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专业教师,要具备四种技能,其中第一条要求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地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一条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全局的把握,准确地知道每一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我们接触的大量课程,许多老师并不能准确地把握所教的内容,该讲解的内容不讲解,或者绕了很大一个圈子,却讲不到重点,该引导学生深入的问题点拨不到。这不是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缺乏准确的把握。如何成功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对所教的内容有正确地把握?
  一、梳理高校课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1.正确地梳理中学教学所需要的知识与专业知识的重合处,有利于教师对知识进行合理的转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一书在第三个十年中设置一个小节,从艾青的历史地位、诗歌所特有的意象和主题、忧郁的情绪和诗歌艺术形式四个方面对艾青进行解读。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范围对知识进行转化。
  2.熟练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杜威说:“为什么教师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史和各种教学法?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理由是,他能凭借这类知识观察学生的反应,迅速而准确地解释学生言行,否则学生的反应,可能觉察不出来;另一个理由是,这些知识是别人用过而又有成效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他能凭借这些知识给儿童以适当的指导。”因此,熟练掌握条件知识可以更科学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二、筛选与实践相关的知识
  由于高校和中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之前要正确区分知识的真伪,把握要强化和弱化的知识点。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为例,本科生接触的是中国诗歌的成长变化历程,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背景、特点、代表人物、诗歌主张。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新课标明确要求,诗歌阅读单元的教学,学生能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能通过意象把握人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掌握创作现代新诗的能力。那么,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对于中国诗歌的形式内容主张等变化就应该进行弱化,相对应地加重朗读和节奏、意象、情感方面的比重。
  2.根据课程的内容
  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背景看,诗人因为“克父母”的恶咒,小时候寄居在大堰河家。艾青本身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因为身不由己的出身而丧失了父母之爱,成为父母的“弃儿”……正是因为他弃儿的遭遇,使得诗人在诉说大堰河的不幸的同时也穿插了自己的遭遇……写出了与当时现代诗派和左翼诗歌大相径庭的厚实的忧郁和自由不羁的散文式语句。所以说,诗人的童年生活对于作者的性格和写作风格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符合课程内容的知识,是在教学中需要强化的。
  3.根据教学目标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对象只有两个:知识和学生。除了掌握准确的知识,也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区分什么知识更有价值,更适合学生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思考什么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什么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什么知识教的不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认为《大堰河—我的保姆》从游子的忧郁、时代的忧郁两个方面来呈现诗人的心理,同时也加入了诗人的个人遭遇。比如时代的忧郁,“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与‘漂泊情愫’遂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这一点,高校教材谈的就相对宽泛一些。如果简单地传授给中学生,学生无法更加真切地感受作者的这种情怀。如果将这些知识作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转化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在备教材的同时,充分备学生,选择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或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与此同时,教学反思也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听课状态,或课上课下的检测练习,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调整课堂组织形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对课程有正确的把握,也需要教师对获取的专业知识与中学教材进行对比,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的设定,新课标的要求,应试的需要等方面,选取适合中学课堂的知识,剔除不适应中学教学的知识。然后对需要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或消减,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通俗化的转化、整合,最后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天一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
作文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次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命题、阅卷的一些经验,针对考场作文如何从表现主题角度脱颖而出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盗、武士的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追述了自己未成年时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实是写人作品的范例。教这一课时,我尝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课文,收效不错。  一、学先生搭框架,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我的母亲》开头以童年往事引出“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主体部分通过几件事描绘出母亲的严厉、温和、刚气,结尾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这样的构造,思路明了,易于模仿。为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其中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刻画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重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环境描写除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可以给小说带来生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小说的兴趣往往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高。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易于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好奇心。然而,对于小说的教学来讲,教员所要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读故事”,
鄂教版七年级课文《夏天的旋律》节选于杨德祥散文诗代表作《二十四节气歌》。该诗作以田园牧歌的形式,歌咏江南大地的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其语言清新不乏热烈、拙俗不乏灵秀,摇曳多姿,满蕴情思。下面对其语言陌生化技法略作赏析。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可以有效的兼顾学生们的学习差异,这样就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的体系,这样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根据学生们之间的不同来进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广大
近年来,在考场作文中有许多优秀篇章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它具有简洁明快、形象鲜明的特点,因此被誉为“裁云织锦的艺术”。  一、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来源于法语“Montage”,本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后来被移用到电影中。它是电影导演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为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片。其要素是主题、镜头、剪辑、组合。  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指的是根据主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