现给学生的大都是健康的、向上的正面思想,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当中,不需要刻意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写真实的材料,写自己感受最深、最想写的、最容易写得好的内容,即用作文反映他们真实的想法、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广阔多彩的生活当中,“我手写我口,我口抒我心”。
  (三)淡化结果,让学生体验过程
  既然是习作,说明学生还处在一个习得阶段。在学生参与习作练习的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宣泄,便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定要用统一的“好文章”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那么,必然有一部分同学怎么做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我怎么也写不好”的念头,产生畏难的心理。所以,教者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的参与习作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情感态度,使每个学生在习作过程当中受得启发,得到发展。
  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是学生的发展,教者在习作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使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22日,技工教育与世界先进标准对接研讨会在金寨技师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职业理事会主办,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协办,金寨技师学院、六安技师学院、北京金源诗琴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的100多名技工教育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就“技工教育如何与世界先进对接”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会上,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晓燕介绍了安徽省技工教育
摘 要:普通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历来为“高考舆论”的焦点所在。2012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基点依旧是一则材料,但其构成具有二重性特点。相对于往年作文题,2012年的作文题有一定难度,在通过材料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强化了对考生思辨能力、对具体观点阐发的能力,以及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就可能会与考生已成习惯的写作期待和写作套路有所背离。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教与考结合起来
一棵树,一只鸟,演绎一段永恒的经典;一节课,一段情,留下一个永恒的回忆。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听王崧舟老师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在凄美而动人的童话故事中,我们被鸟儿和树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打动,为鸟儿对树的那份执着钟情而感动,更被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智慧所折服,尤其是课上始终奏响“语用”主旋律,就这样唱给你听。  一、在情境切换中滋长语言  日常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少见,但目的不一,有强化感知
请看下面两个孩子的一段对话:  ① 时间:一个长假过后放学的路上  ② 地点:公共汽车上  ③ 人物:两个背着书包大约三、四年级的孩子  ④ 事件:闲聊  甲:前几天,我和我妈妈还有阿姨到厦门玩,真是太过瘾了。  乙:有什么好玩的!还不是到处都一样!  甲:你去过厦门吗?  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  甲:如果你爸爸、妈妈真的想要带你去厦门,那你怎么办?  乙:我还没有想好呢!  甲:哟哟哟——
[摘 要]  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法是提高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讨论教学是一个教学的新亮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展示的是他们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讨论可采取辩论式、联想式、比较式、采访式等几种方式进行。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讨论形式;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2011版英语新课标就要求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并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反思中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在经验提取中孕伏策略  1.面积计算  (多媒体出示)这是一块长8米,宽
摘 要: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就是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合;个性化阅读;精讲多练;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
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说:“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他在这里精辟地概括了读懂学生的重要性。要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只有真正地把学生读懂,才能使教师之所教成为学生之所需,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把握故事内容,能讲述故事主要情节。  (3)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初步学习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成语,认识寓言  师:课内外你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可以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对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至关重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