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学法的意义与做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异构”包含了不同教师各自的性格、智慧、教学风格和语言组织,它能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的授课水平。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同课异构”能深刻体现“以生为本”的宗旨。每个年级大致分为实验班、重点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四类,但语文学科不分层次类,考纲要求一致,对学生授课内容也应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不同。那么对于所教知识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要保持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而“异构”正是针对学生的自身特征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
  2.“同课异构”能充分展示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能够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使用较高难度的“质疑解疑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后进生就不适用,他们在学习中或浅尝辄止,或等老师给答案,或态度不端,如此就很难发现问题,收获甚微。笔者对两个实验班施行“质疑解疑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表现为以前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提问了,深入文本了,有所思考体悟。这种方法就是“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逼”学生找问题,尽管是“逼”出来的,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学习而得。“异构”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查找相当多的资料,甚至还要有灵活应对的能力。
  3.“同课异构”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教学的浅层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积蓄力量。平行班、艺术班学生的白卷、白书,不听讲无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不愿学?为什么不愿做?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是“天书”,出的题是“鬼题”。“异构”既是针对学生而言,我们为什么不能教得简单点、通俗易懂点,题出得分层点,学生学得轻松点?如果我们真能按学生层类去落实“同课异构”,相信学生会有收获。我们的思想、设计和操作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同课异构”的做法
  1.集体备课统一“同课”内容、目标。对于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集体备课时,共同讨论该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理清知识上的障碍。如《论语十则》一文,我们共同确定背诵章节,重点讲那几章,每章中阐述的道理,达成共识后,下去各自准备该课教案。
  2.教师各自展示教学设计,各抒己见。参与“同课异构”的两位教师各自展示教学设计,并阐明设计理由,然后其他教师谈自己的看法,作适当修改补充。如讲《朱子语类》的导入,李老师课前板书了三个内容:一“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的《观书有感》诗歌中写出了什么景?悟出什么哲理?二、“天理、人欲”。三、课题、朱熹、要求。
  而笔者却认为:《观书有感》仅仅是为了引出朱熹和读书方法,所以设计为“该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这样导入既把朱熹导入新课,又把文中主要内容“读书方法”引入新课,而且也提醒学生本节学习的主要问题,可谓“一石三鸟”。
  3.共同听课、谈反思,再提高。听课不仅听内容,更侧重处理共同内容的方法,在不同的方法中引发思考和感悟,从而得到启发。同是《朱子语类》,李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课件让学生看,略微穿插几个问题。这种课看似热闹,容量大,实质上教师、文本、课件、学生四个因子就像四张纸,没有并为一张,缺少整体感,学生也没有什么收获。而崔老师讲这一课,抓住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征,先让学生疏通字词知识,并设计题目落实知识,然后再逐句分析内容,直至让学生分析出文章讲述的关于“读书方法”、“天理和人欲”的内容。该方法看似老套,但很实用,不是“填鸭式”,也不是“播放式”,而是“自主式”,诵读、回答、做题、思考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通过这两节课的比较看出,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其他老师谈“异构”,也是有效的补充,即“异教”,就是自己在处理该课时的具体做法及得失,通过“异构”“异教”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同课异构”是分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练有所得。
  沈利晓,教师,现居河南洛宁。
其他文献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以下情形非常熟悉:作文课,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就是万事大吉。在作文本下发以后,迫不及待地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再如听天书般听完老师的评讲,就把作文本搁一边了。这就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总认为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了自己在作文中的主体性。从教多年,常听到有老师和学生感叹:“作文难,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课程的内涵,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也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成功的导入,使学生一开始
我去过的重庆,没有什么眼花缭乱的小吃,所有的路边摊、大排档都是清一色的面碗被人捧着,一碗唏溜完还举碗喝底料,面碗遮面却未见害羞与犹豫,像是古时庆功宴一样,豪放快意。而且人数众多,有些壮观。   这是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接踵而至喧哗于那些拥挤萧条的面馆,无论是开着轿车过来,还是摩的载过来,亦或是走过来的,在等餐的人们都坐在同一高度的凳子上。我也乖乖坐下,听到了这个咬着辣椒出生的食客们对老板做面
写作是情感宣泄、生命倾诉的过程,是真实心声的表达过程。可是,多年来,我们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大多只是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学生必须完成他们没有什么体验或没有认真想过的事情的表达。作文目的过度功利性,致使作文教学模式化、公式化,使作文距离学生的心灵和生命越来越远。可以说,学生一边在完成作文,一边在内心里逃离作文;于是,孩子们要么编造夸大,要么标签代言,造成的后果是在语言的训练中丧失了最鲜活的语言,在表达
通过联想想象,把过去的事件重新回忆、演绎一遍,让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细节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学生作文或是课堂作文,或是考场作文,其本质都是回忆、联想、再现、构思、表达。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际,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情景再现,可以把生活经历体验,把阅读积累和成功的写作联系起来,让心灵插上翅膀,拓展写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立足课堂,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手段,写讲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是这样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的。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春花图”: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飞在花丛中的蜜蜂、蝴蝶,以及树下满地的野花。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春花图”,然后加以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着很多的花,有许多蜜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多通过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读、写、听、说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有目标,却没有明晰的序列,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积累,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听能力为主的活动   有一句话叫“耳亮为聪”,从中可以看出“听”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听”能力强,也就标志着相应的语文水平高。“听读”“听写”“听说”“听诵”“听讲解”等语文活动都离不了听。围绕“听”,我尝试过这样的活动:   1、听写字词。在此活动中,我不断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两者相辅相成,已是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如何有效地利用阅读带动写作,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读写结合出现的新问题  以往进入初中,学生不爱读书,阅读品味低下等问题,许多老师都敏锐地指出并找到了应对方法。新课改十多年了,阅读引起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一些城市开
宋代画院考试,有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考生只画了一只空船系在河岸,却不敢画人;为表现无人的寂静,或在船边添一只蜷腿的鹭鸶,或在帆篷上画几只乌鸦。但是有一个考生理解“无人”并不是没有船夫,而是没有乘客。于是在船尾上画出吹笛的船夫,以他的寂寞无聊,显示没有行人的意境,这就比前两个画面生动深刻,因此夺魁。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