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遗忘的茶叶之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nlmnbal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茶叶贸易较为平稳地发展,中俄两国的茶叶贸易对当时的贸易双方产生了较大而深远的影响,茶叶之路见证了这段关系的演变。如今,这条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绵延万里的国际商道淡出人们的视线,被历史遗忘。但是茶叶之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它对中俄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茶叶之路 恰克图 中俄茶叶贸易
  茶叶之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古往今来,有关丝绸之路的记载数不胜数,殊不知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一样,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虽然它在开辟的时间上要晚于丝绸之路一千多年,然而其经济意义和巨大的商品负载量,却是丝绸之路无法比拟的。①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茶叶之路逐渐被世人所遗忘、被历史所吞没。
  茶叶在西方贸易商眼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西方贸易商寻求茶叶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不断深化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说,茶叶贸易引发的大规模中西交流与冲突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也加深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18世纪以前到19世纪末,大规模的中西茶叶贸易可分为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通常以海路贸易为主,主要消费市场是西欧与北美。茶叶陆路贸易则是以俄国市场为主。而茶叶之路,这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的驼道,对于中俄双方进行茶叶贸易的来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茶叶之路的缘起
  随着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俄国人逐渐向中国靠近。西伯利亚是一个盛产皮毛的地方,而刚刚臣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各部族都把皮毛无偿地作为贡品送进俄国朝廷。②俄国希望用这些皮毛与中国人换取黄金、白银和锦缎,从而用黄金和白银充实他们的国库。当时俄国对中国茶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除了俄国被中国的潜在市场价值所吸引,事实上对中国的认识也是很肤浅的。而在中国人眼里的俄国是称为“北方的蛮夷”,甚至将自身与俄国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宗主国与属国的关系。
  俄国和中国在刚开始的接触并不是很顺利,被视为蛮夷的俄国人突然出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面前,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流血事件。到了17世纪末叶,中俄双方对这种敌对战斗的状态都感到了厌倦,《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双方关系带来了曙光。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勿禁。”此后中俄边界贸易逐渐活跃。虽然条约签订之后,中俄两国对待对方的态度并未根本改变:中国人为的是自身与俄国边界得到安宁,而俄国人看重的是可以获得进入中国经商的权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尼布楚条约》使中俄两国明确了边界的概念,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尼布楚条约》使中俄双方具备了开展贸易的基本条件。对于茶叶之路来说,最瞩目的标记就是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的第一支商队于莫斯科起程,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伊台斯商队。③毫无疑问伊台斯商队成功地前往中国是中俄贸易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更促进了茶叶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俄以后的贸易来往。
  二、茶叶之路上的重镇——恰克图
  尽管《尼布楚条约》增进了中俄双方的贸易关系,但是中国茶叶出口到俄国数量增加缓慢,与西欧相比,尤其是英国与荷兰在18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消费中国茶叶不同,直到18世纪末,茶叶才开始成为俄国全国广泛消费的饮料。
  尼布楚商埠作为最早建立起来的中俄边境贸易商场,它对于中俄的双边关系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并没有持久地发展起来,尼布楚的迅速衰落,促使双方需要寻找新的地方为中俄双方贸易往来提供便利。并且那时候整个西伯利亚处在大开发的初期,由于路途遥远和运费昂贵,从欧洲本土向刚刚占领的新领土运送物资是件非常费力的事情。西伯利亚所急需的许多物资,例如茶叶、瓷器原本就是从中国进口的。除了解决西伯利亚的物资问题,俄国为了打击当时盛行的庞大的边境走私贸易,因而提议建立边境贸易。中俄边境上的一个小村落——恰克图,正好提供了便利和条件,这里地处中俄边境交界处,往南有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中国的库伦,向北100多俄里就是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④,最重要的是这里到北京的交通要比尼布楚到北京方便很多。这样,中俄贸易又一个正规的市场就在中俄边境上出现了。
  中俄恰克图的边贸发展,不断加深中俄的贸易关系。在中俄恰克图贸易初时,中俄双方的商人都能获利,无论俄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对恰克图的交易和日常生活都很适应。18世纪上半叶即恰克图贸易的初期,茶叶未能引起俄商的注意,茶叶贸易量较小。两国的在恰克图贸易关系正常化,逐步带动了茶叶贸易额的增长。
  18世纪末以前,俄国市场上消费中国茶的主要是西伯利亚人。从蒙古高原到西伯利亚,整个这一大片辽远的大地正是茶叶之路的纵深地带,也是茶叶这种特殊商品最广大和忠实的市场。这里连同整个西伯利亚,生活在这一带的居民饮茶之风甚烈。中国输送俄国的茶叶以砖茶为主,西伯利亚人混以肉末、奶油和盐饮用。中国茶广为西伯利亚人喜爱,乃至被视为通货。18世纪中叶到这里旅行的俄国学者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写道:“……不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茶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饮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做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5次之多。爱喝茶的人能喝10至15杯。不论你什么时候走到哪家人家,主人必定用茶款待你。”⑤正是这样一个贸易增长,带给茶叶之路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恰克图贸易则为中俄茶叶贸易带来了商机。
  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西伯利亚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以至每次恰克图市场关闭,都使许多家庭因缺茶叶而更加贫困,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由于恰克图闭市而停止饮茶的习惯,遂向其他国家购买,但是价格却昂贵得多。除了俄国市场对中国的茶叶抱有很大的热情,中国市场对俄国的货物特别是皮毛产品也很有兴趣,来自西伯利亚盛产的皮毛产品极受中国北方普通消费者和清廷官方的喜爱,⑥使恰克图商贸真正达到了互通、便利双方的目的。随着地位的提高,茶叶逐渐成为俄商财富的象征,商人们往往以自己拥有的茶叶炫耀这一时期的“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茶皮贸易兴盛时期,而这一时期更是加深了中俄双方的文化交流,中国人对俄国有了更深的了解。   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贸易主要是在恰克图进行的。茶叶之路可以说是从恰克图贸易开始,才正式铺展了它的恢弘画卷,被西方商人赞誉为“沙漠威尼斯”⑦的恰克图见证了中俄贸易的黄金时代,让中俄茶叶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三、茶叶之路上的商茶队
  茶叶之路上,不乏一批批商人的身影,他们是中俄贸易的关键人物,也是茶叶贸易的主要人物。
  前往恰克图进行茶叶贸易的商人多属于山西人,即所谓的“西帮茶商”。⑧但输入俄国的茶叶均来自中国的南方,经营者却是这群非产茶之省的山西晋商们,利用了本省及山西地理与蒙古草原连接的便利,以及自古以来的互市经验,山西商人抢占了商机。精明的山西茶商们深入江南产茶的省份收购茶叶,并在当地投资设厂,用木架平压机和铁质轮旋手摇压机加工制作砖茶,每年都雇佣农民采茶及加工砖茶,砖茶作坊则成为兴盛江南的手工业。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中国商人形成了初步的现代经商观念。中俄恰克图通商后,张家口成为晋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发展成为茶叶国际商路上对俄贸易的重要商埠。清代中叶,仅张家口专营茶叶贸易的晋商茶庄就有大升、大泉玉等几家,这些茶庄资本雄厚,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俄茶叶贸易有推动作用。
  茶叶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支商业大军——旅蒙商的力量在中俄茶叶贸易也不容小觑。这些旅蒙商人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之前,要忍受整整10年的艰苦,端茶学算盘练书法,在学习待人接物的同时要学会侍弄骆驼的技术,并且懂得使用蒙古语和俄罗斯语进行交流。他们并不是一群普通的商人,旅蒙商人就是典型的“长着三条舌头”的商人⑨,会汉语,会蒙语,也会俄罗斯语。旅蒙商人在茶叶之路上的活动,为方便蒙古草原与中原人民之间的物资交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俄国商人从茶叶贸易中叶获取了巨大的好处。特别是在恰克图贸易的黄金时期,俄国商人获利颇丰。19世纪上半叶,俄商以700万元在恰克图购买的中国茶叶,可在下诺夫哥罗德集市上卖得1800万元,获利在一倍以上。⑩巨额的利润更是使俄国各地的商人云集恰克图,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过往往是大批发商垄断市场。而山西商人的交易对手主要是俄国官商,俄国私商在1730年以后才开始担任对华贸易的主导角色,到了18世纪30年代,俄国私商对华的贸易量逐渐超过了政府商队,并且逐步取代政府商队的地位,私商结成商帮。这些商帮经营着茶皮贸易,实力雄厚。在茶叶之路上,俄国商人充分挖掘中国市场价值,在中俄贸易关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茶叶贸易是这两个大国的进出口贸易,茶叶之路的繁荣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四、茶叶之路的悲歌
  茶叶之路自19世纪中叶开始进入悲剧的年代。茶叶之路衰落的时期正处于大清王朝走向全面衰败的时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腐朽的大清王国在这一时期连续遭遇沉重的打击。在中国内外交困的时候,俄国的实力和资本越来越强大,俄国逐步地控制中国的商业市场,特别是占据茶叶市场的贸易地位。
  1851年8月,中俄签订了《伊塔通商章程》,{11}中国西北边境的大门被打开,从而结束了以往只在恰克图一处互市贸易的局面,中俄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在此时也开始了质的改变。随后,俄国商业入侵逐渐往中国内地深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续增条约》更是俄国的一次重大外交收获,扩大了俄国在中国的商业贸易范围,开辟了在中国内地产茶地区组织茶叶市场的道路。而汉口成为新辟的通商口岸之一之后,俄国人以其多年与中国往来贸易的经验特别看重汉口的茶市,1862年2月,《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在北京签订{12},依据这个条约,俄商们取得了在中国南方直接在茶区采购加工茶叶和由水路通商天津的权利。过去中国商人凭着对茶叶货源的控制在双边贸易中取得平衡,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商人的利润被剥夺干净,生计顿失,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形势下,俄国在商业市场上不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曾经繁荣的茶叶之路逐渐走向消亡,从另一个侧面也预示着中国国力的衰退,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必然性。
  五、结语
  茶叶之路,随着一条条运茶驼道的延伸,一座座城镇在荒原崛起,一批批商人的贸易来往,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和俄国借这条商道交换着物质与文明。
  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俄茶叶贸易,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两国都在友好的贸易关系中推动社会的发展,茶叶之路则见证了这场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俄茶叶贸易在促进茶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某些区域经济的繁荣,例如恰克图、张家口和汉口等。而恰克图作为茶叶之路上的重镇,它的繁荣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不断推进两国文化的交融,两国的商人就像亲戚般地来往,中国商人甚至掌握了俄语,俄国人更是喜欢参加中国人旧历年的庆祝活动。随着茶叶出口的增多,中西双方的金融业逐渐活跃起来,在中国日益形成了从生产到外销的一整套金融机制。
  另外,随着茶叶大量输入俄国,俄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饮茶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那些长途跋涉、成群结伴地行走在茶叶之路的商人队伍,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茶叶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商业精神和灵活多变的经营之道令人敬佩。
  茶叶之路,见证了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茶叶贸易关系的发展。虽然后期茶叶之路衰落,中俄茶叶贸易关系发生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增进了互相了解,在中俄贸易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注释:
  ①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6.
  ②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1.
  ③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2.
  ④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57.
  ⑤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65.
  ⑥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75.
  ⑦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44.
  ⑧苏全有.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1):53.
  ⑨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80.
  ⑩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44.又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1册:664-665.
  {11}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78.
  {12}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83.
  参考文献:
  [1]邓久刚.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苏全有.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1).
  [4]梁鸿.艰难的历程——评《茶叶之路——欧亚商路兴衰三百年》[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1).
  [5]庄国土.从闽北莫斯科的陆上茶叶之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茶叶贸易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1,(2).
  [6]刘晓航.寻找被历史遗忘的茶叶之路[J].农业考古,2001,(2).
  [7]齐运东.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J].中国茶叶,2006,(6).
其他文献
摘要:新“脑体倒挂”现象是指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甚至低于许多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指出了该现象的正面意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脑体倒挂”现象;素质教育  “脑体倒挂”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当时有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
摘 要: 关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早期语文教学专家是非常重视的,曾有过“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本位的定位。但随着接受美学的影响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出现了随心所欲解读文本的现象。对此,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提出了“文本也是‘主体’”的论断,这对阅读教学理论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 阅读 文本 主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读”在语文能力中独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千百年来传颂不绝。《陌上桑》的艺术美,有两点需提及。一是此诗注有“三解”。“解”本是音乐专名,即是“章”;“章”是“音、十”,即乐曲终止的意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陈玚《乐书》等探知,“解”是乐府诗中的一种音乐情调性处理,其特点是“变”——强弱,浓淡,缓促,虚实,时空等。《陌上桑》正是借助“三解”、“变”的作用,使全诗不断变换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积极推行导学案,打造有效课堂,已成为学校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师如何扮演好“导师”?“不讲”或“少讲”。近年来,作者采取理论学习、借鉴观摩、模式构建、教学尝试及归纳总结等办法进行了探索。在此以初中语文记叙文的教学为例,介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种导学方法,并阐述“精讲”之意义。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 科技英语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语体,其主要功能是传播、交流科技信息和知识。科技知识与语言知识是科技英语教学的两个主要线索。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探索与发现科学知识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增强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科技英语阅读教学探索与发现式教学方法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属于地方独立学院,我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拥有两个方向:商务英语和科技英语方向。科技英语阅读课程是科技英语方向的
摘要: 在理性分析英语阅读能力发展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英语教学网络平台,须从两个方面循序渐进地付出不懈努力:一是致力于英语学习资源库建设,二是注重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当学习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猜测生词、理解句子及段落的阅读技巧之后,基于网络平台的英语阅读教学可采取类似于“跟帖”与“接龙”的形式进行。“跟帖”与“接龙”赋予了每个学生平等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从而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毕业时的阅读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然而,我在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阅读文章缺乏兴趣,即使读懂了也只是局限于课文内容,阅读课文效率不高。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呢?我以《PEP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心得。  一、以故事激趣,激发学
摘要: 在如今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实现化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个问题值得教师去思考。本文作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意在通过信息技术在化学教育中的合理应用,发挥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课件与网络、多媒体、模拟功能的引导作用,为化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 化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目前,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提倡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今信息技术、网络技
摘 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培养这个能力,作者认为应从预习环节入手,通过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着重阐述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意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 语文预习环节 预习方法 预习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课
摘 要: 法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每位教师的法定责任,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大部分责任就落在教师的肩上,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完成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为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凭借学科特点,深挖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