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新”而“作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透析了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出现的一连串“作秀”现象,探求切实有效的新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 作秀
  
  长期以来,语文一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及人文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教育系统的推广和深入,语文教学也在课改雨露的滋润下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一改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理解为对大量经验、定义和事实的记忆和复述,只强调学习者个人主观努力的机械识记与模仿的固定模式,语文课堂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过分追求所谓“创新”而忽视基础教育,以及一概否定传统教育模式的现象,有些教师不自觉地把“传统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落后的代名词,甚至为了彰显课堂气氛之活跃和师生互动之热烈而不惜进行表演、作秀。显而易见,这样的“课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课改的初衷,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我认为,在当前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体,咬文嚼字在所难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范文的反复诵读和个别字词的推敲,甚至花大量的时间阐述讲解所谓的标准答案——这种答案又往往是单一的。所以,课堂教育也就成了“一言堂”,很显然,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在课改大潮中,部分教师抓住传统教育弊端的“小辫子”,大肆宣扬他们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他们一味地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唯新是举,抛弃了字词的分析、文章的揣度、语意的理解,而用课堂的煽情、课外的涉猎、网络的搜罗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于是,高谈阔论取代了朗朗诵读,键盘敲击代替了沙沙粉笔声。但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走近我们的学生,我们发现曾几何时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孔老夫子,津津乐道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在学生眼中已成了过时的古董;更让我们尴尬的是朝夕相对的学生口中迸出的不再是我们推崇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哇塞”、“酷毙了、“帅呆了”等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所谓时尚新词汇。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自问:难道我们需要的就是守着电脑整天说着网络语言的“怪物”,就是对历史与传统一无所知的“人才”?
  读、写、背、抄等传统教育手段的确显得枯燥、呆板,但我们不可否认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适合在这样一种相对机械的教育方式下学习的,或者说某些内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的效果相对更好。譬如说学习文言文,熟读是基础,对其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必须状其形、会其意,对优美的文句则要进行背诵、抄写、翻译,在理解之后再美读吟唱,这个过程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篇巨著。回首我们民族历史那一片璀璨的“星空”,有那么多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的文坛巨星,他们绝大多数都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教育。
  语文教育是需要创新,但不能摒弃传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语文的传统教育逐步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了许多闪光的智慧点,这是值得肯定和加以挖掘的。时代在发展,传统教育也面临着变革挑战,传统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事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教育的种种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当今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中国教育史中找到问题的由来、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许多智慧,比如“人人皆可为圣贤”的教育理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教材编制的自主性等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呢?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我们在改进教学模式时,不妨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课堂教学成时尚秀场
  为了检验课改的成果,听课交流、协作组活动、兄弟学校观摩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师对此如临大敌,为了取得别出心裁的感官效果,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甚至在一些学校出现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的局面。平心而论,教师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是负责而认真的,多媒体教学在有些时候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是舍弃了黑板粉笔、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创新课、新型课?
  多媒体营造的由图像、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有幸聆听了这样一堂运用Flash课件的公开课。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学生表现得比较拘谨,課堂气氛一度比较沉闷,直到播放相关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才突然被调动起来,进入提问讨论的环节时,教师或故作深沉,或作娇嗔多情状,往往是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学生便举手回答。他们个个侃侃而谈,配合默契,有的即兴赋诗,有的出口成章,字字珠玑,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学生思维之活跃,使在场的听课教师叹为观止。到最后,教师更是慷慨激昂,铺开事先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当场挥毫泼墨,以一幅酣畅淋漓的墨宝结束了整堂公开课。诚然,对于公开课,每位教师都会比较重视,都会精心地准备和设计,但是否还要去如此“准备”学生呢?让学生预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否该为了课堂的精彩而如此“作秀”、如此表演呢?
  就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形象思维、鉴别赏析和写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无限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探究语言文学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和想象把握旨意,感悟寓意,体会意境,学生在脑海里通过再思索再创造,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从而培养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而课堂上多媒体的出现则是直接把教师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看似较以往更形象更生动了,殊不知这种教学是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学生在多媒体面前省去了自我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只是由多媒体“机灌”代替教师“人灌”而已。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讲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果硬要用某种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的话,那只能是“生搬硬套”,因为许多内容是只可“意会”,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记得前几年有人将唐诗《春晓》翻译成了英文,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很明显,翻译过后本来可以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诗歌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多媒体教学运用不恰当的结果也会让学生失去在自我思维空间里驰骋的乐趣。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由此可见,不管做什么事情,过犹不及,无论多媒体有多先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弄巧成拙,成为扼杀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做起。
  传统教育必须进行变革,这是不争的事实。什么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指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模式和内容的创新、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政策和管理的创新。其中思想和观念创新是前提,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关键,模式和内容创新是核心,方法、手段、政策和管理创新则是保障。因此,我们要进行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抛弃传统。“新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韩军在阐述自己教育理念时强调,“新语文教育”的“新”字,非除旧布新的“新”,而是五四“新文化”之“新”。
  教师应首先反思和改变自身的旧观念,将已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转变为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由过去单纯的、经验式教书匠转变为探究式、研究型教师。
  新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人本学生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师生互动的协调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还应及时、准确地把握好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定位,并且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发挥导向机制的作用,鼓励运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检查实际教学效果。
  当然,观念的更新不仅仅是指科学的发展,还意味着观念的回归,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营养。“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传统,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其中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真实个性,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美读吟诵等理念实为语文教师所应奉行之圭臬。
  在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要破除对书本的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学会探索和发现;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摆脱思维定势,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教师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真正的思维互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呼唤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加入到新课改的洪流之中。一个教学中小的活动、小的变革、小的尝试,一个课堂上小的微笑、小的手势、小的鼓励,也许都是课改成功的开始。与其不自然地作秀,倒不如把课堂真正搞活。快放下你的所谓尊严,和孩子们一块合作、交流、探索,创造奇迹,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世宏.中国传统教育为何总易被“冤枉”?.中国教育报,2005.1.5,(12).
  [2]韩军.“新语文”教育理念.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1).
  [4]中华书摘.丛书.跳出常规的思维.
  [5]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17.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时期的诗歌探索是诗人在二十余年间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不断处理艺术创新和经验承传矛盾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对“五四”以来诗歌中“人”的线索一次链接和回归。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诗美理念的变异是诗歌流变新的根本原因。新时期诗歌在流变中既存在多种可能性,又处于地位失衡之中。  关键词: 新时期诗歌 人的回归 个人化 口语化    中国新文学从肇始至今已将近百年的历史了。中国新诗作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也
摘 要: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下,影视作为视觉媒体,追求直观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觉体验。它的思维方式形象、浅显,主、客体沟通距离近,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培养发散性思
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已成为中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一只出墙红杏,锁住阅卷老师的双眼,从而玉笔一挥写上理想的分数是每位考生梦寐以a求的心愿。本文帮学生支几招。  一、打造美目,闪现亮丽风景  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这扇心灵之门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打造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可以先声夺人,为文章闪现第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读者阅读作文的第一感觉时段中,一道别具才情的风景能愉悦他们的眼睛,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创新当作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准来倡导,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创新浪潮。对于作文教学与写作而言,创新更有其重大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完美人格的建立,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手随心愿,心随手移”,作文就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学生自主写作的、没有任何限制的快乐作文,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  1.“手随心愿,心随手移”作文的实现途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日本历史上曾受过欢迎追捧的一群男装女性,以及其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时代。穿男装、唱歌谣、跳男舞而大受欢迎的一种女性艺人,也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他们从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受到追捧。此为白拍子的一般定义。本文将沿此定义讲述白拍子男装。  关键词: 白拍子 造型 女性男装  1.白拍子的时代  白拍子出现的时代粗略地讲是日本中世。据《日本中世史入门》所讲述的中世所指的时间范围,从平安末期开
Visual Basic(简称VB)是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VB提供的是可视化的开发环境,我们可以用鼠标像画图一样构建出程序的界面。而且VB提供了丰富的控件组,省去了我们自己写代码实现这些效果的麻烦,与传统的非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QBASIC相比,VB虽然内容扩充了很多,但学起来却更简单,用起来也更方便。  我从事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有几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VB教材,通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渗透德育教育。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理念,立足教材,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融入德育教育,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德育教育 转变理念 立足教材 各个教学环节    一、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我现结合工作实际、经验体会,剖析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形势和现状,并对
摘 要: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透彻分析数学概念,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准确到位地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是中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本文另辟蹊径,借用语文的方法分析数学概念。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中学数学概念 语文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大厦的基石,是数学肌体不可或缺的细胞。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而解题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概念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及其方法。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大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语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大不同语系,而且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译者跨越文化的鸿沟,避免误译。针对英汉词语翻译,本文提出了英汉文化意义及概念意义的跨文化差异和及其主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增译等,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