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复习旧知,整体把握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号和感叹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用两幅画面引出两个标点,巧妙激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三句话,为有序对话、高效对话铺设了一条道路。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变化”这条“暗线”,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又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为实现“言意兼得”提供保障。
  二、 智读精思,品文明理
  1. 品读第一个问句。
  (1) 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着急地问?
  (2) 你从“剪刀挥舞”“一根根”中感受到什么?(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是种桃能手;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3) 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不解?(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啦”“干吗”“呢”以及两个问号)
  (4) 按自己体会到的着急、不解、纳闷、好奇等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2. 品读第二个问句。
  (1) “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
  (2) 默读王大伯所说的话,静心思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说一说王大伯和叔叔们剪枝的原因。
  (3) 课件呈现: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仅……还……”中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说说剪枝的原因。
  ()这些枝条长得很粗壮,()它们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4) 虽然王大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剪枝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我”还是——(引读)“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借助文本语言自主表达剪枝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将精思与活用有机融合,避免得“意”而忘“言”。
  3. 冬去春来,将信将疑的小作者第二次走进桃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作者怎样写出桃园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除了“美”,你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什么?(愉快、盼望)
  5. 比赛分组朗读课文,看看哪一大组能够读出桃园的美丽、小伙伴的愉快和我的期盼之情。
  【设计意图】第4自然段写得很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涵泳玩味,感受桃园的美丽景色,再现“我”和小伙伴嬉戏的欢乐场景,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6. 春去夏来,“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是又惊又喜。
  (1)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2) 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丰收的喜悦:
  “啊,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光鲜红润,仿佛娃娃的脸蛋。”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3) 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7. “剪枝的学问”就在王大伯的“那番话”中,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了果实的“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8. 再读这个感叹句,我们一定会有新感受!从这个感叹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整个第二板块,注重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从“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学生的阅读、思维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一次“爬坡”的过程,有效突破课文的难点。
  三、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那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少”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吗?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你觉得这一自然段能不能去掉?(抓住“盼望”,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开花是植物生长的过程,要交代清楚。)
  2. 小结:由此可见,“减少”是要减掉没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盲目地减少。
  3. 总结提升:很多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心,离不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离不开勤于思考的大脑。让我们做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理解——减少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盲目减少是一种错误。
  (作者单位:如东县掘港小学)
其他文献
为了让学生爱上习作,在习作中找到乐趣,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增强习作自信和兴趣    要克服学生习作恐惧心理,教师必须在学生持之以恒的积累中培养自信。指导学生积累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与学生一起阅读背诵;课堂教学语言更要准确精炼优美,富于哲理。这样,学生才愿意跟着教师学写习作。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推荐课本配发的课外读本。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
汉字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集中表现,汉字的发展见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不仅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而且其特殊构造在美学上自成一体,形成了恒久流传的书法艺术
一、 融情入境的现场习作,使学生的体验更直观    在习作教学中,我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适时地安排现场习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在春风习习、桃红柳绿的四月,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孔望山春游,我为同学们拟定了这样的观察提纲:① 观察的对象——摩崖石刻、圆雕石象、孔子望海像及周围的景色;② 观察的内容:位置、大小、样子、特点、颜色;③ 观察的方法——先确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从仿作到创作这一过程呢?我想结合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从三方面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 读、说、写结合,从模仿句式开始    低年级,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说完整通顺的句子,即引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说”和“写”句子。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文本规范的句式进行内化迁移。例如《沉香救母》一文,作者以“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数万年前,喉咙里混乱的嗓音被伟大的人类祖先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由此诞生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可行;数千年前,一位离家的人希望同乡能帮他带回家书,由此诞生了信,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一、让教学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重视朗读。翻开教师们的备课笔记,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写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不说每个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也不说每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不同,学生们从刚入学到六年级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如何才能让这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我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课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情境体会课文内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观照全文,探究课文的旨意  在弄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进一步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引导学生思考上面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领会课文是围绕缺水这条主线来写的,截取了几个不同横断面来加以具体描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既是各自不同的场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最后一段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凝聚了作者对刘老师全部的情感,是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最强音。笔者紧扣这句话,一咏三叹,层层剥笋,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内在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
新中国建立之初,雷锋精神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种时代精神.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中国的富强而奋斗.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物质水平进一步改善.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