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之气韵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李凭箜篌引》一诗的教学难度很大。首先,这首诗呈现出“鬼魅”之气,这既源于诗人乐于搜奇猎艳,长于新奇诡异的创作追求,也与李贺抑郁孤绝的诗人气质密不可分,诗歌呈现出来的“鬼魅”气韵对生命体验还不够丰富的中学生来说既神秘遥远又极具诱惑,而这一点,正是以往教学中不敢触及的。其次,长期以来,中学教师都把《李凭箜篌引》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音乐描写手法的分析,却完全忽略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元主题,难避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的遗憾。本教学设计意在以单元主题为纲,变难为易,化繁为简,呈现一种简约却不失多姿,清晰而不弃深度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诗歌意象、炼字、手法、情感的分析,理解李贺作品的艺术特点,懂得如何赏析古代诗歌的“气韵”。
  2.学生在鉴赏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吟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鉴赏诗歌诡异的艺术魅力。
  2.声情并茂地诵读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繁密意象的艺术表现力。
  2.了解描写音乐的常见手法。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板书),“气韵”是鉴赏古典诗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气”呢?(教师做深呼吸状)这就是气,就像人的呼吸,它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对于古诗词来说就是诗人富有个性的生命体验和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美好的,一首好的诗歌还需要有“韵”,就是要有韵味,有诗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鬼才”诗人李贺鬼气十足的一首诗——《李凭箜篌引》,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探究“鬼诗”的气韵。
  (二)探究“鬼”之气韵
  1.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大声翻译课文,教师检查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之后,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学生朗读作评价。
  2.探究意象之“鬼”
  教师引领: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从它的重要元素“意象”入手,在这首诗中诗人有意回避了生活中常见的意象,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拈入许多超人间的意象,大家来找一找。
  学生明确:娥皇女英、素女、昆仑山、凤凰、玉皇大帝、女娲、吴刚、玉兔。
  教师总结提升:我们看到,李贺的音乐可以让皇帝的妃子泪洒斑竹,让天界女乐师愁容满面,让中国第一神山轰然崩塌,让百鸟之王仰天长鸣,它消融了冷冷寒光,惊动了玉皇大帝,它让创世纪女神忘乎所以,让神仙婆婆不耻下问,它还让年迈的鱼追波逐浪,让瘦弱的蛟龙翩翩起舞,让吴质流连忘返,让玉兔回味不已。诗人正是用如此诡异的意象给我们展现了李凭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板书:意象诡异)
  教师追问:诗人在描写李凭的演奏技巧时,为什么不用常见的人间意象,却用了大量的仙界神仙意象?
  学生明确:用夸张、侧面烘托等手法来突出李凭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染力。
  3.探究炼字之“鬼”
  教师引领:一首好的诗歌,经得起岁月磨砺,经得起众生咀嚼的诗歌,往往会在遣词造语上狠下功夫,“鬼才”诗人李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在炼字上呕心沥血,追新求奇,用词怪异,体现出一种神出鬼没的气韵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品味李贺诗歌的炼字之“鬼”。
  多媒体投影“吴丝蜀桐张(奏)高秋、空山凝云颓(停)不流、昆山玉碎(破)凤凰叫、芙蓉泣(哭)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落)秋雨、老(鲤)鱼跳波瘦蛟舞”,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括号内外的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个体审美趣味选择其中一、二进行个性化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准备:
  (1)“张”让人联想到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奏”仅仅是弹奏的普通动作。
  (2)“颓”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也能表现乐声的哀戚。“停”字没有此效果。
  (3)“碎”让人仿佛听到昆仑山崩塌时极其清脆的声音,表现乐声的激昂有力,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破”字模拟声音时表现力很模糊。
  (4)“笑”与“泣露”相照应,写出了音乐的变化起伏。“哭”字没有这个功效。
  (5)“逗”强调“秋雨”是被音乐吸引而来的,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落”字显得太主动。
  (6)“老”字说明李凭的音乐让老态龙钟的鱼青春焕发,追波逐浪,突出了音乐强大的感染力。“鲤鱼”让人想到的是鲤鱼跳龙门,有悖诗歌主旨。
  教师点评时应在尊重审美主体的基础上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板书:用词新奇)
  4.探究手法之“鬼”
  教师引领:意象诡异,用词新奇的诗可以称得上是一首奇特的诗,但不一定成为经典之作,《李凭箜篌引》之所以在诗歌的天空灿若星辰,熠熠生辉,是因为作者在音乐描写的手法上既博采众长又不落窠臼,穷极奇妙,表现出一种神鬼莫测的艺术魅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赏析“鬼诗”鬼斧神工、瑰丽多姿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投影描写音乐的八种手法:先声夺人法,动作描绘法,环境渲染法,以声摹声法,以形喻声法,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议论抒情法。
  教师准备:
  (1)先声夺人法,是指开篇先描写人物语言然后再让人物出场和事件发生,如《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
  (2)环境渲染法,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以环境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渲染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
  (3)以声摹声法,就是用一种声音来描摹另一种声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句,用“急雨”的声音形象描绘了大弦沉重急促音色,以“私语”二字贴切描摹了小弦轻柔细腻的特点。
  (4)以形喻声法,指用形象、用画面来比喻声音。如刘鹗《明湖居听书》一文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的精彩比喻,形象描摹了声音进入高音区时的尖细、悠长。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照课文逐句说出手法,再做班级交流,教师点评时应在尊重审美主体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时机适时引导,重点突出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的赏析。
  师生互动:学生就各种手法质疑,教师解惑。(板书:手法奇绝)
  5.探究情感之“鬼”
  教师引领:我们从三个方面赏析了“鬼诗”的意象之“鬼”,炼字之“鬼”,手法之“鬼”,但这还不够,因为鉴赏一首诗最终要落脚在诗歌的情感表达层面,那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觉得李贺听音乐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些诗句读出?
  学生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李凭高超演奏技巧的赞美之情。作者的心情是哀怨苦闷的。如“啼”“愁”“碎”“冷”“泣”“破”“湿”等,用冷色调的词来渲染乐曲悲伤凄冷的情调,也暗示了听者李贺哀怨苦闷的心情。(板书:赞美,哀怨苦闷。)
  教师追问:李贺表达的是对李凭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本应该热情洋溢、欢快喜悦才对,但我们读到的却分明是一个哀怨苦闷、悲伤抑郁的诗人形象,作者的创作动机与读者的阅读感受如此的不统一、不和谐,可谓冰火两重天,云泥之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可以个性化解答,也允许沉默。
  教师总结提升:这源于李贺悲惨的人生境遇。李贺虽少年时就诗名远播,但天妒英才,却使他一生不得志,他的父亲名李晋,“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因避讳,李贺终身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只能怀着一颗苦闷哀怨、甚至悲痛绝望的心成为科举考场外的“孤魂野鬼”,于是他将命运的捉弄,人生的失意,生活的痛苦,心情的苦闷一概写进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失魂落魄的“鬼才”诗人有时也想寻找生活点滴的温暖,当他听到皇家第一乐师李凭惊天动地的绝妙音乐时,他感受到了音乐热烈而强大的魅力,但当提起笔时,却鬼使神差地再一次撕裂了自己苦闷绝望的心,饱尝苦涩,饮尽辛酸,27岁时,李贺便离开了我们。
  (三)吟咏“鬼诗”气韵
  教师引领: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单元主题“音声求气,吟咏诗韵”,在剩下的时间里咱们要一起读出《李凭箜篌引》的气韵,读出“鬼才”诗人“鬼诗”的鬼魅之气。
  教师通过多媒体明确“吟咏”诗歌的方法和要求:想象画面;读出感情;配有表情;调动肢体语言。
  教师示范:以前四句为例做示范。教师在描述画面的同时,提示朗诵时情感的把握,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务必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学生活动:
  (1)组内活动:奇数组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文本前六句的朗读要领,偶数组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诗歌后八句的朗读要领,并在组内诵读。
  (2)班内活动:小组代表对朗读内容和方法做出说明,并做朗读示范;其他学生点评。
  (3)成果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全诗,全班同学起立,配合体态语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再一次深刻理解作品的“气韵”。
其他文献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盗、武士的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追述了自己未成年时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实是写人作品的范例。教这一课时,我尝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课文,收效不错。  一、学先生搭框架,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我的母亲》开头以童年往事引出“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主体部分通过几件事描绘出母亲的严厉、温和、刚气,结尾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这样的构造,思路明了,易于模仿。为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其中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刻画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重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环境描写除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可以给小说带来生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小说的兴趣往往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高。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易于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好奇心。然而,对于小说的教学来讲,教员所要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读故事”,
鄂教版七年级课文《夏天的旋律》节选于杨德祥散文诗代表作《二十四节气歌》。该诗作以田园牧歌的形式,歌咏江南大地的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其语言清新不乏热烈、拙俗不乏灵秀,摇曳多姿,满蕴情思。下面对其语言陌生化技法略作赏析。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可以有效的兼顾学生们的学习差异,这样就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的体系,这样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根据学生们之间的不同来进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广大
近年来,在考场作文中有许多优秀篇章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它具有简洁明快、形象鲜明的特点,因此被誉为“裁云织锦的艺术”。  一、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来源于法语“Montage”,本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后来被移用到电影中。它是电影导演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为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片。其要素是主题、镜头、剪辑、组合。  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指的是根据主题需
作为专业教师,要具备四种技能,其中第一条要求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地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一条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全局的把握,准确地知道每一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我们接触的大量课程,许多老师并不能准确地把握所教的内容,该讲解的内容不讲解,或者绕了很大一个圈子,却讲不到重点,该引导学生深入的问题点拨不到。这不是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对所
1983年,正在读大一、年仅十九岁的潘洗尘创作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被他称为“青春呓语”的诗,将潘洗尘带入了诗坛。这首诗,首发在《中国青年报》,刊发不久即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诵。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首诗,先后被《读者文摘》、《古今中外名言诗文汇编——中学生早读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等数百余种报刊、书籍转载和收录。2014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正式入选高中语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