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是学前教育?如果我们进行随机调查的话不难得到这样的回答,学前教育就是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前的教育,孩子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学习和一年级差不多的知识;在小学入学考试时分数高孩子所受到学前教育就是成功的,这样的学前教育认识肯定是错误的。真正的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应该是对孩子自理能力、交流能力的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回到;正确定位;方法
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错误定位。表现出来就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背古诗、会认读很多字、会进行口算就是聪明的好孩子,而“贪玩儿的”、调皮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孩子们的“知识量”成了家长间的攀比的重点,成了评价孩子与学校的标准。这当然错误的,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解读我们的学前教育呢?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有那些策略可以让学前教育回到正确的定位呢?
一、教育者更新理念
1.尊重孩子
幼儿教育的教育教学对象年龄很小,相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还处于“不懂事”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出现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无论哪个教育阶段的学习者都应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幼儿年龄的关系而错误地认为其在教育中是成人的“跟班”,甚至是附属品。幼儿作为学习者、受教育者,但是其最为根本的属性是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所以,必须将幼儿作为平等的个体而看待,他有自己的自由、尊严以及选择的权利。当下教育要回归本质,就要解放儿童,就要将儿童从成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要把儿童作为人,然后才将其视为一个儿童,一个学习者,从而使其始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幼儿教育以幼儿作为对象,就要反映幼儿的特征和需要,承认其主体地位,而不是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卢梭就曾说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因此,正是当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最终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2.让孩子在“玩中学”
幼儿有着不同与其他年龄段的独特特点,他们喜欢各种夺目的色彩,各种“奇形怪状”的物体,成人觉得毫无意义的物体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至宝。让他们静几乎不可能,他们无时无刻的处于动态中。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失去探索的自由无疑是对幼儿心灵与精神的扼杀和封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积极的引导,给幼儿独处、交往等各种游戏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在必要的时刻提供帮助。因此,让儿童尽可能地去自由游戏,在游戏中去认知自我,认识他人,在游戏中去体验世界,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向与教学方法
1.学会“本年龄段”的必备知识
学前教育教学该让孩子们学会那些知识?不是小学化的知识,而是符合幼儿年龄段的知识。幼儿作为社会存在,终究要走进社会开展独立自主的生活。幼儿阶段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日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目的来看,幼儿教育所追求的既是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关注的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和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成功。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的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学会,其实不然。幼儿阶段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很难完整地弥补,每个儿童在幼儿阶段都有自主活动的能力与冲动,其中包括生活中的自主活动,例如,穿衣、吃饭、洗手等自我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表面上是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其实质是儿童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探究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心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活习惯养成的同时更是对儿童自我发展能力的无形肯定与促进,这才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在意蕴。
2.养成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有着一双“智慧的眼睛”、“纯净的眼睛”,他们是很敏感的,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生活的过程即交往的过程,一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与周围人、周围事物以及与自我内心的相互作用。因此,交往的过程就是生存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要素,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动因,直接影响其社会性生成。在交往过程中帮助幼儿习得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学会相互分享与合作。和谐的交往体验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品质,促使学生彼此理解、互相信任、相互支持与尊重,从而成为一个完满发展的人。因此,在幼儿成长过程,家长要积极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到其在交往中形成的情感等心理活动。同时要给以幼儿交往的机会与空间,通过游戏、独处等各种的形式培养其交往能力,从而与世界更好地互动。生活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幼儿课程的全部,但却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他的内容,如道德教育、学习习惯、适宜的学科知识、以及观察感知世界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这些内容在幼儿发展阶段可以不直接作为教育课程而开展,我们可以在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中将这些作为隐性的课程而无形中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与人为善、尊重、信任等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儿童交往中、在生活中可以无形地渗入;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创新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在生活交往中完成。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教育中更为重要的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也影响着我们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学”字被误读。这样的学前教育肯定会抑制孩子的健康发展。怎样让学前教育回归到它正确的定位上离不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回到;正确定位;方法
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错误定位。表现出来就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背古诗、会认读很多字、会进行口算就是聪明的好孩子,而“贪玩儿的”、调皮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孩子们的“知识量”成了家长间的攀比的重点,成了评价孩子与学校的标准。这当然错误的,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解读我们的学前教育呢?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有那些策略可以让学前教育回到正确的定位呢?
一、教育者更新理念
1.尊重孩子
幼儿教育的教育教学对象年龄很小,相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还处于“不懂事”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出现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无论哪个教育阶段的学习者都应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幼儿年龄的关系而错误地认为其在教育中是成人的“跟班”,甚至是附属品。幼儿作为学习者、受教育者,但是其最为根本的属性是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所以,必须将幼儿作为平等的个体而看待,他有自己的自由、尊严以及选择的权利。当下教育要回归本质,就要解放儿童,就要将儿童从成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要把儿童作为人,然后才将其视为一个儿童,一个学习者,从而使其始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幼儿教育以幼儿作为对象,就要反映幼儿的特征和需要,承认其主体地位,而不是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卢梭就曾说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因此,正是当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最终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2.让孩子在“玩中学”
幼儿有着不同与其他年龄段的独特特点,他们喜欢各种夺目的色彩,各种“奇形怪状”的物体,成人觉得毫无意义的物体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至宝。让他们静几乎不可能,他们无时无刻的处于动态中。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失去探索的自由无疑是对幼儿心灵与精神的扼杀和封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积极的引导,给幼儿独处、交往等各种游戏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在必要的时刻提供帮助。因此,让儿童尽可能地去自由游戏,在游戏中去认知自我,认识他人,在游戏中去体验世界,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向与教学方法
1.学会“本年龄段”的必备知识
学前教育教学该让孩子们学会那些知识?不是小学化的知识,而是符合幼儿年龄段的知识。幼儿作为社会存在,终究要走进社会开展独立自主的生活。幼儿阶段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日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目的来看,幼儿教育所追求的既是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关注的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和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成功。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的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学会,其实不然。幼儿阶段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很难完整地弥补,每个儿童在幼儿阶段都有自主活动的能力与冲动,其中包括生活中的自主活动,例如,穿衣、吃饭、洗手等自我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表面上是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其实质是儿童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探究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心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活习惯养成的同时更是对儿童自我发展能力的无形肯定与促进,这才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在意蕴。
2.养成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有着一双“智慧的眼睛”、“纯净的眼睛”,他们是很敏感的,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生活的过程即交往的过程,一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与周围人、周围事物以及与自我内心的相互作用。因此,交往的过程就是生存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要素,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动因,直接影响其社会性生成。在交往过程中帮助幼儿习得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学会相互分享与合作。和谐的交往体验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品质,促使学生彼此理解、互相信任、相互支持与尊重,从而成为一个完满发展的人。因此,在幼儿成长过程,家长要积极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到其在交往中形成的情感等心理活动。同时要给以幼儿交往的机会与空间,通过游戏、独处等各种的形式培养其交往能力,从而与世界更好地互动。生活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幼儿课程的全部,但却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他的内容,如道德教育、学习习惯、适宜的学科知识、以及观察感知世界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这些内容在幼儿发展阶段可以不直接作为教育课程而开展,我们可以在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中将这些作为隐性的课程而无形中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与人为善、尊重、信任等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儿童交往中、在生活中可以无形地渗入;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创新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在生活交往中完成。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教育中更为重要的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也影响着我们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学”字被误读。这样的学前教育肯定会抑制孩子的健康发展。怎样让学前教育回归到它正确的定位上离不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