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还是“难看些”好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随“扬州大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一行参观考察了台北市健康国小,听了台湾陈纯纯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国语课,感触颇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台湾国语课的话,那我想,用“难看”来形容,恐怕是最恰切的了。
  “难看”之一:安静
  在大陆观课,尤其每逢大型的公开课,那真是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被安排在高高的舞台上,老师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充满激情地读,这还不够,还得通过话筒把音量扩大几十倍,整个会场回荡着不绝于耳的聒噪声。
  走进台湾的课堂,你立刻会被一种静静的氛围所包围。上课伊始,当校长结束欢迎词后,平静地说:“孩子们进来吧!”一群等候在门外的二年级孩子像一群蝴蝶般静静地“飞”了进来。虽然是跑,但脚下是轻轻的;虽然只是七八岁的孩童,但没有一个人是叽叽喳喳的。他们跑到自己的位置后迅速地坐了下来,甚至拉凳子时都没有一点声响。课中教师没有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或热情的指导,她的讲话始终是轻轻柔柔的,似乎是唯恐吓着了孩子。“有一个人叫什么名字?”“他长什么样?”“什么叫‘高高壮壮’?用文章里的字告诉我哦。”与其说这是教师在上课,不如说更像一个大姐姐在和孩子们说着悄悄话。孩子们无论读书还是发言,声音都是低低的。坐在他们座位四周的我们几乎听不见,可奇怪的是他们的老师和同学都能听见,也许是长期的低分贝音量训练的结果吧。这样的课堂既没有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也没有让心灵感动的震颤,波澜不惊,使我们这些久已习惯热热闹闹课堂的老师一致认为——台湾的国语课,“难看”。
  “难看”之二:随意
  因为信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公开课前,我们都要精心设计和学生的闲聊环节,目的是解除师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台湾教师是这样引领学生进入课堂的:老师随意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与本节课不相干的字,问学生:“看得见黑板上的字吗?”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她擦去黑板上的字,又在并排的另一块黑板上随意写几个字,再问学生:“看得见吗?”在学生回答“看得见”后,老师说一声:“那就好。”课便开始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更是随随便便,“老爷爷为什么叹气呢?张XX你来说。哎哟,还害羞了。孙XX,你知道吗?也不知道啊?”没有预设,没有预见,真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在一个个教学环节之间,教师也没有精致的过渡语,“那第二段写了什么呢?”“周处后来怎么样了呢?”平白如话,朴实无华。相比较我们大陆教师那种文采飞扬、句式整齐的诗意语言,台湾教师上课真是“难看”。
  台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是自由自在、随随便便。因为是几个人围坐的,所以上课时,有的学生面对老师,有的则面对同伴,老师没有要求,想发言就发言,不想发言也没有关系,教师不批评,同伴都习以为常。要拿长短板来写篇章大意了,各小组派一个人跑上去拿,写完后又纷纷地贴到黑板上。而在我们的许多课堂上,学生们拥有端端正正的坐姿,训练有素的站姿,课前严格设定好的有序活动,整齐、规范,煞是好看。
  “难看”之三:不精导
  大陆语文课还有一个极好的看点,那就是教师的引导功。一些教师,特别是驾驭课堂精准老到的名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真是层层递进、点石成金,使学生于柳暗花明处豁然开朗。而台湾的国语课全不见教师随机引导的真功夫,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周处除三害》是本堂课的教学文本,教学目标是“篇章大意的习写”。在概括了每小节的意思之后,要用一句话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台湾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生1:大山里。(老师板书:大山)生2:家乡。(老师板书:家乡)生3:河里。(老师板书:河里)师:这么多地方,你觉得哪个是最主要的?生:家乡。(师在黑板上用箭头示意大山、河里都进到家乡这个词里。)接下来要每个小组把篇章大意写在小卡片上,然后贴到黑板上,教师带着学生辨别哪一句话的概括是最好的。其教学过程更是“幼稚”。教师读一张卡片,问学生“好吗?”学生若说不好便继续读下一张。好几张卡片上的句子都是不通顺的,教师既不指错也不纠正,任由它张贴在黑板上。好在后面终于有一张卡片上的句子还差强人意,学生一致认为写得好,教师就选它了。整个过程,教师跟在学生后面,全然没有教师的庄严。课堂显得散散的、粗粗的,“难看”之极。
  “难看”之中的耐看
  在列数了台湾国语课的“难看”之后,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难看”点,却发现这“难看”的课里有好多的耐看之处。
  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11版课程标准)这个理念我们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专家做报告时讲解,教师写文章时引用,但我们的课堂依然是“讲风盛行”,师问生答、师讲生听的课堂模式比比皆是。揣摩教师意图,迎合教师的需要成了学生修炼的基本功。少有自我,没有个性,自然也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台湾的课堂则完全是学生的天地,几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伙伴合作学习的时间比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还要多。学生说错了不要紧,不想说也没有关系,一切皆由自己做主。有时答案的对错似乎还是学生说了算,教师在其中也只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儿探索、学习、前行。
  过程性。我们大陆教师是带着结论走进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用最经济的时间,把教师的结论奉送给学生。台湾的教师则是带着时间走向孩子,学习过程中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们,让他们在其中摸爬滚打,自己则在一旁微笑不语。概述《周处除三害》篇章大意中的地点,这一段教学如在我们大陆教师的课堂上,一句话引导就够了。“大山,是哪里的大山呢?”学生便顿悟是家乡的大山了,而不会去“浪费”下面一大段时间。台湾的教师呢,明明一句话便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家乡”,偏偏不把孩子们往结论上引,任由孩子们说“大山”、“河里”,只是最后让他们知道“大山、河里”都属于家乡,真正让学生经历了语文学习的旅程,体验到语文学习的过程。
  日常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台湾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没有包装,不求好看,却真实、自然、简单、朴实,一如从乡村走来的拙朴少女。其实,这样的常态课是伴随每个孩子学习生涯的“主课”,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战场,上好这些常态课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那种经过千锤百炼,着力包装出来的好看的课,只是路边的风景,走过,看过,便烟消云散。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一段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定是磕磕绊绊的,曲曲折折的,不可能如行云流水般的顺滑,自然,也不可能好看。如此说来,语文课还是“难看些”好。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菘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窦桂梅老师执教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高尔基在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事实上,全课教学的成败与否,也都是由扎实有效
一、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
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既离不开大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一、 借助几何直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  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 “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从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里,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有普遍(或典型)性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这样问题就被提炼成了具有“预期——过程——锚果”的研究项目,即课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有诸多先天性不足,农村教师如能从学校实际和工作实践
案例一:  小林是A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林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A校长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想教训一下这位年青教师。某天早晨。A校长亲自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上班时间过了将近五分钟,小林老师才急匆匆地赶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A校长看着小林老师那慌慌张张的样子,顿时脸就青了。紧接着就是一顿“狂风暴雨
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参加“国培计划”之前笔者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一是因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极少,且均出现在高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因为用字词串讲、从读到悟来教文言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在国培班专家们的指导下,在小组学员的反复研磨中,笔者对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没有作具体规定,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诵读是关键,3、4学段要求
一、 本末倒置式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用心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