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与王小波:中国文化的AB面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王小波,他们相同吗?
  相同。
  他们都是男人,年龄相差无几。
  他们都是作家,书写的都是汉字。
  他们都是王姓,500年前或许还是一家。
  他们现在都热,再度成为话题中心。
  他们的书,又开始印刷。
  他们都是偶像,门下都有一群走狗。
  甚至他们的销声匿迹,都在大约十年前。
  
  王朔,王小波,他们相同吗?
  不同。
  王朔还活着。
  王小波已经死了。
  王朔还在写着小说,而且据说要大卖。
  王小波的书,只是重印,或者别人续写,哪怕不着边际。
  王朔活着的时候,就在漩涡的中心。
  王小波死后,名声才得以大振。
  王朔,王小波,他们相同吗?
  相同,又不同。
  
  其实不难发现,他们寄居在时代的同一个屋檐下,既有对时代的妥协,又有对时代的革命。只不过他们的方式,一个抓住了大众,一个抓住了精英。
  其实他们没有所谓对错。倒是很多中国人很分裂,他们一方面兴高采烈地消费着王朔,一方面又把自己想象成王小波那样特立独行。
  
  王朔重出江湖,充满了哗众取宠的噱头和夸张的表演,创造出长达3个月的高潮。
  
  王朔:高潮三月
  ◎文/王巧玲
  
  


  王朔,王朔,还是王朔。从2006年末至今,3个月来,他无疑是最抢镜最吸引眼球的人。归隐多年之后,他重出江湖,挑起了腥风血雨。他的每一次采访都有爆料,每一次都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所掀起的话语高潮一波高过一波,不知不觉竟然已长达3个月之久。
  
  骂:王朔的槊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朔还只是特立独行的“痞子”、“流氓”,那重出江湖的王朔简直要成仙了。看上去,他的神通比十几年前要广大许多。
  王朔的复出序曲是和一位女演员联系在一起的。他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姿态拉开了重出江湖的序幕。在为女演员打官司的法院亮相后,他做客搜狐网站,开始了他的话语狂欢。这场看似没有预谋的复出序幕,其实却包藏心机。在娱乐当道的今天,在娱乐事件中亮相,显然能吸引更多眼球。王朔侃侃而谈,一如既往地大放厥词,一如既往地施展他的骂人功夫。
  骂人,向来是王朔的杀手锏。如果把王朔所骂之人列一个清单,那将是长长的一大串。以前,他骂了金庸,骂了张艺谋,骂了鲁迅,骂了余秋雨。而10年后,他把骂人名单再扩大。除了把骂过的再骂一遍,他又骂了“80后”,骂了陈凯歌,骂了余华,骂了舒乙,骂了北村,骂了李敖、齐白石、周汝昌,甚至还骂了杨澜的丈夫吴征,而最激烈的一次竟然是用了整整十几分钟来骂媒体、骂记者。在他思维奔放的话语中,依然夹杂着身份标签似的“京骂”。“我实话告诉你,我是超级攻击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就是一病人,我是一疯狗,咬死人不偿命。”王朔这样解释自己的骂人成性。但谁都知道,王朔的大名一直是与“骂人”相辅相成的,复出之后的王朔骂得更多,骂得更狠。
  就算是骂过之后,不好意思了,也没关系,王朔还能摆出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儿,一一道歉。他向张艺谋道歉,向刘震云道歉,向杨澜道歉,向吴征道歉。“你当我骂人快乐啊?”什么话都被王朔说了,别人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重出江湖的王朔还多了一个杀手锏。就是玩自曝。曝光,已经成为目前新闻界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尤其是在娱乐八卦新闻中。而这回,王朔也像娱乐明星一样玩起了自曝。首先,他自曝自己住的房子是女演员徐静蕾给买的,然后他又自曝打过群架,吸过毒,嫖过娼。话音一落,全场哗然,网民众呼“王朔疯了”。
  他的朋友叶京说,王朔是堂吉诃德,不是流氓,而堂吉诃德确实是个疯子。
  王朔疯了吗?之后,王朔又亮相于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讲述他和母亲的多年矛盾。这一招又是让人始料未及。难道王朔真得了心理疾病?
  自称看破了生死的王朔玩得越来越猛,越来越有娱乐精神。当该说的都说了,能骂的都骂了,能曝的都曝了,王朔又突然说不再免费接受采访,提出了1小时10万块钱的标价。
  王朔的重出江湖,更像是系列情景喜剧,充满了哗众取宠的噱头和夸张的表演,而他演得很卖力,很投入。
  所为何来?
  “你去而复来,所为何来?”王朔在新书《我的千岁寒》序言《我是谁》中这样写道。这正是所有人的疑问。王朔为什么要复出,为了解闷?为了发表观点?为了炒作?为了卖书?为了鲜花村?为了徐静蕾的电子杂志?而王朔的精明恰恰在于他拒绝回答这个问题,让大家去猜。
  关于这本书,王朔也是颇费心思,做了层层铺垫,才隆重推出。开始,他先不经意透露手握有200万字创作,到网上付费阅读,到正式书名,到一字3美元,总共365万的天价稿酬,“给汉语加了时态”,“全部文字都是精华”……王朔可谓循循善诱。“80后看不懂”、“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从王朔对新书只言片语的点评,可以看得出来,王朔这回玩的是深沉,玩的是晦涩。通过媒体,王朔又引诱了大家一回,他先行公开了序言《我是谁》。果然写得非常深邃,看过之后大部分人都称看不明白。王朔写的不再是通俗小说,而是哲理小说。
  王朔坚称自己根本无须炒作。而很多人也都相信,即使没有炒作,王朔的号召力也足以威慑江湖。叶京说,王朔是出来领导中国文艺界的。而王朔自己说,“我放眼的是宇宙”。
  所为何来?看来只有王朔自己心里明白。而我们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英雄”王朔正在拼命地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还能够继续叱咤风云吗?
  
  
  王小波也许没想到,他出书难的问题,在身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更多的人通过这些书分辨出有趣和无趣。
  
  王小波:第十波
  ◎文/杨东晓
  
  在王小波辞世10周年前夕,他妻子的一个心愿,变成了钟爱王小波的读者的一场“重走王小波路”的活动。
  
  


  寻踪
  在王小波的第10年忌日,一支自助式的团体,从北京出发,飞往他30年前插队落户的云南省。2007年4月12日,王小波遗孀李银河在昆明与他在各地的“粉丝”见面并“去看看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
  王小波没想到的还有,他身后的10年里,互联网蓬勃地发展起来,当中国人还在用WPS的界面写字时,他用C++程序编辑自己的写作软件,外甥问他:“为什么要做电子版?”他说:“扩大影响,好出呗!”
  
  加快频率出版
  王小波体会的出书难,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1989年他从美国匹兹堡给山东文艺出版社寄了一部小说集《唐人故事》,这是他寄给出版社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时被改为《唐人秘传故事》的小册子包括五个故事《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这本印数4000册的小书每本两元,它没有给作者带来稿费,相反这是一本自费出版物。虽然那时在内地出版界还没有商业包装的概念,但是为了销售这本纯文学的作品,编辑还是自主加了“秘传”二字。这就使得它有了些“传奇”文学的色彩。
  这是他第一次出书,距离1994年在华夏出版社出版《黄金时代》有5年时间。事实上,他用短短8年的光阴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同时又以生命的戛然而止使作品品质保持在巅峰状态。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倒在电脑前时,书稿正要付梓。两周后在八宝山,王小波身上覆盖着“时代三部曲”的封面彩样。后来它们随主人一起在昌平一处较为自由宽松的墓地安身。
  王小波走后的第32天——1997年5月13日——这天是他的第45个生日,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一个没有主流作家到会的首发式和研讨会,研讨主题就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出版这个三部曲的花城出版社给出了在当时看来很破格的稿酬,千字30元。“王小波时代”的开始这一刻,正是“王小波时代”的开始。他的纯文学写作在他刚刚去世的那两个月,骤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此后,他的书成了常销书,每版都能创造一个出版神话。而此前,他的文字只有圈内的少数专业人士爱读,或者被人民大学的学生拷贝成抄本。
  


  中国大陆读者陆续知道王小波,就是从1997年4月11日开始的,后来这些人里涌现出一群群拥趸,他们在网上聚集,于是互联网上有了多处“三W加王小波”的网址。这些网址现在已为整个知识界熟知。
  虽然在读者的感觉中他一直未曾离去,但是从1997年以来,每年暮春无论纸媒还是网络,纪念王小波的作品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期而至。
  在王小波的第一个忌日,李银河写下了《生命的意义》:“在他去世1周年时,他一生的全部文字将以文集形式结集出版,有很多的人会感受到其中的美;而他的生活之美将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之中,是一件令我终生享受不尽的艺术品。”是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
  在王小波的第2个忌日,李银河、郑宏霞编辑的《王小波画传》出版,这一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王小波文存》。
  
  FLASH闪现
  在第3个纪念王小波的日子,网友出台了新的形式,黄集伟和他当年博库的朋友做了一个《纪念王小波逝世3周年汇报演出》的FLASH。7年前,FLASH还是个新鲜东西。红幕低垂的舞台、大幕自动拉开,还伴有小雷雨般的掌声效果。
  黄集伟曾用“奢侈”来形容这个作品,它的全部创作产品均为文艺节目:如相声、三句半、朗诵情书、对口词、独幕话剧、录音采访剪辑,果然就是一个汇报演出。
  而“相声”的逗哏是李银河、捧哏是王小波。录音采访剪辑是模仿天堂里的王小波与卫慧的对话。后来有人要拿这个FLASH去排一出真正的汇报演出。
  
  文学批判
  对王小波文学批评的声音,是这一时期文化评论正常的表现。王小波去世5周年纪念时,中青论坛坛主李方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王小波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一直在重复自己,证明自己的聪明和作为一个边缘人的合理性。“王小波无疑是重复艺术的大师”,他说,所以王小波所有文字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三段论的逻辑公式。他认为“王小波选择了逻辑作为证明自己聪明的武器,他只能不断地重复这个证明的过程。只有死亡才可以解脱,才是‘永别了武器’!”其中一句“我甚至怀疑,王小波的短命,跟这种永无止息的劳累大有关系”因为失缺了文学批判的理性,而使发表它的《南方周末》责编一起跟着挨了王小波门徒的骂。
  
  昌平之墓
  王小波的第6个忌日,杨澜专访了李银河,李银河谈到了家人“曾找了好几个墓地……但是最让我们不满意的就是,他们非得要横平竖直,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后来我觉得这不符合小波的个性,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要特立独行,怎么也得与众不同。”陵园负责人表示:我们这儿公安局长也有,县委书记也有,他们都跟人家一样……
  杨澜当场就悟到了陵园负责人的意思:“当官的还没提特殊要求,你们一个平民百姓还要干什么?”
  后来有朋友介绍了昌平一个陵园,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家人就在“花岗岩石头上请一个书法家写了‘王小波之墓’五个字及生卒年月。然后在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花了六千块钱。
  8年后:纪念的比送行的多,纪念王小波的形式由民间发展到学界,又扩张到全社会,2005年在鲁迅纪念馆自王小波忌日至他下个月的生日,举办了“王小波生平展览”,据当时的媒体记载,王小波的姐姐在开幕式上说:“作为王小波的家人,真的没有想到,直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
  8年后的这天,参观展览的人比8年前到八宝山为他送行的人还多。
  
  10年的轮回
  王小波的文字通过不同版本以及网上下载的方式,为更多的读者熟悉后,北方文艺出版社在他辞世的第9个年头又出版了《彩绘插图本王小波全集》。该套收录了王小波所有重要作品的全集,试图从绘画中找到与王小波文字感觉默契的美,对于意向丰富的王小波文字想像又插上另一度空间的翅膀。
  10年前,王小波走的时候,正像他的母亲写过的一句话:你才刚刚45岁,你甚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就连妈妈也对你了解不深,理解不透。
  那个时候,他在内地的第一本自费印刷物出版才8年。他的作品还是通过“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后,绕道为内地读者所知的。
  (摘自《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8期)
其他文献
民生需求需要民主机制来表达    民生的需求目录是要靠民主机制来表达的。改革之初,民生需求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衣食的问题;现在民生的需求层次提高了,需要解决的是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等高层次的问题。因此,如果没有民主机制,政府官员就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民主是必要的,但也是有代价和成本的。  经济成本。民主讨论要开会,就要用会场,就要消费纸张,就要有人工费用,这是小的成本,不可
期刊
2007年3月31日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等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  颁奖会上,章子怡出场有六七十名记者簇拥,规定5分钟的采访时间远远不够;而陶一之、张霞昌、刘醇逸、陈易希出现时,仅七八个记者在场,一两个问题一问,不到3分钟,就冷场了。在颁奖会场外,没有入场券的北大学生,守候
期刊
统筹城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感受“新特区”城乡统筹成都能够带好头    “成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谈起成都的统筹城乡工作,“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娓娓而谈,道出了今年年初受国务院委托到成都调研的故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与20个左右的老百姓做了直接接触,其中有拿着社会保障证的失地农民,有搬到新居的新居民,有
期刊
部长秘书、留美MBA、博士生、贫困地区副县长,当这几重角色组合成一个人的时候,新闻性就出来了,巧的是,高奕奕样样都有。  2006年12月19日晚7点,北京交通大学九教中心报告厅,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在此举行,主角正是河南开封县副县长高奕奕。  “报告会上,高奕奕向大家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留学经历以及之后的工作过程,剖析了自身思想的转变,鼓励大家树立正确而远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期刊
有一次春节的回国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素质。这是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由于我已经私下认定这位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外
期刊
和珅的成功,大概就是这几点:一,他让乾隆离不开他;二,他威胁不到乾隆的统治;三,他虽然有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乾隆可以容忍的,不会失去乾隆的宠爱;四,他的问题基本上与乾隆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敌不敢攻击这些弱点,也就无法动摇他的地位。也就是说,和将自己的利益完全与一把手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任何人都知道他贪污,可任何人都不敢告他贪污,因为那牵扯到皇帝。所以朝廷的每一次清查,不仅无法查出和的贪污,反倒让他
期刊
假若中国的垃圾被运到英国去处理,那肯定会冒犯英国人的尊严,而且势必会使西方舆论大哗。不过,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事实上,是英国的垃圾被运到了中国,而且英国大部分舆论只是将这种垃圾贸易当作一桩“普通的外贸”而已。英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甚至提到,正急需原材料的中国可以从这些电子垃圾中回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看来,中国人还得为此“感谢”英国人呢!   可既然是垃圾,就肯定还有某些不能被回收利用的东西,否则,英国
期刊
为何在众多申请队伍中选定重庆和成都?作为综改试验区的前期审批部门,国家发改委在一份相关报告中给出了三点理由。  首先,选择重庆和成都为综改试验区,既有典型性又有全局意义,即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在这两地集中体现。  国家发改委对这两个地区的判断是,两地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受制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两地都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共性问题。  其
期刊
与过去的老经济特区不同,中央并未给予“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多少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但却赋予了“先试先行权”,核心就是一种“试错权”。其本质是,中央向地方下放了部分改革的权力。   此前,全国7省市积极争取第三个“新特区”名额,看重的正是“先试先行权”的含金量。哪个城市获得“新特区”身份,就意味着获得了改革的先机,能抢先拥有市场,并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重庆成为新特区,最大的收
期刊
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据重庆、成都市政府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