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数学课堂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能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合作意识差,被动学习。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二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给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与时间。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其他文献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自学能力是适应社会,满足自身发展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初中各学科的教学中。而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就结合这些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体验,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学 能力  一、提高认识,长期坚持。  课堂自学是教师监控下的学生自学,应是一种更高效的自主学习,突出表现在:学习有目标,方法有指导,过程有调控,结果有反馈四个方面,它不是无目的的
课标上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亲身经历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不仅能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探索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本文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谈谈在实践活动中立足让学生经历数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小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而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从而探求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视网膜神经保护的新方法。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
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在通常情况下,班内学生原有的基础,即他们达到某一目标的学习准备状态总是存在一些差异,而在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目标来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从而使这些学生或轻易达标,或难以达标。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为此,在课堂中实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措施,从而促进小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作用 教学 发挥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数学的学习更加需要注意兴趣的培养。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科学,而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无形的产生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数学教
【摘要】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的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迫不及待的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数学课堂 留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
通过对混沌系统特性的研究,设计出一种安全性高、加密速度快的通信加密方案。首先根据数字混沌序列的特性对混沌的迭代过程进行改进,实现对Chebyshev混沌序列的过抽样处理。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初高中知识的区别  1、语言变的抽象。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具备传播文化这一重要功能。英语学科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基礎学科。然而,大多数中职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英语功底,其自我管理和监督能力也相对较弱。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英语知识,还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1. 情感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情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并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
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这一现状着实让人担忧,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