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 玮.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南方农业,2021,15(24):-147.
  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科技支撑。涉农类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基于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校近10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委派教师、科技人员赴农业农村开展科技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农村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4.06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也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号召全国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推进,作为以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涉农类高职院校,应主动探索、率先实践,把知识、文化、技术传递到广大农村,把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1]。
  1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农村专门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的每个方面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农村紧缺的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乡村管理人才及文化传播人才等。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0.34%,近几年每年都以1%的增长率持续增长[2],广大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为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各人才培养机构不仅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还要开辟、疏通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管理的下乡通道,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业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迈进,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站上了新台阶,对科技需求出现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
  2.1 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目的的转变
  我国农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从依靠简单农具的体力劳动到种养业的机械化作业[3],从“粪尿农业”发展到石化农业和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我国的农民已经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中得到解放,原始的低标准农田正逐步改造成高质量、保丰收、设施化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既追求农产品产量,又兼顾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替代独户单干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空巢化、空心化现象成为了乡村衰落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大农村在维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单位主体的种养规模,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与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3 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及水平逐年提升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种养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现代种业等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农业耕作的模式与范畴,大量的工业化、信息化科技成果传导到农业,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的特征越发明显。
  2.4 农业农村科技需求更加专业化与多样化
  乡村振兴不仅是指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又是农村的现代化。就农业产业而言,除了农业生产需要技术,农产品加工及其经营管理同样需要专门的技术与人才。而农村生态宜居建设、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农村基层的管理与治理和农村党建等都需要专门技术、专门人才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赖于多学科专业技术和全科型专业人才。
  3 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做法
  当今,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美丽乡村等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广大农村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学院充分利用師资队伍的人才优势,加大科技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实践,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3.1 积极参加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要求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织科技团队,动态定向到有关县区开展技术帮扶。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根据帮扶县区的产业特色组建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多个专家团队开展驻点科技帮扶,先后驻点的县区有睢宁县、海安县、太仓市、相城区、张家港市等地的60多个乡镇、400多个建制村,按照“一镇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对近万户农民的农业生产展开技术指导,使相关村级集体经济及其农户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连续10年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服务先进单位。
  3.2 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服务
  2012年,在苏州市政府、苏州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设立“院-区(企)结对”专项,学校践行农业高职院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办学理念,组建了覆盖农业技术与经营、农业农村管理、农产品加工、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机械、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等22个专业团队,赴苏州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苏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每年派出800多人次,服务24 000多天,成为了活跃在农村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3.3 委派专业教师挂职参与农业行业和农村基层专业管理
  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农业经营、农村管理和能带领行业及区域农民共同致富且有一定领导才能的综合型人才。
  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委派4名教师赴村集体担任第一书记,委派专业教师85人次赴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副总经理、副理事长等职,全脱产、全身心投入到新型农业經营体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中,辅助村集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助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省力化生产,提高经营主体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017年,经学校推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学校1名教授兼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花卉)技术体系首席专家,5名教师兼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地主任。首席专家负责带领全省岗位专家、基地主任等21个花卉研发团队形成花卉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开展全省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升级;相关产业基地主任主要为产业基地所在县提供产业研发和技术支撑,有效促进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提高。
  4 涉农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4.1 必须主动承担科技服务“三农”的基本职能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3大职能,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和农业,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除了做好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外,更应该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主动委派教师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技术帮扶和指导,为广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4.2 必须注重服务的科技含量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迈上了新的征程,对科技含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科技服务不能在一般的科技指导水准上原地踏步,而更应该加强农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5],并在科技服务实践中加以转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在实际帮扶中加以利用、消化,使教师的科技下乡服务跟得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4.3 面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5大振兴内容,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不能局限于农业生产,而要委派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人才参与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还需要朝着农村全科型人才的目标努力,力争使学校的科技服务既能解决农业专项技术难题,也能带动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郭强.提升高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09-10(5).
  [2] 李玉清,雷颖,陈荣荣,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双线共推”服务模式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1):26-31.
  [3] 赵中婧.浅谈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农业的传统与现代[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4):154-155.
  [4] 张伟,马永鑫,孙建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6):24-27.
  [5] 朱琬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比较研究:以国内外4所院校调研分析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11):4-7.
  (责任编辑:刘宁宁)
其他文献
徐 鑫.生态农业下农业环保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南方农业,2021,15(24):-121.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提及,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使得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将农业环保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不仅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而且有力保障了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對生态农
王 群.湘西州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24):-129.  摘 要 湘西州是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种植区域,近些年其依托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以湖南省湘西州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特征分析入手,剖析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制约湘西州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的具体对策,以拓展湘西州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关键词 农产品;网络营销;品牌;湖南省湘西州 
林柏松.县域农机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4):-125.  摘 要 农机管理工作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县域开展农机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的现代化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机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及目前县域农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应策略,进而推动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
赵 强.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南方农业,2021,15(24):-133.  摘 要 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可以通过农业经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调控来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其对于现代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提出农业经济管理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
李岁庆.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种植业的影响[J].南方农业,2021,15(24):-156.  摘 要 为推进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建设与发展,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种植业的影响进行讨论,从中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可以深化农业结构改革,而且还可以推动粮食产量的提升与技术示范目标的达成。基于这些研究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业中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的实施。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种植业;积极
鲜玉梅.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措施[J].南方农业,2021,15(24):-117.  摘 要 发展林下经济是国有林场针对已有林业资源进行深度的、产业化开发的新发展路径,能够带动林场经济的整体发展,使之越来越深度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而获得现代化的开发及发展。但我国的国有林场既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优势,也有很多发展中的现实桎梏。因此立足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现状、优势,阐述其制约发展的问题所在
陈沛合,王 语,袁 娟.推进乡村耕地占用税征管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业,2021,15(24):-119.  摘 要 耕地占用税指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农用耕地。当前,乡村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过程中存在宣传不到位、征收工作执行困难、征收机制不健全、征管监督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耕地占用税征收工作的稳步推进。因此,分析当前耕地
吴家德.浅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J].南方农业,2021,15(24):-143.  摘 要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着逆城镇化现象。逆城镇化对促进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破解城市病、实现城乡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我国逆城镇化现象及其内在问题,以促进我国整体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 城镇化;逆城镇化;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
郑时雨.传统聚落保护策略优化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4):-135.  摘 要 以河南省平頂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这一传统聚落为例,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和文献研究,认为临沣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对于临沣寨的保护工作主要存在分工不合理、落实不到位、管理机制混乱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的工作优化模式,以期保护和弘扬当地文化,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关键词 传
韦振宇.新时期下种桑养蚕的发展与技术运用[J].南方农业,2021,15(24):-161.  摘 要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背景下,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应注重种桑养蚕技术的升级运用,并对种桑养蚕的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规划,确保其产业及技术发展符合我国基本发展策略。对此,简要阐述种桑养蚕发展及种植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广西平果市的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为例,总结其种植技术的推广及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