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意外打造精彩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课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面对的是鲜活个体对文本的多样解读,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约的“意外”。如何面对这些“意外”,化解“危机”,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也是我们促成精彩生成的重要机遇。若是给学生“松绑”,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巧搭台,精设计,收获的将是许多的美丽和惊喜。
  片段一:在品读第五段时,一位同学主动展示朗读,他的朗读音质好,节奏把握准,感情也投入,读后,赢得了班内的一片掌声。接下来一位同学的点评让我感到意外。
  生:老师,我觉得他的朗读有瑕疵。
  师:你说说看。
  生:原文是“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而他把文中的“饱觉”读成了“感觉”,这样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
  (下面有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那不是差不多嘛。)
  师:你听得非常仔细,足以看出你在听读时的专注以及对文本细致把握。不过,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这两者的意思差不多,大家怎么认为呢?
  (接着是热烈的讨论)
  生:我觉得还是“饱觉”好,它给人充沛满足之感,那种无处不在的生气到处刺激着人的感官,更能表现出江南乡野之美,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师:说得真好,美在于发现,在于品味。下面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再次品味其中的美。
  片段二:为了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在读完第七段后。
  师:第七段中说到了“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假如你就坐在茅屋窗边,你会做些什么呢?
  生:我会睡觉!(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师:为何?
  生:天黑了,又闲的无事可干,那就睡觉了!
  师:天黑了吗?
  生:天垂暮了。
  师:那睡得是不是有点早?(那位同学挠挠头,笑笑,其他同学亦笑)
  师:趁着天色尚早,视线还算清晰,打开窗子看看外面吧。你会看到什么呢?
  生:“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门前泊一只乌篷小船”。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迷人淡雅,朦胧静谧,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师:此时若是睡去,岂不是辜负了这难得的好景致。那你又有何新的打算呢?
  生:我打算写诗。
  师:他的提议很好。我们大家根据文章描述为郁达夫用文字绘出的这幅画写一首诗吧。
  (接下来,学生都在读文本,积极写作。)
  其中一位同学写道:江南冬霖洒乡村,门对长桥远阜临。泊船酒客享闲趣,怡情养性在黄昏。最是迷人好景致,不辞长作岭南人。
  片段三:在品析第八段时,我问学生们:你读出来怎样的美?有的说意境美,有的说情趣美,有的说想象美……这时——
  生:老师,有一句话不美,“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把村童比作狗,感觉别扭,与前面的意境融不起来。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大家能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我觉得作者把村童比作狗,恰恰写出了孩子们天真单纯以及见到雪之后的惊喜之情。
  师:既是表达惊喜之情,为何不说像麻雀一样呢?(欢呼雀跃吗!)
  生:第一,麻雀未必喜欢雪。第二,与麻雀相比,狗更贴近人类,更贴近生活,这里用狗做比喻更具有生活气息,与前文友人相聚、行人夜归等生活场景相照应,更显江南冬天的雪趣之美。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既能重点解析又能整体关注,真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老师佩服!(全班鼓掌!)
  对于这些“意外”,若是简单地回避否定,那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权利的一种剥夺,这不仅会错过许多精彩,更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课前,我们充分地预设是对的,但是我们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服务”,我们不应该拿着自己织就的网去束缚学生,而应该给学生一双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翱翔。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并利用好这些“意外而美丽”的生成,把他们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思维的魔杖,让学生们的灵光,绽放于多彩的语文课堂。
  郭钦化,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课程的内涵,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也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成功的导入,使学生一开始
我去过的重庆,没有什么眼花缭乱的小吃,所有的路边摊、大排档都是清一色的面碗被人捧着,一碗唏溜完还举碗喝底料,面碗遮面却未见害羞与犹豫,像是古时庆功宴一样,豪放快意。而且人数众多,有些壮观。   这是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接踵而至喧哗于那些拥挤萧条的面馆,无论是开着轿车过来,还是摩的载过来,亦或是走过来的,在等餐的人们都坐在同一高度的凳子上。我也乖乖坐下,听到了这个咬着辣椒出生的食客们对老板做面
写作是情感宣泄、生命倾诉的过程,是真实心声的表达过程。可是,多年来,我们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大多只是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学生必须完成他们没有什么体验或没有认真想过的事情的表达。作文目的过度功利性,致使作文教学模式化、公式化,使作文距离学生的心灵和生命越来越远。可以说,学生一边在完成作文,一边在内心里逃离作文;于是,孩子们要么编造夸大,要么标签代言,造成的后果是在语言的训练中丧失了最鲜活的语言,在表达
通过联想想象,把过去的事件重新回忆、演绎一遍,让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细节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学生作文或是课堂作文,或是考场作文,其本质都是回忆、联想、再现、构思、表达。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际,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情景再现,可以把生活经历体验,把阅读积累和成功的写作联系起来,让心灵插上翅膀,拓展写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立足课堂,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手段,写讲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是这样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的。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春花图”: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飞在花丛中的蜜蜂、蝴蝶,以及树下满地的野花。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春花图”,然后加以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着很多的花,有许多蜜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多通过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读、写、听、说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有目标,却没有明晰的序列,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积累,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听能力为主的活动   有一句话叫“耳亮为聪”,从中可以看出“听”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听”能力强,也就标志着相应的语文水平高。“听读”“听写”“听说”“听诵”“听讲解”等语文活动都离不了听。围绕“听”,我尝试过这样的活动:   1、听写字词。在此活动中,我不断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两者相辅相成,已是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如何有效地利用阅读带动写作,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读写结合出现的新问题  以往进入初中,学生不爱读书,阅读品味低下等问题,许多老师都敏锐地指出并找到了应对方法。新课改十多年了,阅读引起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一些城市开
宋代画院考试,有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考生只画了一只空船系在河岸,却不敢画人;为表现无人的寂静,或在船边添一只蜷腿的鹭鸶,或在帆篷上画几只乌鸦。但是有一个考生理解“无人”并不是没有船夫,而是没有乘客。于是在船尾上画出吹笛的船夫,以他的寂寞无聊,显示没有行人的意境,这就比前两个画面生动深刻,因此夺魁。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异构”包含了不同教师各自的性格、智慧、教学风格和语言组织,它能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的授课水平。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同课异构”能深刻体现“以生为本”的宗旨。每个年级大致分为实验班、重点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四类,但语文学科不分层次类,考纲要求一致,对学生授课内容也应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层次的班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