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对小学生而言,相对较繁琐,有时遇到的习题与例题差不多,只是条件的说法稍有变化,一些学生就束手无策,这就是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说说具体的做法。
一、加强“基”
这就是说,要在教学中加强应用题的基础训练,培养基本能力,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往往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掌握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背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收入、支出、结余,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然后在解题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关系式。
除此,我还注意加强下列形式的训练:1.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或写出关系式;2.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可求问题;3.写分析综合法的思维图;4.画线段图;5.补充问题或条件;6自编应用题等。这些方法各有特殊功效,应该综合地交替使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变”
如果教者死板地按例题一例一例地讲,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模式一题题地练,其结果往往陷入机械重复的框框,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头脑呆滞,毫无应变能力。这就要重视“变”,即在完成基本题地一般练习后,引导学生进行变式题的练习。
(一)变换基本题中已知条件的说法。如:把“男生是女生的2倍”变换为“女生是男生的二分之一”;“蜡笔画比水彩画多五分之三”,变为“水彩画比蜡笔画少五分之三”等。
(二)改变题型。比如说,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后,可改变题型的练习。
1.煤油有12千克,柴油3千克柴油是煤油的几分之几?
3÷12=1/4
2.煤油有12千克,柴油是煤油的1/4,柴油有多少千克?
12×1/4=3千克
3.柴油有3千克,正好是煤油的1/4,煤油有多少千克?
3÷1/4=12千克
这三道题的解题思路是要弄清楚标准量(单位1的量)是谁,不同点是已知和未知不同,导致解题方法也不同。
三、训练“思”
思指多思,思路的变迁。针对应用题类型多,变化多的特点,就必须训练学生以变应变,以思路变迁来适应题目的变化。
(一)开拓学生思路,通过一题多变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如“一项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合做需要几天完成?”变式为:
1.一项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合做需要几天完成一半?
2.一项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现由甲队先做2天,余下的由两队合做,还需要几天完成?
3.一項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2天,余下的由甲队完成,还需要几天完成?
(二)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可训练学生变迁思路解题,有利于其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及解题的应变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数量间的倍数,分率和比之间可互相转化,所以很多应用题可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比如:“松树和柏树共有120棵,松树是柏树的4 倍,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解题时,只要肯动脑筋,能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那么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
1.用方程解。
(1)设柏树X棵,则松树是4X棵。
柏树:4X X=120;松树 24×4=96(棵)
X=24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柏树:120×1/(1 4)=24(棵)
松树:120×4/(1 4)=96(棵)
(3)用比例解。
设松树X棵。
120/5=X/4 X=96 柏树:96÷4=24
(4)用和倍解
柏树:120÷(4 1)=24(棵)
松树:24×4=96(棵)
如上述,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不断积累探索,思路逐步明晰,逐渐就能把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总之,小学阶段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应用题,就一定要重视思维过程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基”
这就是说,要在教学中加强应用题的基础训练,培养基本能力,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往往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掌握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背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收入、支出、结余,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然后在解题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关系式。
除此,我还注意加强下列形式的训练:1.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或写出关系式;2.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可求问题;3.写分析综合法的思维图;4.画线段图;5.补充问题或条件;6自编应用题等。这些方法各有特殊功效,应该综合地交替使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变”
如果教者死板地按例题一例一例地讲,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模式一题题地练,其结果往往陷入机械重复的框框,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头脑呆滞,毫无应变能力。这就要重视“变”,即在完成基本题地一般练习后,引导学生进行变式题的练习。
(一)变换基本题中已知条件的说法。如:把“男生是女生的2倍”变换为“女生是男生的二分之一”;“蜡笔画比水彩画多五分之三”,变为“水彩画比蜡笔画少五分之三”等。
(二)改变题型。比如说,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后,可改变题型的练习。
1.煤油有12千克,柴油3千克柴油是煤油的几分之几?
3÷12=1/4
2.煤油有12千克,柴油是煤油的1/4,柴油有多少千克?
12×1/4=3千克
3.柴油有3千克,正好是煤油的1/4,煤油有多少千克?
3÷1/4=12千克
这三道题的解题思路是要弄清楚标准量(单位1的量)是谁,不同点是已知和未知不同,导致解题方法也不同。
三、训练“思”
思指多思,思路的变迁。针对应用题类型多,变化多的特点,就必须训练学生以变应变,以思路变迁来适应题目的变化。
(一)开拓学生思路,通过一题多变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如“一项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合做需要几天完成?”变式为:
1.一项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合做需要几天完成一半?
2.一项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现由甲队先做2天,余下的由两队合做,还需要几天完成?
3.一項工程,甲队需10天完成,乙队需15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2天,余下的由甲队完成,还需要几天完成?
(二)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可训练学生变迁思路解题,有利于其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及解题的应变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数量间的倍数,分率和比之间可互相转化,所以很多应用题可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比如:“松树和柏树共有120棵,松树是柏树的4 倍,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解题时,只要肯动脑筋,能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那么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
1.用方程解。
(1)设柏树X棵,则松树是4X棵。
柏树:4X X=120;松树 24×4=96(棵)
X=24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柏树:120×1/(1 4)=24(棵)
松树:120×4/(1 4)=96(棵)
(3)用比例解。
设松树X棵。
120/5=X/4 X=96 柏树:96÷4=24
(4)用和倍解
柏树:120÷(4 1)=24(棵)
松树:24×4=96(棵)
如上述,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不断积累探索,思路逐步明晰,逐渐就能把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总之,小学阶段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应用题,就一定要重视思维过程和应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