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应然之道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活动经验”是课标修订稿新增的两个“基本”之一,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那么,如何有效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笔者以为,不论是经验的生成,还是积累的进化,都需要以“过程性”为保障。这里所说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周期性,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周期,并非一两节课或一两次活动就可以积聚;二是阶段性,数学活动经验也应像知识体系学习般螺旋上升,需要建构活动经验。笔者结合“等积变形”问题的分析,就如何从过程性的视角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问题现象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在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水深20厘米,如果把一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浸没于玻璃缸中,现在玻璃缸内水深多少厘米?”之类的等积变形问题,存在很大困难。这时,教师的分析讲解,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回忆描述讲解,组织学生回忆“乌鸦喝水”故事(该素材在人教版教材中是作为“体积”概念教学引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正方体放下去,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揭示“水面升高部分的体积就是正方体铁块的体积”;另一种是直观演示讲解,提供玻璃缸实物结合题意进行直观演示,讨论讲解后揭示“水面升高部分的体积就是正方体铁块的体积”。实际教学显示,第二种讲解方式的效果略好于第一种,但仍有不少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等积变形”。
  二、 分析改进
  这表明,等积变形问题不是靠教师“讲”清楚所能解决的,需要学生内化经验,“悟”明白。在上述两种讲解方式中,第二种直观演示讲解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不过此时获得的是一种替代性经验,不是直接经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所限,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常见的方法。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教师直观演示、思考讨论、讲解点拨都具备了,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有效获得经验呢?这需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真正困难是什么,是什么经验的缺失产生了学习困难,要积累此项经验需要开展怎样的活动,活动的内容、时机、频次、方式有什么要求等系列问题。
  回到等积变形的具体问题中,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学生的主要疑点集中于两个问题:
  问题1:“10×10×10=1000(立方厘米)是正方体的体积,怎么可以用它去除以“50×40”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呢?”
  问题2:“铁块是固态的,怎么变成了液态的水呢?”
  学生产生这两个疑惑很正常,也很必然。因为先前的体积学习中,只有长方体体积除以长方体的底面积才是高(水深),现在怎么可以用另一个物体(正方体铁块)的体积来除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呢?这就产生了第一疑点。第二个疑点,指向了较为复杂的替换,涉及了“正方体体积替换为等体积的长方体(水升高所形成的长方体部分)”和“物体的固态(铁块)向液态(水)进行替换”两个跨度的替换;而要理解这些替换,需要以固态、液态同一性质材料相互替换(如长方体铁块锻造为正方体,长方体容器内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为基础,积累“体积不变,形状(表面积)发生变化”的活动经验。
  问题在于,在这个替换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又安排了哪些跟进性的活动呢?据笔者了解,在本单元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在“体积”概念教学中安排了一次演示活动(实物演示或课件演示),有的甚至连课件演示也没有安排。在“体积”概念中,学生对“空间”一词是很难理解的。在“乌鸦喝水”演示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也有一些学生积累了相关生活经验)“水”被“石子”压挤上来的空间,但仅凭此时的直观演示,学生无法获得“压挤上来的空间等同于石子的体积”的经验。另外,从“所挤占的空间”的外延来看,可以是用石子挤占,也可以是等体积的其他形态材料(如液态的水,固态的沙子)进行挤占,只有当学生悟到“不管什么材料、什么形态,只要是等体积,就可以挤占同样大小的空间”,才有助于对等积变形的本质的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两次的直观演示活动,是无法支撑起相应的经验建构的。
  实践表明,关于等积变形问题要关注以下两个活动的开展时机(如下表):
  (说明:上表中的第二项活动属于专门的实践活动,可根据学生情况增设一至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加以开展。)
  三、 衍生思考
  在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中,教师更为关注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但就过程性经验积累而言,笔者更愿意强调一种整体架构的视野。如果不能从单元、学段统领的视角来规划、建立数学活动经验序列,数学活动就有可能是零星的、断层的,就会产生因基本活动经验积淀不到位造成的学习困难。
  比如,“最少用( )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搭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立体图形拼组”单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到了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学习后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仍然有部分学生犯一年级时的低级错误。这个现象至少表明一部分学生的经验并没有随年级的升高而得到积累。为什么没有得到积累?就是因为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除了一年级下册开展过操作拼搭活动外就不曾碰过类似的活动,整体架构意识的缺乏整整耽误了学生四年的积累时间。
  因此,在数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生就一双慧眼,善于根据知识体系结构追本溯源编制活动序列。比如正反比例概念教学中的数据观察经验可以追溯到中年级,积、商的变化规律可以追溯到低年级的乘法口诀学习。
  总之,只有具备了整体贯穿意识,过程性经验积累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落实,追求“过程性”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应然之道。
其他文献
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既离不开大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一、 借助几何直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  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 “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从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里,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有普遍(或典型)性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这样问题就被提炼成了具有“预期——过程——锚果”的研究项目,即课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有诸多先天性不足,农村教师如能从学校实际和工作实践
案例一:  小林是A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林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A校长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想教训一下这位年青教师。某天早晨。A校长亲自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上班时间过了将近五分钟,小林老师才急匆匆地赶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A校长看着小林老师那慌慌张张的样子,顿时脸就青了。紧接着就是一顿“狂风暴雨
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参加“国培计划”之前笔者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一是因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极少,且均出现在高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因为用字词串讲、从读到悟来教文言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在国培班专家们的指导下,在小组学员的反复研磨中,笔者对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没有作具体规定,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诵读是关键,3、4学段要求
一、 本末倒置式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用心去阅
前不久,笔者随“扬州大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一行参观考察了台北市健康国小,听了台湾陈纯纯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国语课,感触颇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台湾国语课的话,那我想,用“难看”来形容,恐怕是最恰切的了。  “难看”之一:安静  在大陆观课,尤其每逢大型的公开课,那真是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被安排在高高的舞台上,老师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充满激情地读,这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十多年来,邯郸市邯山区渚河路小学(以下简称渚小)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师有效评价体系。渚小在校本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教师有效的评价考核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
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又怕被扣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帽子,为此背负责任,因此教师只能纠结着偷偷地罚。  一、 在雷池的边缘行走  “你这是变相体罚,知道吗?你在众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