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刚毅龙精神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nhe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直、曲线的的分析和运用,营造出浑四方“传龙壶”的新颖外观,并以象外之象的意境演绎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精神,正直且刚毅。
  关键词 传龙壶;抽象结构;方圆互寓的线条艺术;象外之象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不仅是一种形象符号,还代表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共同情感。中华民族先民自古就骄傲地把自己看作龙的传人,龙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盛弘,其形象也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更是影响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中国也早有众多受到普遍欢迎的龙题材紫砂壶艺作品。
  “传龙壶”(见图1)以方圆相寓的浑四方结构,形成抽象的龙形象。透过此壶外观结构,可以品味到“象外之象”意境中自强不息、正直刚毅的民族特性以及龙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宏大气象。
  1 “传龙壶”的抽象结构
  “传龙壶”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龙元素作为创意设计造型,运用了打泥片、镶身筒拍打成型的传统方器制作工艺。首先将拍打好的泥片裁切成上下平齐、左右两边曲弧均等划一的四块泥片,接着将四块泥片镶接成一个腰腹外突的四方鼓身筒。壶底设高四方圈足,平肩;四方壶囗与四方嵌盖吻合贴切;四方三弯嘴与四方耳形把前后呼应;嵌盖面上设一四方锥形钮,钮尖直指苍穹,横穿壶钮前后的圆孔内部贯通盖面气孔。
  整器将传统的龙文化融入抽象的造型中,壶身敦朴大方、稳重端庄,嘴、把、钮则表现出升腾的气势以及蓬勃的朝气,充满飞龙腾跃而起的灵动和力量,旨在刻画出中国人心目中的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藏而不露;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间。龙之比于世,则为英雄胸怀大志,腹有良韬,顶天立地,世罕有匹。此壶即以龙入壶,重新诠释了龙文化的内涵。
  2 “传龙壶”方圆互寓的线条艺术
  通常情况下,要在紫砂壶上表现龙题材,花塑器较易实现,在光素器上表现则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壶属光素器范畴,灵活运用直、曲线的基本原理,通过方圆互寓形体中线条艺术的体现,从新的视角刻画龙的形象。首先对龙进行研究;龙形象的最终成型也代表了先古华夏族的融合过程。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不仅没有解体反而蒸蒸日上,就是因为整个民族因共同的精神纽带而团结到了一起。龙在其中起着维系团结的向心作用,故中华民族对龙的感情是真切深沉的。因此,不论是创作龙题材的花塑器还是光素器,都要把这份感情融入其中。
  在陶瓷造型艺术中,龙的形象大多以曲线构成,有蛇身、兽腿、马头、牛耳、鬣尾、鹿角、鹰爪、虎掌、鱼鳞等基本特征,视觉形象直观鲜明。此壶则单纯以直、曲线排列组合,视觉上隐晦而抽象。壶身筒的横直线、几何曲线及方圈足直线、锥形钮斜直线,给人带来简明、规整、直接、坚毅等多方面的观感;而这些曲线给人留下的视觉印象则包括柔和、流畅、起伏、饱满等多方面。壶嘴、把大量应用自由曲线,其走向自由、变化丰富,性格活泼,富有流动感,在曲伸起伏、抑扬宛转、张弛急缓中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和张力。因此,此壶综合利用了直、曲线所构成的线条艺术美感,这些线条所构成的抽象造型蕴涵了龙文化的丰富寓意,把腾龙矫健灵动的形象间接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风格含蓄自然。
  3 “传龙壶”象外之象的意境
  一把紫砂壶作为赏用兼宜的实用工艺品,须具备一定的美感。壶艺家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而创造出审美价值极高的意境。此壶意境源于通过间接形象而使情景交融的过程,是象外之象。因为意境由实境与虚境两部分构成,具体呈现在人们面前、实际存在且一目了然的一层境界称实境,这也是意境的基础。由实境产生的另一层境界称虚境——一个是有着抽象、无限、生动、真实、自然、能被感悟、独创、隽永、丰富深远等诸多特质的想象空间。
  此壶方圆互寓,旨在将中国人龙的传人的心理认同通过壶艺予以弘扬。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由于它的装饰性强,能适应各种变化,加之造型完美、姿态生动,给人以匀称、和谐、威武、劲健等美感。此壶意境上由实入虚,仿佛一条巨龙在碧海蓝天间遨游,体格雄健,器宇轩昂,雄姿英发,是中华民族祥和文化的肇端。此壶象境辩证统一,虚实得到完美交融,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在精神上感到振奋,激发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4 结 语
  “传龙壶”的创作实践证明,紫砂光素器虽然只能以直、曲线组合成直观简洁的造型,或圆、或方、或方圆相寓;但是却可通过线条艺术的指向,由实境产生象外之象的虚境,进而引发出无穷的精彩变化,原本间接而抽象的艺术形象因此变得直接而具象,打开了无限的艺术空间。
  参 考 文 献
  [1]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郑军.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谱[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彩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创新,在造型与装饰上都已经突破了诸多传统理念, 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关键词 彩陶;透悟;思想  彩陶最初出现在没有阶级压迫的原始社会,那时的彩陶艺术明朗、热烈,有童真的稚气。彩陶艺术的成就为日后中国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彩陶含有大量标志性的几何纹饰,这些纹案都是原始先民内心音乐涌动的视觉表现。当代的彩陶艺术,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更迎合时代潮流,开拓出千变
期刊
摘 要 简约是紫砂光素器的特点,而裸胎就是紫砂光素器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最能体现紫砂质朴无华的材质美。紫砂壶虽造型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紫砂光素器尤以其简洁的造型、高雅的艺术魅力及独特的文化风格,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 紫砂;掇只壶;光素器;美学价值  所谓的紫砂光素器,是指依据点、线、面造型三要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各式几何形态紫砂器。光素器造型朴素自然,线条简洁明快,
期刊
摘 要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这也影响到紫砂陶刻行业,陶刻工作者多以“工匠”、“匠人”自称。本文从宜兴紫砂陶刻的发展概况切入,尝试就行业中“匠”和“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由“匠”入“艺”进行简要分析,强调紫砂陶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紫砂器物、陶刻、美学  1 宜兴紫砂陶刻概况  陶刻是应用最广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造型样式繁多、丰富多彩,一壶一世界,在紫砂陶的悠久历史中,各个时代的紫砂壶都有着造型上的独特风格。因此,紫砂壶的造型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意的造型,更能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 瓜悦壶;紫砂;寓意  工艺美术品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的多个方面直接服务社会。紫砂壶艺反映时代精神,时代的审美情趣决定着它的造型及纹饰。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及演变,其过程由粗趋
期刊
摘 要 均陶作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满足了人类的审美追求。均陶作品“龙凤呈祥”反映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及艺术收藏价值。  关键词 龙凤呈祥;龙文化;设计构想;均陶  宜兴均陶有着不逊紫砂的声誉和历史,承载了厚重的陶瓷文化,带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与中国特色。宜兴均陶以其独特的成型技法,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取得了杰出的文化成就。站在陶瓷的角度观察,这种精神自始至终存在于它的材料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种集绘画、雕刻、诗词为一体的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朵奇葩。这门手工艺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紫砂艺人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实践不断在造型和工艺上推陈出新,发展至今可说名工辈出、蔚为大观。紫砂壶作为一种赏用皆宜的艺术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历来受到雅士的青睐。历史见证着紫砂壶的古朴雅致,中华文化的精粹也在其身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1 “鱼乐壶”的造型设计  众所周知,紫砂壶大致可分
期刊
事事如意是吉祥的彩头,和万事如意类似,与国人观念相契,因此事事如意是更加美好的祝福。对于紫砂艺人而言,艺术和人文是一生所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壶艺创作的题材元素。这把“事事如意壶”(见图1),气韵亨通、端庄典雅,在注重造型艺术的同时,更充分地融入传统的如意文化,使之内涵丰满,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均流淌着玲珑、吉祥、如意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艺术根植于文化土壤,一定会滋生表达出各种情感。通
期刊
紫砂壶以素面素心的造型特征著称于世,它充分展现出紫砂这一材质所蕴含的纯朴、典雅、精致、含蓄的肌理之美。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艺人也逐渐在创作中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在壶的表面进行装饰等,以适应不同人群对壶的审美需求。因此,不同的紫砂壶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而“笑樱竹壶”(见图1)的审美特征便是结合了传统的“笑樱壶”造型、竹子装饰以及君子文化的深邃内涵等,它的审美多元,充分展现出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现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造型迥异,或古朴、或端庄、或清新、或纤巧,引人入胜,更集造型、书画、镌刻等艺术形式于一身,有重要艺术价值。历代艺人法自然,夺造化,“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留下了款款雍容大气风格各异的杰作,紫砂文化因此历久弥新。  关键词 紫砂;璟鼓壶;创作理念  现代的紫砂陶艺不仅满足于追求工艺上的尽善尽美,更追求在此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素养。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想法是笔者的创作理念。只
期刊
紫砂泰斗顾景舟在其漫长的制壶生涯中,常常孜孜不倦地教诲后辈道:“每件器型都是根据造型艺术法则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嘴、口、足、盖、的子等附件的关系,各方面的比例是否适当,结构上外轮廓线的平缓过渡、明暗面技法的处理,空间与形体虚实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进行无穷的推敲,使对象蕴含丰富的美感。”他老人家的话一直作为座右铭烙印在笔者的脑海里,启迪着笔者的壶艺创作。近期笔者设计的紫砂“小鹰壶”(见图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