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可以有效的兼顾学生们的学习差异,这样就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的体系,这样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根据学生们之间的不同来进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广大教师根据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潜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认真分析学生的差异,然后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不一样的教学。这些分组的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简单点来说,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小组学生的水平分因材施教地教学。在同一个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的环境,达到培养和补差的共同发展。比如说,跨班级、跨年级地分层教学,办“兴趣班”之类的都是在进行分层教学活动。
  二、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如果想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就要对学生的自身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职能水平、思想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在分层教学之前,可以先对学生做一个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根据分组的情况对语文教育的目标进行分层。最后可以把学生分为适合教育大纲基础的一组和高于教育大纲水平的二组,分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的教学。
  对于一、二两组学生的学习,不是提高难度就是降低难度,具体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调整。对于一组的学生可以适度地提高学习的难度,而对于二组的学生,则可以适度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这都是学习能力的一种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分层。对于一组的同学,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基础的条件上再有所提高,不断向高难度的学习内容发起挑战。而二组的同学,教师应该多加以鼓励,避免这组学生出现消极的情绪。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做出调整,不断提升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进行分层提问的时候也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明确提问的对象。根据问题的难度,让不同组的学生来进行回答,使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而教师对于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因为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可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对于一组的学生来说,应该安排基本一点的练习题。这样的话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使较易获得成就感。而对于二组的学生,可以安排难度高一点的练习题,不断向更高难度的问题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意义
  1.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个班级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把握,从模糊的概念的分析和清晰的数据的分析这两方面,来了解并研究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根据学生的近期的语文成绩,先给学生进行大体的分类。然后,根据学生平时的语文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认识、态度、知识接受能力、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对班级学生的详细分层。
  教师们可以采用辅导和课堂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和学习过程的分层教学。在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分层的具体情况来对学生进行个别式教学。
  2.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主要有:有利于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
  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每个阶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状态。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教师在任何阶段、任何学科都不能回避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发展的实际的情况,客服主观的随意性。而分层教学就是在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情感、需求都各不相同,而分层教学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打造不同的教学体系,因材施教。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因为语文学习难度过大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学习,他们学习的热情也能得以激发。当每位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的状态的时候,班级的氛围也会变得积极向上。所以,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之,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深入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分层教学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習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
2013年4月,我十分幸运地在“中语会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清塘荷韵》一课。专家评课时给了我许多鼓励,认为这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交流中探讨,动静结合、驾驭自如,课堂灵动而富有语文味。然而作为执教者本人,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本课的不足之处,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赞美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平静地面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
作文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次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命题、阅卷的一些经验,针对考场作文如何从表现主题角度脱颖而出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盗、武士的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追述了自己未成年时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实是写人作品的范例。教这一课时,我尝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课文,收效不错。  一、学先生搭框架,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我的母亲》开头以童年往事引出“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主体部分通过几件事描绘出母亲的严厉、温和、刚气,结尾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这样的构造,思路明了,易于模仿。为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其中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刻画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重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环境描写除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可以给小说带来生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小说的兴趣往往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高。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易于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好奇心。然而,对于小说的教学来讲,教员所要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读故事”,
鄂教版七年级课文《夏天的旋律》节选于杨德祥散文诗代表作《二十四节气歌》。该诗作以田园牧歌的形式,歌咏江南大地的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其语言清新不乏热烈、拙俗不乏灵秀,摇曳多姿,满蕴情思。下面对其语言陌生化技法略作赏析。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