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社会是数字化的社会,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数感 建立 形成 发展 强化
  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不断完善,以及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改变初中数学总复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和老师因为承受的升学压力都很大,而导致最终的考试的效果却较差,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现学生顺利升学择校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每位中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好初中数学的总复习工作,争取实现毕业与升学的双丰收。  【关键词】初中数学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困扰着这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各国的政府和学术界所一直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中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现代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了巨大的影响。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学习,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通过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如果从内心对学习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他们的学习也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改革我们要达到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爱上数学的目的。而研究型学习正符合这一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强调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要从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些细节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有些细节会改变学生对数学
【摘要】非智力因素,广义而言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是指个体内所具有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先天条件,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后天因素。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就是因为没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本人从事教学实践多年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四十年的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深化,开发区已经成为驱动各地区经济甚至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当前,开发区的社会治理问题及其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数学阅读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而现在许多题目叙述长、条件多,不知如何取舍。还有些条件就更难理解了。因此,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技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话,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学习。那么如何进行有效追问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一些数学案例中谈谈有效追问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有效追问的价值功能与意义  有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