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悲”与古诗词审美鉴赏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ua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以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文学之美、文化之美,理所当然地担当了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重任。而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中,诗歌教学成了重中之重,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载体,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叙事抒情,表情达意,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对读者的审美鉴赏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要求。
  但一直以来,高考的压力导致功利思想弥漫于整个诗歌的教学过程,我们忙着用最快捷的方式,输导着有关诗歌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忙着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解析诗歌的种种功利收获,无视诗歌原本丰富的审美意趣,让诗歌教学变成了单向输导知识的渠道,导致了审美意味的枯竭,甚至消失。学生也就较少关注诗境中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诗意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桃花流水,秋千乱红,潮涨潮落,游子浮云,春江花月等,审美情感自然随风而去。
  常见的诗歌审美鉴赏培养方法是联想法和想像法。
  联想法,是就诗歌内容而言的,因为联想是鉴赏的思维方式之一,不论是纵向联想还是横向联想,都离不开分析、比较,由眼前的物想到另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以便对诗的内容作更深入的解读,可提高对诗词内容解读的深度。
  想像法,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感悟,再现诗中的情境,强化视觉形象,获得三维立体的视觉形象,得到一种具体形象的复合美感,从而让自身入乎古诗意境,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满足。
  但在教学中,我们会面临一种难解的困境,在中国古诗词的情感层面中,悲情如同浩浩的黄河之水浸灌古今,可谓是“悲”像丛生、悲情不绝。以高中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为例,共收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宋朝大家的八首词作,几乎都是“愁容满面,悲情满怀”。
  柳永的《雨霖铃》中描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离别后的凄凉惆怅、孤独与无助,整首词悲伤、凄凉,冷寂而幽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意境壮阔雄浑,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人生如梦,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亦如那大江之水,流淌千年。
  辛弃疾的《水龙吟》和《永遇乐》表达英雄空怀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无用武之地的一腔怒气和满腔的悲愤。
  而李清照的《声慢慢》则更悲,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痛楚无限、悲哀无穷,“怎一个愁字了得”。
  韩愈说过:“夫和平之声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中国古代诗人有这样的悲楚癖好,让教师讲授其诗文的审美,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有的教师索性这样处理,对词中的悲情在深刻理解全词的基础上批评消解,认为像《雨霖铃》这样的词,很容易使人染上莫名惆怅和哀怨,会妨碍学生健康成长。要学习和吸收的是柳永的创作手法,而不是“愁”本身,不然我们将会消沉而不可自拔,这种鉴赏法被冠之以“质疑和批评”的美名,认为这样可剔除消极因素,获得最佳的审美培养。其实,这是在回避问题,是逃跑主义。也是对“悲情”审美的偏见与误解。
  审美,不只是对“美好”而言,还包括丑、卑下、悲等。因此,审美还包括可供审美品味的艺术化之“愁”
  作为审美中的特殊形式的审悲艺术活动,不仅能给人艺术形式美的快感,还具有激起怜悯和达到净化情绪甚至灵魂的功效。人生苦难、悲痛情感的描写,会唤起读者的怜悯,这正是审悲区别于审美、审善、审丑的特别之处。因为我们看到不幸与灾难,自然会激起怜悯之情,自然会涌现惋惜之感,这些情感本身亦是一种痛楚,与之相随必然产生同情与爱。正如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先是恐惧、痛苦,但随后我们会体验到我们自己并非昨天的自己,因为我们懂得作为一个具有意义的人应该做些什么,是责任与义务,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体验到了比苦难还要坚强的灵魂,体验到与困难、灾难抗争的勇气,从而振作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获得理性的智慧、情感与理智的成熟,让最有意义的生命活力得到最充分的活跃,更懂得真情的内涵,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顿悟。而在审美鉴赏中对诗词中的悲情的回避,明显是一计拙招。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苦难和悲情的表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悲伤不能等同。文学艺术中对苦难和悲情的描写,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超功利的展示,这一点须辨明。这些“愁”是艺术创造,而读者只是置身其外而远观之,在诗歌中哀伤痛苦的“意象”只会令人沉醉于其中的生动而不会伤害鉴赏者的身心。正如美国的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所说:“世间无论多可怕的境遇,都没有不能暂时放开怀抱,在审美观照中求得慰籍的。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最悲惨的情景在审美中也可以失去苦味。”因为诗中的苦难悲情是过去式,是一种回忆,与读者有时空距离,诗人有声有色的叙述,不过是一种感情的高度体验或拟真实再现罢了,这就是艺术再现。古诗词中的“愁思之声”、“穷苦之声”都是经深沉的回忆形成艺术距离,升华为艺术美感,化痛楚哀伤为诗词美感,这种愁情能引起读者共鸣,这里的愁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
  困难、灾难、挫折、失意并不可怕,悲痛哀情也不可畏,可怕的是没有在困难与灾难中重新站起的勇气,可怕的是面对悲痛与哀伤而没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可怕的是看客心理,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法,不能正确理解审悲这种特殊审美方式的意义与内涵,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无法真正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丰富多彩,不能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审美情感,不能正确感受艺术和科学之美,不能在古典诗词中获得全面深刻的美的熏陶,不能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不能提升审美境界,不能形成良好健全的世界观、道德品质。那才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第一中学(363300)
其他文献
翠屏区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形成“四大策略”,有效改善了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学会唱一首歌、画一幅画,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活动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教师要激发孩子的潜能,支持儿童的成长,将艺术教育
科技落后,国家就会落后;科技强大,国家才真正强大.“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
从一个四处摆摊卖海鲜的小摊贩,经过20多年的打拼,成长为一家产值超过两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老板,浙江省宁海县桃源街道唐安李村村民唐小平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书写了一段
期刊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要致力于教学研究。磨刀不误砍柴工,经常研究教学方法技巧,认真吸取最新的教改经验,这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有明显帮助。  一、精心设计教案  教学方案是教学的方向标、路线图,教案设计水平对整个教学工作影响较为深远。好的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将优化教学设计作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广泛搜集其他教师
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就像一颗颗明珠,熠熠闪光,每一首都散发出醉人心魄的光芒。他们有的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有的倾诉了亲朋好友间深刻的感情,有的说出了壮志未酬的愤懑,有的抒发了报国杀敌的豪情。而愁情也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传唱的永恒话题,各种愁绪浮现在心头,倾注在笔端。古往今来的诗人用他们的才华和深情演绎出了一首首写愁的千古名篇。下面笔者就对表现愁情的艺术手法略作分析。  一、直接抒情  中国古代诗人
【教学目的】  发现论据使用时错误的表述,并掌握改进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师:上课。我们已经写了五篇议论文,大家对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简述一下议论文论据的基本知识。那么什么是议论文的论据呢?  生:议论文的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  师:对,这句话强调了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据的基本作用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心中。那么议论
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双赢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国家应尽快制定《区域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借助形式多样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一、深研文本,披文入情托尔斯泰指出:要让读者受到感染,必须自己也被感染,然后将这种体验传达给读
高考语文复习中,师生都特别注重考点的系统复习,但对分值巨大的作文却未能有相应比例的时间投入。很多教师认为作文训练时间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考点众多,时间有限。而笔者以为作文训练不到位的根源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所有考点复习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写作贯穿高考语文复习的始终。  一、文本解读中精准审题  目前,高考主要考查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对材料解读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学中,教师总结出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