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的三个“回归”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古典诗词就是博大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不仅积淀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思想,还传承了民族精神的情感和文化,读起来或意境悠远,或气象万千,或令人动容,或情趣盎然……但当这些民族文化的经典进入教材,走进学生的视野时,却往往变得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让古典诗词教学充满灵性。下面笔者以《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紧扣古典诗词的本质特点,构建情趣盎然、诗意浓郁的语文课堂。
  一、依托主题,回归诗文,正确解读古诗的教学内容
  我曾经聆听过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江雪》,执教者以诗词中“渔翁”为抓手架构教学。首先,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在具体理解诗词大意时,执教者相机拓展了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中的“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李颀《渔父歌》中的“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等相关诗句,让学生将三首诗统整起来进行理解,感受酒、歌、蓑笠已经成为了古典渔翁形象的标志,最后还补充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作,将关注的视野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对渔翁形象的理解从自然层面上升为文化层面。古典诗词中描写渔翁形象的作品不在少数,借助于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研究古诗中的渔翁形象作为一个主题展开阅读。
  从表面上看,执教者的教学拓展多、容量大,也具有较强的思维深度,但细细考量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诗词的文体意识被严重淡化,教学目标也相对模糊,已经严重脱离了文本,无论是借助渔翁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诵读不同诗人笔下的渔翁形象,亦或者是梳理故事作品中渔翁的文化意蕴,都使得整首诗的教学俨然成为了对“渔翁”的单独探究。其实,《江雪》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在于其精妙而凝练的语言,在于其悠远而独到的意境,而这一切在教学中都没有得到根本性体现。上述案例中的教学就完全背离了文本的内在价值,毫无文体意识可言,将原本诗意盎然的古诗课上成了语文综合实践课。
  鉴于此,《江雪》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位为多重诵读,品味诗词中独特的语言,并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体悟诗境,体会诗词的内在意境,感受诗人内在孤独而不屈的精神品质。为此,教学就应该回归诗词文本自身,让阅读教学回归到诗词的本源上来。
  二、统整联系,回归诗性,深入开掘古诗的教学价值
  后来,我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执教《江雪》,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准确、流利而有韵律地诵读古诗,相机理解“蓑笠”的意思;(2)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诗词的内在意蕴;(3)出示历代著名画家围绕着柳宗元这首《江雪》所创作的“江雪图”,展开文图对照式的阅读,紧扣诗作对作品进行探究评析;(4)各自抒发情感,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阅读《江雪》这首诗所产出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5)指导学生实践练笔,紧扣诗作中“千山”“万径”“人踪灭”“寒江雪”等词语描写诗词展现的画面;(6)拓展补充背景,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感受诗人孤傲而坚强的内心世界。
  六个环节均相对独立,并对应解决1~2个核心知识点,彼此既独立又相互承接,构建出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教学得到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较高评价。但是,会后的研讨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教学环节相对密集,学生在慌乱仓促中如同赶场子一般,没有驻足欣赏诗词意境的空间,尤其是环节越多,教师之“教”就相对零散,导致学生的认知相对零散化、片面化。这样的意见令我醍醐灌顶,再细细考量还会发现,这六个环节也存在相对重复之处,第五环节中紧扣关键词描写画面再现的实践练笔,其实与前面的理解一脉相承,却被第三、四环节隔离开来,在质上也没有飞越,学生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和层次上,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重复。最后关键的是,本课的教学过于关注在语言文字所描摹的画面上,而缺少对诗词情境的感知与体悟,即便后面的环节有所涉及,也相对孤立而草率。柳宗元为什么要在这冰天雪地里垂钓?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他究竟想通过这样的举动来表明什么?后续拓展的背景也都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相关,但与学生内在认知严重脱节,难以使学生形成认知性的共鸣。
  鉴于此,就需要对之前设置的六个环节进行必要统整,将原本封闭、孤立的教学元素在重新整合之后最大程度地优化,最终形成三大核心板块。
  第一板块——潜心吟诵,感知诗作的音韵和谐
  1.正确诵读古诗,并学会合理停顿和扬抑,读出诗词节奏。
  2.关注诗词的平仄和最后的韵脚,感知诗词的韵律感。
  第二板块——据言想象,感知诗作的画面之美
  1.紧扣关键词,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寒冷与寂静。
  2.依据后两句中的“孤舟”“独钓”等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第三板块——直抵内心,感知诗作的文化之美
  1.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看到了这样一位在严冬中垂钓的老人,你有什么困惑想问问他吗?教师相机拓展创作背景,重点关注诗人被政敌排挤、被贬的坎坷经历。
  2.组织讨论:诗人想借助垂钓的方式表达什么?
  3.相机拓展诗词《别舍弟宗一》,从而丰富学生对诗人柳宗元的认知。
  三、凸显内核,回归文化,精准折射故事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精细研读一首诗,然后再拓展一首诗或者一组诗,借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但关键在于,拓展的诗词该如何选择?拓展板块的教学目标该如何研制?在教学这首《江雪》时,由于整体设计的着眼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拓展的内容也会随之而变化。
  以整合后形成的三大板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开这样的拓展教学。首先,向学生简介古诗创作的背景:柳宗元在永州时就已经被贬十年,重新回到长安,但因为看不惯那些逢迎拍马的做法,被贬到了更远的柳州。今天我们学习了他的这首《江雪》,可以再来读读他的另一首诗作《别舍弟宗一》:“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教师紧扣注释解释诗词的基本大意,聚焦于诗中的数字,组织学生思考:你此刻想到了什么?借此感受诗人被贬时路途之遥远,命运之坎坷。紧接着,教师相机扩展古诗情境:在这漫长的12年里,柳宗元的母亲、妻子和女儿相继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12年里,他励精图治,废除了当地众多不合理的旧制度;在这漫长的12年里,他带领着当地的老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让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首被贬永州的《江雪》,一段柳州的离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坚强孤傲的柳宗元,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漫长的岁月里,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江雪》不是一首纯粹描写自然之景的诗词,其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代表。在如此严寒的季节里,柳宗元毅然决然地出门钓鱼,不仅是在磨砺自己的意志,更是在向政敌宣告自己的态度,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因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文人独有的傲骨与坚韧,这也是《江雪》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板块中拓展的《别舍弟宗一》这首诗与《江雪》同作者同主题,正好切中教学的目标需求。
  古诗教学只有重新回归诗文、回归诗性、回归到丰富的文化中,才能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画面之美、音韵之美和精神之美,最终摆脱传统教学中机械生硬、支离破碎的课堂结构,守住古诗教学的灵性,开启属于学生内在意识状态下的一段诗意的旅程。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責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知识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编排梯度。陈先云理事长在统编本教材培训会上的主题发言《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到了统编本教材对文体意识的重视,强调了课文教学要遵循文体特点,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  写景文指的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来表达作者对景物的赞美或抒发自身情感的文章。教材中的写景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
绘本图文并茂,由于它内容丰富多彩,图片鲜明生动,故事精彩有趣,所以不少低年级学生对它产生了阅读兴趣。课标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绘本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展开绘本阅读,采用读写联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一、画面处,留出想象空间  在绘本中有不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教师就要善于从文本细节入手,抓住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使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一、品一个词  在教材中,文本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摘 要】服务是中职教育的根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中职学校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课程开发与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华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模式课程开发与建设平台,开发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职建筑施工专业;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汉字的内涵非常丰富,虽然音和形之间是机械的联系,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字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义与音、形的联系,增加识别汉字的准确度。汉字的“字理”,就是指根据字义来建构字形的依据,大部分汉字都具有表意性的特点,因此结合汉字构字原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汉字乐趣无穷,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字理,激发识字兴趣  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是通过描画事物的形体来凸显事物的特征,如鸟、鱼、川等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阅读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关注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文本,相机培养学生科学而严谨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语篇的理解是一种受文体制约的思维。阅读要把诗歌当诗歌读,要把散文当散文读,要把小说当小说读。因此,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明确其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文体
在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想起一个话题就与学生交流一下,并且在交流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交际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自身的交际需求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交际的需求逐渐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那么,怎样的交际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这就需要教学走出知识性教学狭隘的小圈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不少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淡化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殊不知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思维活动,在诊断、反思、质疑等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课标把“记实作文”纳入了高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对记实作文的重视。记实,就是记叙真实的内容,记实作文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准确地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人、事、物、景以及所思、所想、所感等,着重强调内容表达的真实性。学生学会写记实作文,除了需要关注生活、留心观察、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得源头活水以外,还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个性特质,落实生本地位,是铸造高效课堂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尝试运用“小先生制”,彰显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基。  一、落实自主感知,夯实“小先生制”的推进基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将学生从传统理念下的填鸭式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