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46例Ⅰb1期~Ⅳa期 (包括Ⅰb1期1例、Ⅱb期8例、Ⅲa期2例、Ⅲb期33例、Ⅳa期2例) 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子宫颈癌患者均予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具体方法为:采用体外延伸野调强放疗,延伸野剂量为50.4 Gy,1.8 Gy/次,共28次,对转移淋巴结、宫旁加量者加量6.0~ 8.0 Gy,外照射5周后补充腔内放疗,A点剂量为20.0~ 30.0 Gy,5.0 Gy/次,共4~ 6次;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分别给予1、2、3个疗程紫杉醇+卡铂方案的化疗。随访时间为15~ 5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生存情况和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 治疗完成情况:完成放疗总时间为47~ 71 d,中位完成放疗时间为53 d;26例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加量放疗,37例患者接受盆腔肿大淋巴结或宫旁加量放疗。化疗的总疗程数为189个,每例患者平均4.1个 (2~ 6个) 。 (2) 生存情况: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61.2%,3年无瘤生存率为46.2%。21例 (46%,21/46) 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6个月 (9~ 35个月) 。 (3) 近、远期并发症:急性放、化疗反应:38例 (83%,38/46) 患者出现Ⅰ~Ⅲ级胃肠道反应,其中Ⅲ级胃肠道反应2例 (4%,2/46) ;46例 (100%,46/46) 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骨髓抑制18例 (39%,18/46) ;27例 (59%,27/46) 患者出现Ⅰ级泌尿道反应。晚期放疗反应:21例 (46%,21/46) 患者出现Ⅰ~Ⅳ级放射性肠炎,其中Ⅲ~Ⅳ级放射性肠炎3例 (7%,3/46) ;4例 (9%,4/46) 患者出现Ⅱ级放射性膀胱炎。

结论

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能获得满意的3年总生存率,且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软指标在筛查胎儿21三体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8例介入性产前诊断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超声检查结果,根据检出超声软指标是否伴有“结构畸形或其他异常”,分作孤立性软指标、复杂性软指标及单纯结构畸形或其他异常。分析出现超声软指标、结构畸形或其他异常与21三体综合征的关系。结果138例21三体胎儿中,132例 (
目的通过建立孕鼠宫内轻度高糖环境模型,探讨宫内轻度高糖暴露及出生后高脂饮食对子鼠体质量和脂代谢的远期影响。方法21只Wistar孕鼠随机分为高糖组 (14只) 和对照组 (7只),高糖组孕鼠一次性腹腔注射20%的链脲佐菌素25 mg/kg,诱导宫内轻度高糖环境模型;对照组孕鼠以同样方法仅行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将其子鼠分为高糖环境正常饮食 (DN) 组,高糖环境高脂饮食 (DF)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 (SLN) 对早期 (Ⅰa2~Ⅰb1期) 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探讨SLN检测结果指导腹式宫颈广泛性切除术 (RAT) 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6月间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术中检测SLN并原位切除,然后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排除淋巴结转移后,行RAT,术后将SLN及其他盆腔淋巴结石蜡包埋行常规病
目的探讨靶向RhoA基因的短发夹状RNA (sh RNA) 对卵巢上皮性癌 (卵巢癌) 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 (予携带靶向Rho A基因的shRNA慢病毒液治疗) 、阴性对照组 (予携带针对随机无关序列的shRNA慢病毒液治疗) 、空白对照组 (予磷酸盐缓冲液),比较3组裸鼠的移植瘤生长情况,包括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 (STAT4) 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URSA) 的易感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 技术检测并比较246例URSA患者 (URSA组) 和183例健康妇女 (对照组) STAT4基因3个位点 (rs7574865 G/T、rs10181656 C/G及rs16833431 C/T) 的基因型分布。结果 (1)
目的探讨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 (3D-TVS) 诊断中隔子宫的价值及其相关参数与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采用3D-TVS诊断的73例中隔子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全中隔子宫患者均测量中隔宽度、中隔角度、中隔长度和剩余宫腔长度,并计算宫腔变形率。以宫腔镜手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3D-TVS对中隔子宫的诊断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 曲线评价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198例内异症患者,分成3组,腹腔镜组52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亮丙瑞林组76例,腹腔镜手术后加用国产醋酸亮丙瑞林 (其他名称:贝依) 3.75 mg/28 d×3;戈舍瑞林组70例,腹腔镜手术后加用进口醋酸戈舍瑞林 (其他名称:诺雷德) 3.6 mg/
目的评估国内现有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技术中母体细胞污染 (MCC) 的发生率及其对产前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大样本量研究方案,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期间采用PowerPlex 16系统对519例孕中期羊水标本、57例孕早期绒毛标本及对应的576例孕妇外周血标本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 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MCC及MCC的程度;结合核型分析结果和分子遗传学诊断结果分析
期刊
目的探讨年轻的早期 (Ⅰa1~Ⅰb1期) 子宫颈癌患者行不同方式的宫颈广泛性切除术 (RT) 后的安全性和生育情况,并分析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5月至2012年7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行RT的32例年轻 (< 40岁) 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行阴式RT (RVT) +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RVT组),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