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地选择数学教学策略,能化难为易。给学生搭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贴合数学理念的同时,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数学教学策略选择以课标为依据。数学课标就数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用“基础性、工具性、现实性”几个关键词概括起来,而要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好这几个关键词语,笔者认为要做到“六结合”,即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习活动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下面笔者就围绕这六方面做详细的阐述。
  一、 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和主导性没有相对清晰的界限,大纲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二者在实践活动中存在偏差,倾向于教师,也可说教师以绝对的权威性主宰了课堂,学生被灌输。然后通过课本习题重复的训练,以及课后的大量刷题而来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是秉性各异的个体,忽视了学生由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和先天的自身因素存在着差异性。一刀切的授课模式,统计的题海巩固模式,再加上单一的评价模式,让学困生高不可攀,优等生触手可及,即让学困生仅有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同时又导致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同程度下降。这种得不偿失的教学模式和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成了亟待解决的教学瓶颈。随着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应时而生,就传统教育中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模糊概念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学习,从而使每位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所需的数学,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实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性。这样既能调动学困生的数学兴趣,也能满足优等生的创新发展。但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究其原因,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习上是主体地位,但学生由于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够完善,再加上不成熟的心理,如果完全以学生为主,就会放任自流,失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举,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可谓互为依存关系的,这点是提高数学课堂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 学习活动和情境活动相结合
  作为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收益,而这种学习的高效性就是建立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之上的。情境创设不是触手可及,一蹴而就的。就教师层面讲,必须具备以下过硬的基本功:
  (一)丰富的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很强且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基础学科。数学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是系统化建构的知识体系,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才可以高屋建瓴,在课堂上才可以游刃有余。
  (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光依靠丰富的知识储备还不行,如何把储备的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源源不断地稳定性地输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强大的课堂驾驭水平。首先体现在掌控教材的能力。数学知识以教材为载体系统化地呈现,而教材的编排又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虽然在知识的呈现上遵循认识的规律性,但不能照顾到地区的差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研读教材时,必须要融入学情,把教材重新编排,无论是呈现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技能都要实现层次化,满足不同个体。這种教材的编排就是教学设计。其次还体现在研读课标上。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标杆尺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完全掌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教学提出实施建议,教师不能肆意地拔高教学的难度,或者任性地降低内容。拔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降低了唾手可得,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通读教材,研读课标,再加上熟悉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心设计教案。最后还要具有整合教学资源能力。教学资源内容复杂,就教学用具而言,虽然各学校最近几年都有配套的建设,但是随着“袖珍”学校的大量出现,所拨教学经费不能满足这些学校的日常开支,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物品来弥补教学用具的匮乏。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能熟练地使用已有的教学媒体,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使用一些生活中的建议教学用具。只有具备了以上能力,教师才能依据课标,结合学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或故事化的教学情境中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三、 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必要能力,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堂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巩固训练,都针对着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试。这一学习的最终归宿决定了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是以独立思考为主,只有自己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首当其冲地进行改革,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如果把这一任务细化,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当然合作交流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独立思考能力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只是搞搞形式而已。例如,在六年级数学预习“测量车轮的周长”的方法时,无论是滚动法还是绕线法,都需要学生先独立思考,车轮的周长是什么,然后由车轮的形状推想到圆,明确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的曲线长度,然后让学生合作完成车轮周长的测量,并根据测量数据分析出圆的周长和具体和什么有关。如果靠一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解决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性问题,可以说困难重重,而合作交流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靠集体的智慧,无论是测量方式的设计还是数据的分析都会迎刃而解。
  四、 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课标对数学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要求,“数学就是生活。”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研究。众所周知,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就是生活。从刚懂事时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数学中,所以生活中的耳濡目染、熏陶感染让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只是他们没有数学的概念,但却潜意识地有了数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责任不是教会学生多少新的数学知识,而是唤醒了学生多少的生活经验。难怪有人说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唤醒”。因为学生对生活化的场景是非常熟悉的,就会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实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生活中培养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物和某一现象能和数学中的数产生联系,并形成一种内化的能力。如在一年级初始解读认识数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家里尝试数一下家里几个人。相信学生虽然没学过数学,但是对数数并不陌生,就会数出来,如三个人。然后让学生认识数字3,建立三个人和3的关系,从而指导原来3可以表示三个人,3个苹果,3个碗等,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并且形成了能力,以后就能熟练地掌握了数字3表示的意义了。其次,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尽量所举的实例力求贴近生活,但依然存在片面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教学事例用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的事例呈现出来,这样其实就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乘船的问题,在内陆干旱的地区,学生由于出行的范围受限,部分学生没有乘坐过船,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船干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转化教材中的事例,可以转化为乘车,这样一下子就把小学生引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问题就不难探究了。最后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小学学科教学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教师可以尝试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可以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数学教学。例如调查居民用电情况,笔者把收集的数据运用数学中学过的知识,绘制成折线图或其他图,这样借助数学图表知识更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然后学生很容易地用语文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这样的结果更科学、准确,具有说服力。
  五、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实现双线并举,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传统的教育把知识的积累放在首要的位置,片面地认为能力的形成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由“量变”产生“质变”后的结果。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有与之相应的能力,但是有能力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掌握获得知识的相应能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如果我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去应用,相信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熟练地计算出圆的面积。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没有形成能力,不会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计算公式,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如果让学生掌握了推导方法,就会更透彻地理解圆的计算公式,即使没有熟练地记忆,只要掌握了推导方法,还是很容易得到圆的面积公式。所以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应该放在数学教学的重点位置。
  六、 定性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数学教师要格外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之,数学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唤醒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积累技能。
  参考文献:
  [1]蔡雪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97).
  [2]毛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
  [3]罗嘉敏.浅谈教学策略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措施[J].考试周刊,2020(89).
  [4]徐童.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27).
  [5]胡志瑞.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及解题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25.
  作者简介:
  任彩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房吴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閱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效的阅读教学才可以使得语文教育更好地展开,最终才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而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严苛。但是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要想改善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更好地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1]中指明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实践人才是此次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数学建模教学正顺应了这一方向.很多教师都组织学生开展过高度测量的数学建模活动[2][3],但对测量结果鲜有分析.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热点,折叠问题涉及到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问题,寻找折叠前后图形的特征和确定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及不变量是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文[1]和文[2]分别展示了几种利用折叠问题中的不变量特征解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折叠问题中还存在一个向量数量积不变的性质在解题中经常使用.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知识综合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要求较高,重点考查学生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期刊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就明确了空间想象能力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培养目标.1 GeoGebra数学实验助力空间想象在教学实践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几何体的表象.
文章探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通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小数除法移位易错题的再学习》教学案例,分析集教学互动、技术应用、资源获取、平台交流于一体
以芳基酮和溴代芳烃为原料,介孔分子筛MCM-41负载钳形钯配合物为催化剂,研究了一种制备α-芳基酮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1.0%,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81℃的条件下,负载型钯催化剂可以高效催化生成α-芳基酮化合物,产率可达94%.该反应官能团兼容性好,底物范围广,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活性未出现明显降低.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必须采用贴近初中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利客观条件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与学习情境,指明所学学科知识、解题技巧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锻炼初中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常见生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的应用能力,降低初中学生学习应用题解答技巧的难度,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让应用题的题目与具体解答路径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全面提升应用题教学的实际育人
摘 要:文章主要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为依据,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其次从多样化教学,布设全方位评价制度、设置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发挥教师导向职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措施,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质量与效率,旨在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