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的人文温情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供了诸多构建内容美的方法论,其中构建意境,提升境界是核心。王国维以“真”为意境的核心内容,这“真”是情感之真,是写物之忠实。王国维不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为鄙词,而认为它们以“真”取胜。这其实体现了王国维的“接地气”。这种观点对传统文人的创作思维形成了一种挑战,但这同时也是创作思维的一种创新。
  中国传统的文人恪守礼教,以抒发报国之志、进取之心为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创作也常以表露合理的人性为耻,并以写男欢女爱为俗。后世文人将《召南·野有死麕》的爱情主题强行歪曲为政治主题,便是他們创作思维倾向的一种体现。王国维赋予意境的新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为文人的创作松了绑,也利于词作的内容创新。在意境之外,王国维也重视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意境和境界的划分不甚清晰,两者也常常混用。但除了相似之处,王国维的境界也有一点核心差异使它异于意境,那就是王国维的境界说包含有精神高度这一层意思。其中词作的精神高度又以词人的理想高度为突出标志。“写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是其艺术理想,是王国维境界的第一层。第二层境界则是家国理想。《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文天祥、辛弃疾等风骨甚高的词人多有赞颂,对风骨的推崇背后是他对他们赤子之心的赞扬,这是中国传统文论“文以载道”在王国维词作上的一种体现。如果说意境表现了王国维的“接地气”,表现出他对普通人任情任性的温情关怀,那么境界便是“高大上”,但这高大上之后是他对国家苍生的温情关怀与拳拳之心。
  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王国维对词作“真善美”的追求恰恰反映了词作“真善美”的缺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次批评了周炎等人的词作,认为他们的词作太“隔”:“其词作外实内虚,凌乱枯槁,不堪入目。”他甚至斥玉田、梦窗、梅西、草田等人为“乡愿”,可见其愤慨之至。同时,他也非常痛恨世人学浮词写浮词的风气,斥责世人“以姜夔、周炎可学而辛弃疾不可学”的做法,并认为这导致了“真善美”的陷落。
  《人间词话》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王国维的词学理想,也是其国家理想,是他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看《人间词话》,不仅要看书内,也要看书外,要去看作者身处的时代,去体会王国维词学理念背后的人文温情。
其他文献
文有“文眼”  《红楼梦》里的人物语言,看似一句平常家常话,实不平常。看似没意思的废话,却别有意思。当然这还要有赖于读者以细心去发现;而作者也总以各种方式给以“暗示”助其发现。正是由于两者的默契与互动,《汉书》之所以可以下酒也。言及此者,是因想起黛玉初来贾府时,在贾母屋里王夫人和凤姐儿的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  “又见二舅母(王夫人)问她(王熙凤):‘月钱放完了没有?’熙凤道:‘放完了。刚才带了人到
期刊
1946年1月,白薇在致刘海尼的信中,感慨地说:“抗战以来,奔流了两年,埋没四川乡下六年。”刘海尼在《记白薇》中亦说:“抗战初期的两年间,白薇是在各处奔流着的,到重庆的她大部的时间都埋没在乡间。”具体说来,白薇是在1939年冬,从桂林出发,经贵州到达重庆。对于途中见闻,白薇作有《陆司机》和《钓丝岩上的石工歌》两诗,以记其事。  初到“战时的新都重庆”,白薇“带着滚滚的热血”,四处寻找工作。她找过史
期刊
笔顺教学是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汉字笔顺的教学给予了重视。比如,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时,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方面,要求小学生能够按照笔顺规则,会写八百个汉字。此外,在三到九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也都提及要会写数量不等的汉字的教学要求;虽然不再提及汉字笔顺的问题,但是掌握相关汉字的笔顺,显然是“会写”汉字
期刊
《风定落花》一书的作者姚锡佩,六十年前在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我们是同班同学,她在班里年龄最小,是上海一所女子中学的文科高才生。大学毕业后,她长期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任研究室研究员,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她的业绩可谓硕果累累。除与人合作撰写四卷本《鲁迅年谱》、两册《鲁迅藏书研究》,她本人写了百多篇关于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在颇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后受
期刊
2020年9月16日,程巢父先生在上海辞世时,我正在办公室准备新学期即将给研究生开设的“中美关系史”选修课,这是大半年的疫情之后,第一次可以面对面地与学生们交流。中美关系史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备课过程异常投入,连手机微信都无暇顾及,直到晚间回家准备吃饭时,才从朋友圈中看到了程先生往生的消息,当时一惊,临食废箸,慨叹世间又少了一位充满良知与温情的耿介学人。  余生也晚,未能亲见程先生,得闻
期刊
郁达夫、王映霞的婚恋和家庭纠葛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郁达夫在世时就是热门话题、众说纷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旧事重提而热度递增,尤其是王映霞著文高调发声、汪静之愤而披露隐情之后,更加真假莫辨、扑朔迷离。郁达夫有一次湖南之行,也是二人爱恨恩怨的一环,其细节因为战乱和资料佚失,并不广为人所知。  大约1938年7月18日,郁达夫抵达常德,9月24日离湘入赣,在湘境内两月又七日,除了在汉寿县城定
期刊
秉志(1886—1965)与商务印书馆关系深远。1922年王云五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聘秉志等中国科学社同人为馆外特约编辑,为其审阅教科书或其他科学读本等。此前中国教科书多为书局编辑所写,此有学科专家为之审定,可增强其学术性。1923年秉志即为杜就田编辑《现代初中教科书动物学》予以校订。1924年商务编辑《少年百科全书》,也请秉志等专家为之校对相关内容,俾免错误。1927年商务编辑出版《万有文库
期刊
在今天的杭州西湖南屏山雷峰北麓,有一处宅院名为汪庄,原名青白山庄,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二十七次下榻于此。汪庄的主人就是被誉为“西医名士、徽商翘楚”的汪惕予,他的一生可谓是极富传奇特色。一、首办西医医院,首开西医院校  汪惕予,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人,1869年出生于上海市,是著名的汪裕泰茶庄创始人汪立政之子。徽商讲究贾而好儒,汪立政也不例外,在汪惕予三岁时,就为他聘请多名老师专门讲授“四书五经”,
期刊
“咚,咚,咚”,一粒粒橡实从袋子里掉出来,妹妹立刻发现了背着满满一袋橡实的小龙猫.出于孩子好奇与无畏的天性,妹妹紧迫不舍,于是邂逅了住在大樟(日语中常写作“楠”)树底下
期刊
引 言  中国文化史上有些大人物往往生前背时,而得盛名于既死之多年之后,其中少数最杰出的大人物甚至会被捧上神坛去。前有孔夫子,后有陶渊明,皆其人也。  陶渊明生前先是断断续续地当了多年小官,归隐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会贤达,地方官会去看看他,送点礼物,朝廷也曾征他出山,没有办成。但在文坛上他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诗风不合当时的主流、时尚。  后来陶渊明的地位越来越高,鲍照、江淹模仿他的风格写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