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以致用,用事实说话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观,让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最后,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渗透最新的科学成果。
  另外,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方面是同样重要的。通过课上学习,课下阅读,让学生识别并认清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不断发展下所呈现的一些问题,获得一些必需的概念,以应对在生活中存在的麻烦。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是创新教育必备的条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情境、温馨宽容、积极灵活的气氛,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思维。在情绪上没有压力,在思维上充分调动每一根神经,大胆地敞开自己的心扉,翱翔在思维的天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培养自己的能力,养成创新学习的思维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萌芽的探索欲在课堂这个大的田地里茁壮生长,慢慢地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有种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冲动,这才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
  中学生都容易被奇异现象所吸引。在教学中,教师动用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是一个重要、便利的手段。这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镁条燃烧、气体的爆炸实验、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金属的置换反应等。
  值得注意的是,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过程,如果要稳定学生的这种好的倾向,教师就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激起情趣,达到一个理论的高度,给学生以一种理论的引导,再达到实践的高度,这样的一个循环似的教育体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这会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
  另外,化学教师自身的能力与形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幽默大方的举止、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等因素,都会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叹和问题开始。”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落实到具体问题中,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首要环节,用问题去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就犹如一根细线,牵引着学生走进面前始终存在的未知领域,一个问题揭开的喜悦伴随着新问题的发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不可局限在一个平面上的思考。
  作为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化学实验是一门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作为基础,更加考验他们的是,是否能够自由地、创造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在授以基础知识和技巧后,提供给学生多种材料和器皿,启发学生根据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由自身兴趣设计一套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此装置需在教材提示的基础上予以相应的改进。之后,以小组、班级为单位一起讨论、比较设计方案,再以实践为标准给予鼓励和指导。对特别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是学生学会创新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培养其学会联想。
  
  四、开设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的基础是科技推动力,所以科技活动的开展影响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样的科技活动分为两个部分:
  1.学校组织。例如,到科技馆参观;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固定时间开展的兴趣班;等等。这都会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感受。
  2.学生自发参加的科技活动。在课业负担相对有所减轻的情况下,存在大量的课余时间,几个同学自发开展化学兴趣小组,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无论哪个方面,一定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要利用现有条件,帮助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小到一个集体、个人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智力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他文献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体系的主导框架,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方法的总称。  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的指路人,是学生的拐杖。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扛起学生往前走,而是要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提高学生的理解学习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建立,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成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逐步走向职业稳定期和发展期。  结好对子,帮助新教师少走弯路。新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尽管拥有丰富的专业基础和满腔的教育热情,但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在教学中事倍功半。学校要根据新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
摘要: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初中科学课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逐渐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趋势,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本文主要对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为推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主动追求,寻找答案,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自主
从学位制度、园艺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实践课和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园艺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初步比较,从中可见,俄罗斯对学生实践动手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翻转课堂,为信息技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翻转课堂进行分析,以及结合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帮助各位教师更好地认识、运用翻转课堂。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由于职高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物理学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较为抽象,知识的层递性又较强,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所以他们对物理往往抱有悲观甚至畏惧的心理,有不少学生对物理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若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    一、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物理和初中物理相比,综合性知识明显增强
摘要:随着学校教育不断创新改革,英语教学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写作作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对于英语语法、词汇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学习状况,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排斥的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降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将进一步对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体验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素材,只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最有效的德育    一个数学教师是否贯彻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看能否及时、恰当、有针对性地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并把它有机地融入进数学教学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摘要:数学建模思想从学生的思维层面出发进行合理拓展与提升,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双向对接。由于建模思想的宏观性,因此在教育推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新型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适感,同时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因此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培养方式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