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仕女,盛世唐韵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宫廷茶文化即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表现出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党阀之间的对立,更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本篇文章以“唐韵提梁壶”为例,探析唐代宫廷茶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唐韵提梁壶;紫砂;宫廷茶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具从被人们第一次制作出来,再到后来的不断改进,经历了一次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依托。现以“唐韵提梁壶”(见图1)为例,探析唐代宫廷茶文化的特点。
  1 “唐韵提梁壶”的造型特征
  “唐韵提梁壶”精选原矿底槽青泥料精制而成,柔和厚重、古雅深沉、韵味悠然。壶身呈扁圆柱状,上大下窄,线条流畅自然,柔和中带有刚健之气。壶嘴采用明接工艺制作,三弯流作蜿蜒之势,至嘴口收缩成莹润的圆形,出水流畅爽利。圆形壶盖嵌入壶身,浑然一体,和谐之美漾于其间。壶钮设计成仕女头上的簪花,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增添了壶的灵动感,精致美观,妙不可言。此壶的仕女图注重写实,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趣。
  2 “唐韵提梁壶”源自宫廷茶文化
  “唐韵提梁壶”的壶腹雕刻《唐朝仕女图》。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专著《茶经》,陆羽也因此名垂史册。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扩散至全国,于是也就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圈,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又以宫廷茶文化最具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此外,宫廷具备了茶叶上好、水质上等、茶器精美、茶艺高超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对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宫廷茶具非常精美考究,其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此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就像这款“唐韵提梁壶”,其上精美的《仕女图》折射出厚重的宫廷文化。仕女画在唐代繁荣兴盛,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3 结 语
  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唐韵提梁壶”以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塑造对象,运用仕女画的工笔技法勾勒出了具有无限情思的女性形象,艺术价值独特。此壶传达出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赏壶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的昌盛以及仕女文化的优雅,从而领悟到人们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安居乐业,才能有闲情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 考 文 献
  [1]苏旭.中国古代茶具发展中的文化传承[J].景德镇陶瓷,2017(1):34-35
  [2]马晓俐,沈生荣.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J].中国茶叶加工,2005(3):48-51
其他文献
事事如意是吉祥的彩头,和万事如意类似,与国人观念相契,因此事事如意是更加美好的祝福。对于紫砂艺人而言,艺术和人文是一生所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壶艺创作的题材元素。这把“事事如意壶”(见图1),气韵亨通、端庄典雅,在注重造型艺术的同时,更充分地融入传统的如意文化,使之内涵丰满,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均流淌着玲珑、吉祥、如意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艺术根植于文化土壤,一定会滋生表达出各种情感。通
期刊
紫砂壶以素面素心的造型特征著称于世,它充分展现出紫砂这一材质所蕴含的纯朴、典雅、精致、含蓄的肌理之美。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艺人也逐渐在创作中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在壶的表面进行装饰等,以适应不同人群对壶的审美需求。因此,不同的紫砂壶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而“笑樱竹壶”(见图1)的审美特征便是结合了传统的“笑樱壶”造型、竹子装饰以及君子文化的深邃内涵等,它的审美多元,充分展现出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现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造型迥异,或古朴、或端庄、或清新、或纤巧,引人入胜,更集造型、书画、镌刻等艺术形式于一身,有重要艺术价值。历代艺人法自然,夺造化,“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留下了款款雍容大气风格各异的杰作,紫砂文化因此历久弥新。  关键词 紫砂;璟鼓壶;创作理念  现代的紫砂陶艺不仅满足于追求工艺上的尽善尽美,更追求在此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素养。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想法是笔者的创作理念。只
期刊
紫砂泰斗顾景舟在其漫长的制壶生涯中,常常孜孜不倦地教诲后辈道:“每件器型都是根据造型艺术法则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嘴、口、足、盖、的子等附件的关系,各方面的比例是否适当,结构上外轮廓线的平缓过渡、明暗面技法的处理,空间与形体虚实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进行无穷的推敲,使对象蕴含丰富的美感。”他老人家的话一直作为座右铭烙印在笔者的脑海里,启迪着笔者的壶艺创作。近期笔者设计的紫砂“小鹰壶”(见图1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直、曲线的的分析和运用,营造出浑四方“传龙壶”的新颖外观,并以象外之象的意境演绎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精神,正直且刚毅。  关键词 传龙壶;抽象结构;方圆互寓的线条艺术;象外之象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不仅是一种形象符号,还代表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共同情感。中华民族先民自古就骄傲地把自己看作龙的传人,龙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性形象与内心世界高度统一是其创作理念的特点。理念作为最大的真实,在心理上表现为美的形象,而社会又将这种形象印在人们的内心,进而在丰富多彩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审美理念与形式。  关键词 紫砂;未央壶;创作理念  美就其本质而言,是理念的感性呈现。美的成因可以归结为理念的萌发,即通过某种感性的形式去效法及改造自然,从而使精神与物质间的无间契合成为可能。由此,认识了
期刊
紫砂艺术至今已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门类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兴起与发展同茶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不断发展,进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可以说客观上紫砂壶顺应了茶文化的发展潮流,但也显现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既依赖又游离于茶的美妙特性,展现出紫砂壶美观与实用并存的艺术境界。提梁壶的出现及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以其优良的材质、精巧的工艺、卓绝的名匠长期备受欢迎。紫砂壶之所以能登大雅之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所蕴涵的传统精神。本文以“四方竹鼎壶”的“厚德载物”陶刻为例,探索壶器的君子之风。  关键词 四方竹鼎壶;紫砂;陶刻  紫砂壶艺术能有如此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终归离不开文人的思想背景、生活追求和审美需要。紫砂壶从形制上来讲,符合中国的线性审美传统,另外,文人对诗书画的喜好也在紫砂壶上得到巧
期刊
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三类:几何形态、自然形态以及筋纹器。几何形态讲究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追求线条的流畅感与节奏感。自然形态则是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将其蕴于紫砂艺术中,彰显悠然的气韵。而筋纹器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纹理清晰、制作精工。无论是哪种造型,其所流露出的情感气质都向人们诉说着专属于它们的故事。现就“莲悦壶”(见图1)的造型探析其古朴优雅的气
期刊
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为紫砂壶的三种主流造型。其中光素器以“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经典论述尤为著名。无论是北宋大文豪钟爱的“东坡提梁壶”,还是出土的明代 “吴经提梁壶”;无论是“供春壶”重现天日的传说、还是时大彬改大壶为小壶的变革,都呈现出紫砂古朴、润泽、素心素面的经典之美。笔者在多年紫砂壶艺的创作中,传承了顾景舟大师一生钟情于紫砂的艺术精神,持之以恒地秉承 “工匠精神”。紫砂壶传统光素器的造型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