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灌输者。教学活动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探究方案的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的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鼓励和激励”。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质疑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笔者以为:“情境诱导,启动主体——问题设计,发挥主体——启思解疑,发展主体——总结方法,完善主体——迁移运用,提升主体”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质疑新模式。
一、情境诱导,启动主体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种时机把握要充分依靠教师的引导,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心理,给学生设置自由且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展开主体体验、感悟品味,并形成一个快乐且会思考,能判断的语文学习的起点。
比如,笔者讲朱自清的《春》时正值初冬,在精心设计的导语中,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我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教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再如有位教师教授《孔乙己》,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答道:“是绰号。”教师紧接着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问题设计,发挥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师生们围绕教材的中心,根据内在联系,设计有利于理解课文、提高能力的问题。问题设计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独自或与教师一道共同寻找、发现。通过设计问题,尤其是学生独自寻找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例如,上新课前,我常常利用课题提问:“你从课题懂得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如,学习《女娲造人》时,我把学生分成两方:一方代表读者,另一方代表女娲。让一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要另一方解答。如一方问:“女娲,你是怎么想到要造人的”等系列问题,另一方则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也可发挥想象作出合理的回答,当然要用第一人称回答。双方互问互答,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解答颇具新意。
三、启思解疑,发展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但是只有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创新能力。由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启发学生思维。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策略:
1.榜样示范法。教师或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的方法、技艺,使学生看到榜样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学到如何发挥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技法。
2.小组讨论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问题,利用群体智慧的力量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思维。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变成“闲聊”,可要求学生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出小组意见并集体进行评议。这样,不仅营造出浓厚的研讨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将个体的创造力凝聚为群体的创造结晶,提高创新能力。
3.角色体验法。就是模仿课文某种情景或片断,让学生担任其中一定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经历与内心活动,启发思维。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是其中较好的形式。
4.空白探讨法。在课堂上不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白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可能的结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创造力。
5.问题转化法。当学生解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原问题变化成另一个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利用解决原问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如何变化,而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允许学生变化出不同的问题,找出不同的答案。大家再一起进行讨论与评价。学生在新、旧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潜在的创造力迸射出火花。
四、总结方法,完善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结论性环节。质疑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教会学生总结方法,使学生将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并能将方法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此,解决完问题,应要求学生总结用的是什么方法,经过了哪些步骤,获得了哪些经验,有什么体会,等等。通过学习自行归纳总结,锻炼其概括能力,使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解疑技法,为技能迁移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总结中,学生因个人能力有限出现归纳不完整或错漏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概括,避免因包办而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五、迁移应用,提升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延伸性环节。一种技能获得必须进行迁移、应用到实际之中,才能保持该技能持续发展,并对其他技能造成影响。为了使学生在质疑解难中培养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并促进其他技能发展,要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应用到课外,并为此提供大量的机会。例如:我指导学生写“个性化随笔”。鼓励学生在“随笔”中延续质疑活动,多写读后感, 或写一些时事小评论。这样既巩固课内所学,又促进了技能的提高与转化。学生在我多方引导下,逐渐能自觉进行技能迁移运用,有的学生把语文课上质疑解难所学到的归纳总结法应用到数学上,总结出一些类型题的多种解题法;或把作文的写作法运用到自然课的实验调查报告中。这种扩展性迁移活动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辐射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际中的运用。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笔者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通过艰辛的探索,运用“情境诱导,启动主体——问题设计,发挥主体——启思解疑,发展主体——总结方法,完善主体——迁移运用,提升主体”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带有鲜明创新特征的教育模式,它能挖掘个体心智世界中的最佳创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笔者以为:“情境诱导,启动主体——问题设计,发挥主体——启思解疑,发展主体——总结方法,完善主体——迁移运用,提升主体”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质疑新模式。
一、情境诱导,启动主体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种时机把握要充分依靠教师的引导,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心理,给学生设置自由且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展开主体体验、感悟品味,并形成一个快乐且会思考,能判断的语文学习的起点。
比如,笔者讲朱自清的《春》时正值初冬,在精心设计的导语中,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我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教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再如有位教师教授《孔乙己》,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答道:“是绰号。”教师紧接着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问题设计,发挥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师生们围绕教材的中心,根据内在联系,设计有利于理解课文、提高能力的问题。问题设计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独自或与教师一道共同寻找、发现。通过设计问题,尤其是学生独自寻找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例如,上新课前,我常常利用课题提问:“你从课题懂得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如,学习《女娲造人》时,我把学生分成两方:一方代表读者,另一方代表女娲。让一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要另一方解答。如一方问:“女娲,你是怎么想到要造人的”等系列问题,另一方则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也可发挥想象作出合理的回答,当然要用第一人称回答。双方互问互答,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解答颇具新意。
三、启思解疑,发展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但是只有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创新能力。由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启发学生思维。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策略:
1.榜样示范法。教师或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的方法、技艺,使学生看到榜样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学到如何发挥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技法。
2.小组讨论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问题,利用群体智慧的力量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思维。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变成“闲聊”,可要求学生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出小组意见并集体进行评议。这样,不仅营造出浓厚的研讨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将个体的创造力凝聚为群体的创造结晶,提高创新能力。
3.角色体验法。就是模仿课文某种情景或片断,让学生担任其中一定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经历与内心活动,启发思维。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是其中较好的形式。
4.空白探讨法。在课堂上不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白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可能的结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创造力。
5.问题转化法。当学生解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原问题变化成另一个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利用解决原问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如何变化,而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允许学生变化出不同的问题,找出不同的答案。大家再一起进行讨论与评价。学生在新、旧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潜在的创造力迸射出火花。
四、总结方法,完善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结论性环节。质疑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教会学生总结方法,使学生将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并能将方法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此,解决完问题,应要求学生总结用的是什么方法,经过了哪些步骤,获得了哪些经验,有什么体会,等等。通过学习自行归纳总结,锻炼其概括能力,使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解疑技法,为技能迁移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总结中,学生因个人能力有限出现归纳不完整或错漏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概括,避免因包办而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五、迁移应用,提升主体
这是主体学习的延伸性环节。一种技能获得必须进行迁移、应用到实际之中,才能保持该技能持续发展,并对其他技能造成影响。为了使学生在质疑解难中培养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并促进其他技能发展,要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应用到课外,并为此提供大量的机会。例如:我指导学生写“个性化随笔”。鼓励学生在“随笔”中延续质疑活动,多写读后感, 或写一些时事小评论。这样既巩固课内所学,又促进了技能的提高与转化。学生在我多方引导下,逐渐能自觉进行技能迁移运用,有的学生把语文课上质疑解难所学到的归纳总结法应用到数学上,总结出一些类型题的多种解题法;或把作文的写作法运用到自然课的实验调查报告中。这种扩展性迁移活动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辐射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际中的运用。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笔者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通过艰辛的探索,运用“情境诱导,启动主体——问题设计,发挥主体——启思解疑,发展主体——总结方法,完善主体——迁移运用,提升主体”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带有鲜明创新特征的教育模式,它能挖掘个体心智世界中的最佳创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