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积累,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听能力为主的活动
   有一句话叫“耳亮为聪”,从中可以看出“听”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听”能力强,也就标志着相应的语文水平高。“听读”“听写”“听说”“听诵”“听讲解”等语文活动都离不了听。围绕“听”,我尝试过这样的活动:
   1、听写字词。在此活动中,我不断变换听写方式:一个词一个词的听写;一下读十个,学生凭记忆快速写下来;同位间互相听写;学生代表给全班听写;成语接龙后让同学把印象深的或不理解的至少5个写下来……总之,在形式多样的字词听写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也巩固的学生基础知识。
   2、听读文字。包括读名言、读美句、读文章等,拿读文章来说,有时学生读,有时老师读,读后让学生或复述情节或谈感受或说印象最深的句子。通过听,也提高了他们说及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能力。
   3、听生活。语文积累除知识积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生活积累,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说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前五分钟我会设置听铃声、听脚步声、听落叶声、听雨声、听蝉鸣、听呼吸等听的活动,然后让学生或说或写出自己的感受,从生活中汲取语文之活水。听,不仅是耳朵的事,更是心灵的事。在倾听中展开想象,让思维无障碍地飞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倾听的美妙,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倾听和思考能力。
   二、以说能力为主的活动
   说是指用语言表情达意,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围绕“说”,我尝试过这样的活动:
   1、七嘴八舌说。有时候不定主题,学生自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其他同学听,可以述说此刻心情,可以对某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即兴演讲等。说完再找同学展示自己说的精彩之处。有时候定说的主题,在津津有味的说话中,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和碰撞,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表演说。有时候我会进行一些说方面的对决,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绕口令等。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学生总能尽自己最大能力演好,课堂气氛也不亦乐乎。
   3、说说心里话。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平时大部分时间忙于作业,很少有全班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会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给同学们听,或感谢的话,或感动的事,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回应,在诉说与倾听中增进同学友谊,进而也增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味。
   三、以读能力为主的活动
   阅读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活动,它是读者在阅读文本中实现审美需求的一个过程。阅读中,鉴赏就会不由自主穿插进去,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新理解与升华创造,在鉴赏的过程中,读者会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作品的理解中,其实,阅读的过程既积累了语言、文化等第一手资料,还是读者的一种特有的加入自己体验在内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语文积累的首要捷径就是阅读。围绕“读”,我设置过读文字、读画面、读生活等活动,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读文字的一些做法:
   自由读,有感情地诵读自己选定的优美文字,留出大约半分钟让同学们回味刚才读的内容;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学生读后提炼有效信息并谈看法;同位互换读书笔记读;多种形式的读(默读、诵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多种体裁的读(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体会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多种形式的读文字活动让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四、以写能力为主的活动
   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输出过程,是对语文积累学习的再创造与升华。好多学生一听写作文就皱眉头,我们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的写作小训练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刚开始可以让同学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先做到敢写,慢慢就能写了。写作最注重的就是真情实感,同学们都会说话,其实写作就是把要说的话写下来而已。接下来可以定话题让学生写片段;或让学生仿写精彩句子;或读写结合,读的过程中写点评和批注等。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既可以打消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也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语文的动力。
   课前五分钟是开辟积累学习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意识。
   马桂芝,教师,现居山东邹平。
其他文献
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幸福之源。由此看来,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感觉到,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感染力,而学生具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小学生尤为如此。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包括志趣、情感、风度、精神等因素的立体的生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众多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南朝刘勰曾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现今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多为语言大师们的典范之作,许多精彩深藏其中,很值得我们去欣赏、玩味
踏着新课改的步伐,每位教师都积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视野,努力把语文课标的新理念贯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语文教师真正地走近学生,做贴心人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中,笔者从讲台上走下来,腰弯下来,不再“居高临下”,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自然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以下情形非常熟悉:作文课,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就是万事大吉。在作文本下发以后,迫不及待地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再如听天书般听完老师的评讲,就把作文本搁一边了。这就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总认为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了自己在作文中的主体性。从教多年,常听到有老师和学生感叹:“作文难,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课程的内涵,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也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成功的导入,使学生一开始
我去过的重庆,没有什么眼花缭乱的小吃,所有的路边摊、大排档都是清一色的面碗被人捧着,一碗唏溜完还举碗喝底料,面碗遮面却未见害羞与犹豫,像是古时庆功宴一样,豪放快意。而且人数众多,有些壮观。   这是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接踵而至喧哗于那些拥挤萧条的面馆,无论是开着轿车过来,还是摩的载过来,亦或是走过来的,在等餐的人们都坐在同一高度的凳子上。我也乖乖坐下,听到了这个咬着辣椒出生的食客们对老板做面
写作是情感宣泄、生命倾诉的过程,是真实心声的表达过程。可是,多年来,我们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大多只是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学生必须完成他们没有什么体验或没有认真想过的事情的表达。作文目的过度功利性,致使作文教学模式化、公式化,使作文距离学生的心灵和生命越来越远。可以说,学生一边在完成作文,一边在内心里逃离作文;于是,孩子们要么编造夸大,要么标签代言,造成的后果是在语言的训练中丧失了最鲜活的语言,在表达
通过联想想象,把过去的事件重新回忆、演绎一遍,让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细节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学生作文或是课堂作文,或是考场作文,其本质都是回忆、联想、再现、构思、表达。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际,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情景再现,可以把生活经历体验,把阅读积累和成功的写作联系起来,让心灵插上翅膀,拓展写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立足课堂,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手段,写讲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是这样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的。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春花图”: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飞在花丛中的蜜蜂、蝴蝶,以及树下满地的野花。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春花图”,然后加以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着很多的花,有许多蜜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多通过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读、写、听、说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有目标,却没有明晰的序列,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