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生趣,灵动留香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cy_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艺术至今已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门类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兴起与发展同茶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不断发展,进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可以说客观上紫砂壶顺应了茶文化的发展潮流,但也显现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既依赖又游离于茶的美妙特性,展现出紫砂壶美观与实用并存的艺术境界。提梁壶的出现及发展便是茶文化不断推动的结果。现从“乐灵提梁壶”(见图1)的外观与内蕴出发,谈谈紫砂艺术在茶文化发展潮流中体现出的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
  说到提梁壶的由来,不得不提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因其晚年不得志,所以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他喜欢吃茶,也很讲究吃茶。但是现有的紫砂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再三琢磨之下便制成了提梁壶。提梁壶因其造型的别具一格,深受新一代紫砂艺人的青睐。“乐灵提梁壶”以圆形为壶身基调,圆润有势、线条流畅,观之饱满坚实、舒展大气;三小足立于壶底,稳健而不失灵动,衬托出壶身的雅然风韵;壶嘴自然弯折,折合往返,流水胥出自然,浑然天成;此壶盖口完美相契,壶盖中央的瓜蒂状壶钮画龙点睛,别具匠心,极显新颖、灵动。作为提梁壶,不得不提此壶的提梁把手。此壶的提梁把手是紫砂艺人在传统提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以独特立体的流畅线条感,为整把壶增添高雅的气质。远观此壶,大方典雅、淡然大气,造型曲合有度、变幻自然,不突兀、不娇柔造作,与自然和谐相谐。观之心悦,赏之生情,绝对令人神驰向往。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传统文人雅集的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与娱乐功能,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正是由于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紫砂艺术与文人雅集越发相融相合。因此,紫砂壶也一跃成为集文化、历史、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乐灵提梁壶”继承了文人骚客的艺术情怀,并在此间寻求创新的灵感,壶身一面绘在自然山水之间文人集会、饮茶论道的快活场景。此景此画显现壶面,一方面是文人熏陶的艺术气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紫砂艺人追求自然、淡泊悠然的生活格调。紫砂艺人在作品上营造出返璞归真之景,探寻生活自然之乐。再观“乐灵提梁壶”,壶身另一面镌刻使人触景生情的诗句,读作“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此为范仲淹《和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两句,表现择时采茶、茶器精致、用水考究,以及煎茶时泛起汤沫的颜色和香气,完美展现饮茶品茶的过程。诗句与画交相辉映,让“乐灵提梁壶”更显文人雅趣。
  紫砂艺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由此得以传承的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集各种文化艺术于一身、精妙绝伦的紫砂艺术。从盘古开天辟地,文化一脉相承,核心只有一个字:和。天地生万物,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只有遵循自然之道,以“和”为准才能长久。因此,传承五千年的中华“和”文化仅通过“形、神、气、韵”四个字,便足以概括出其妙不可言。大千世界之中,并不只有活物才具有灵韵。正如一把紫砂壶中内涵的艺术气息,需要人去感悟、参透,这便是紫砂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这也影响到紫砂陶刻行业,陶刻工作者多以“工匠”、“匠人”自称。本文从宜兴紫砂陶刻的发展概况切入,尝试就行业中“匠”和“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由“匠”入“艺”进行简要分析,强调紫砂陶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紫砂器物、陶刻、美学  1 宜兴紫砂陶刻概况  陶刻是应用最广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造型样式繁多、丰富多彩,一壶一世界,在紫砂陶的悠久历史中,各个时代的紫砂壶都有着造型上的独特风格。因此,紫砂壶的造型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意的造型,更能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 瓜悦壶;紫砂;寓意  工艺美术品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的多个方面直接服务社会。紫砂壶艺反映时代精神,时代的审美情趣决定着它的造型及纹饰。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及演变,其过程由粗趋
期刊
摘 要 均陶作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满足了人类的审美追求。均陶作品“龙凤呈祥”反映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及艺术收藏价值。  关键词 龙凤呈祥;龙文化;设计构想;均陶  宜兴均陶有着不逊紫砂的声誉和历史,承载了厚重的陶瓷文化,带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与中国特色。宜兴均陶以其独特的成型技法,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取得了杰出的文化成就。站在陶瓷的角度观察,这种精神自始至终存在于它的材料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种集绘画、雕刻、诗词为一体的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朵奇葩。这门手工艺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紫砂艺人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实践不断在造型和工艺上推陈出新,发展至今可说名工辈出、蔚为大观。紫砂壶作为一种赏用皆宜的艺术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历来受到雅士的青睐。历史见证着紫砂壶的古朴雅致,中华文化的精粹也在其身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1 “鱼乐壶”的造型设计  众所周知,紫砂壶大致可分
期刊
事事如意是吉祥的彩头,和万事如意类似,与国人观念相契,因此事事如意是更加美好的祝福。对于紫砂艺人而言,艺术和人文是一生所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壶艺创作的题材元素。这把“事事如意壶”(见图1),气韵亨通、端庄典雅,在注重造型艺术的同时,更充分地融入传统的如意文化,使之内涵丰满,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均流淌着玲珑、吉祥、如意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艺术根植于文化土壤,一定会滋生表达出各种情感。通
期刊
紫砂壶以素面素心的造型特征著称于世,它充分展现出紫砂这一材质所蕴含的纯朴、典雅、精致、含蓄的肌理之美。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艺人也逐渐在创作中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在壶的表面进行装饰等,以适应不同人群对壶的审美需求。因此,不同的紫砂壶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而“笑樱竹壶”(见图1)的审美特征便是结合了传统的“笑樱壶”造型、竹子装饰以及君子文化的深邃内涵等,它的审美多元,充分展现出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现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造型迥异,或古朴、或端庄、或清新、或纤巧,引人入胜,更集造型、书画、镌刻等艺术形式于一身,有重要艺术价值。历代艺人法自然,夺造化,“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留下了款款雍容大气风格各异的杰作,紫砂文化因此历久弥新。  关键词 紫砂;璟鼓壶;创作理念  现代的紫砂陶艺不仅满足于追求工艺上的尽善尽美,更追求在此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素养。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想法是笔者的创作理念。只
期刊
紫砂泰斗顾景舟在其漫长的制壶生涯中,常常孜孜不倦地教诲后辈道:“每件器型都是根据造型艺术法则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嘴、口、足、盖、的子等附件的关系,各方面的比例是否适当,结构上外轮廓线的平缓过渡、明暗面技法的处理,空间与形体虚实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进行无穷的推敲,使对象蕴含丰富的美感。”他老人家的话一直作为座右铭烙印在笔者的脑海里,启迪着笔者的壶艺创作。近期笔者设计的紫砂“小鹰壶”(见图1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直、曲线的的分析和运用,营造出浑四方“传龙壶”的新颖外观,并以象外之象的意境演绎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精神,正直且刚毅。  关键词 传龙壶;抽象结构;方圆互寓的线条艺术;象外之象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不仅是一种形象符号,还代表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共同情感。中华民族先民自古就骄傲地把自己看作龙的传人,龙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性形象与内心世界高度统一是其创作理念的特点。理念作为最大的真实,在心理上表现为美的形象,而社会又将这种形象印在人们的内心,进而在丰富多彩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审美理念与形式。  关键词 紫砂;未央壶;创作理念  美就其本质而言,是理念的感性呈现。美的成因可以归结为理念的萌发,即通过某种感性的形式去效法及改造自然,从而使精神与物质间的无间契合成为可能。由此,认识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