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备课中常见的问题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本末倒置式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用心去阅读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并批注在课本上,进而罗列出的教学提纲或轮廓。这样,就出现了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的现象。这种“马后炮”式的行为,很难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一锤定音式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视野相对狭窄、信息闭塞。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手头只有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相应的教案集。没有其他教学资料,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教研只搞些形式。他们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编写的教案缺乏新意,设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习题的处理大都要求学生按教材或练习册的要求完成,很少做调整或增补,无开放性、生成性、个性化设计。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该门课程自己都上过很多遍了,于是将自己过去所备过的课,多次重复使用。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因时、因情、因人,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新瓶装陈酒 “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课,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 无米下锅式
  有些教师,自认为在讲台上讲课是件绰绰有余的事,平常不注意知识的增长和素材的积累。临到备课时,则捉襟见肘,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要么理论分析不透彻,要么举例说明不恰当。作为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之时“有米下锅”,才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她:“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她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知识越宽厚,他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把课上好。
  四、 闭门造车式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这种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的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在课堂中没了“生命”。这样闭门造出的“车”,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课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研究,再大张旗鼓地拿学生做实验。
  五、 花拳绣腿式
  一些教师为证明自己的备课有特色、与众不同,不在备课的内容上花费心血,却在备课的形式上大做文章,有的备课变成了书法练习本和美术绘画本。还有的教师故意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涂涂画画。如果我们稍加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他们的备课言之无物,言之少理或言之无理。教师备课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要严谨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不求真不求实,又怎能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呢?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实在、实用、实效为原则,而不要去有意地粉饰备课,装扮教案。
  六、 单边活动式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是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作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在于教师做教学准备活动时,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
  七、 虎头蛇尾式
  有一些教师,或是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或是新上一门课、新教一个班级等原因,学期开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激情。表现在备课上则是备课认真、充分、详实,教案书写工整、分量充足,教学安排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可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激情慢慢地降温,备课便出现了松懈。表现在教案上则是书写潦草、内容空泛、条理不清,有的就变成了抄书,分量严重不足。个别教师一旦学期过半,就停止备课了。这种“虎头蛇尾”的备课现象,危害很大,需要引起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及部分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本刊略)
其他文献
【摘要】电大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德育教育如何做到面授与网络相结合,探讨基于网络的德育教育策略,让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收到教育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网络载体;德育网络教育方法  一、前言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是办好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要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菘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窦桂梅老师执教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高尔基在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事实上,全课教学的成败与否,也都是由扎实有效
一、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
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既离不开大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一、 借助几何直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  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 “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从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里,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有普遍(或典型)性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这样问题就被提炼成了具有“预期——过程——锚果”的研究项目,即课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有诸多先天性不足,农村教师如能从学校实际和工作实践
案例一:  小林是A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林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A校长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想教训一下这位年青教师。某天早晨。A校长亲自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上班时间过了将近五分钟,小林老师才急匆匆地赶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A校长看着小林老师那慌慌张张的样子,顿时脸就青了。紧接着就是一顿“狂风暴雨
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参加“国培计划”之前笔者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一是因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极少,且均出现在高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因为用字词串讲、从读到悟来教文言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在国培班专家们的指导下,在小组学员的反复研磨中,笔者对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没有作具体规定,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诵读是关键,3、4学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