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河源 先发教育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建市20周年,辖1区5县。而这5县均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被戏称为“后无追兵”的欠发达地区。20年来,河源以现代理念、国际视野不断挖掘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底蕴和绿色资源优势,构筑起充满活力的后发丰碑,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绿色跨越。
  “后发河源,先发教育。”
  这是河源绿色发展的一个密码。
  为什么后发的河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后发的河源怎样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又会给后发的河源带来怎样的发展后劲?由一个个闪亮的河源绿色教育地标构成的河源教育地图在昭示,在诠释。
  
  上篇 党政擘画
  
  2007年,河源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决定:5年内,投资28亿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5年,28亿,对教育支出本已高于财政收入的河源来说,决不是一个轻松的数字。这是河源市党政面对产业升级、转移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移格局,抢占教育优先发展制高点,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河源把教育切实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一次大气魄的选择。
  大气魄将生成大气象。至2011年,河源将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贯通,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教育发展体系。那时,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将超过70%;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4.4万人,比2006年增加7.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职业教育将有效提升。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河源市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举全市(县)之力办教育”“发展教育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铿锵之音让人振奋。大力实践优先发展教育理念,河源市各级党政领导可谓上下一心,倾尽全力。
  
  A 市委书记:站在高地谋划绿色教育中轴线
  
  陈建华,于2007年4月出任河源市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全面深入调研河源教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举全市之力办好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重大举措。于是,“过分重视教育”这个特殊的批评便落在陈建华书记的头上。记者正是从这一“批评”切入,开始了对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的专访,从中看到了河源教育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地形图,触摸到了河源市委主要领导那种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地谋划教育发展的远大追求。
  
  一个批评:“过分重视教育”
  记者:我们在来河源采访前,就听说有一些干部、群众对陈书记提出了一个严重的“批评”——“过分重视教育”。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批评”。请问书记,这个“批评”是怎样来的,您听到后有何感想?
  陈建华:这个“批评”确有其事。2007年,我们在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等部门在征求意见时,有一位基层干部对我提出了批评:“过分重视教育。”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批评,是一种表扬。我觉得对教育的重视不存在过分的问题,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历届的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关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共同的理念。如果没有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河源的教育就没有今天的成绩。作为新一届的市委市政府,我们要在过去重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所以,我把这批评看作是表扬。
  发展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个国家、地区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刻认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才能优化人口素质,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河源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全面提升全市的产业水平和生态文明,才能使河源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河源建市2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20年河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12年,河源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很多难题和关键。比如,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林业生态和水资源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以人口和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人口素质工程,以新型工业化战略为重点的工业立市,等等,所有这些建设靠谁来完成,靠人才。而人才只有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培养。当然,引进人才是一条可行之路,但这只能是一个补充。任何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建设,本土人才的培养才是关键。河源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当地教育。
  珠三角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加快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新时期,于是,河源就成为承接“双转移”的首选宝地。换言之,广东的发展应该轮到我们河源了。但是,我们河源准备好了吗?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跟不上去,在“双转移”的挑战面前就会再次失去发展良机。所以,我们不能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定位我们的教育发展水平,而是要适度超前,加快发展,这是一个战略决策。
  
  一幅蓝图:绿色的河源教育
  记者:作为市委书记,您的工作千头万绪,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头。但有不少人说您对教育了然于胸,话题特多。我们也知道,您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发展教育、科研”是“生态文化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描述过“生态产业”的广阔前景。您能否描述一下河源绿色教育发展的蓝图?
  陈建华:如果用系统论和控制论来对教育的发展作通盘的考虑,河源的教育发展就要立足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立足于河源教育的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体制和发展机制,做到四个统筹: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具体点说,今后几年,河源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河源来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007年,河源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才61.84%,2008年要达到70%,2009年要达到75%,确保到2011年达到85%。在普高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科学理财,实事求是。原则上新建、扩建的高中要办在市区、县城,坚持以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充分挖掘教育的优质资源。河源现有六七所中 学在建,占地面积都在20-30万平方米,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与珠三角学校相比都不算落后。二是要用足政策,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比如,河源理工学校与市工业学校如何合并新建,河源市卫生学校如何新迁扩建等。三是要重视中职学校建设,统筹安排。四是要开拓思路,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按照我市教育发展规划,要积极引进有品牌、有实力的办学机构到河源办学。五是要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为河源要发展,要靠新型工业,而新型工业则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第三,大力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其中包括资源的整合优化、师资的培养培训、济困助学体系的完善、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等等。
  第四,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体制改革,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整体教育体系。
  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学梅州,找差距,兴教育。”河源和梅州同属生态发展区。“生态”与“绿色”的内核相同,打造绿色的河源教育,也就是打造生态的河源教育。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必将重振客家古邑的雄风。
  
  一次行动:亲自带团招聘教师
  记者:2008年3月,您亲自带领80余人到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河源籍生源大学生座谈会暨2008年毕业生招聘会”。由党政主要领导带队举办招商引资之类的活动经常可见,但是由市委书记带队到大学举办教师招聘活动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如此举动或许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请问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建华:教育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河源教育发展的一个软肋。河源作为广东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人才的缺口很大,今后5年河源教师职位缺口超过5000个。需要这么多教师,怎么办呢?我们要广纳人才。为了广纳人才,我们将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计划两年内党政机关干部的工资提高38%,教师提高45%,让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以此来吸引优秀教师。现在珠三角地区教师基本饱和。但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还背有“思想包袱”,担心所承诺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不能兑现。我带团到华师招聘教师就是为了显示我们河源需要人才的决心和诚意,向广大河源学子发出诚挚邀请。
  重视教育不能空喊口号,而是要解放思想,要有实际行动。现在,河源崇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社会人士非常热心支持教育事业,有些企业或个人一次就捐出几千万,这说明我们客家人是很重视教育的。
  
  一个承诺:河源教育四年后
  记者:市委如此重视教育,是教育之幸,是民生之幸,是河源之幸。那么,您对河源教育的发展前景有着怎样的期待,或者说能否作出一个承诺?
  陈建华:我们根据河源本身的地域优势,近期打算多举办几所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类的学校,包括中等层次和大专甚至本科层次的院校。河源跟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有着许多不同点。珠三角地区目前所吸收的外来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普通高中毕业生,而四年后从河源出去的劳动力,将至少经过中等技工学校的职业培训,不少还会具有各种中级或高级的技术证书。这样,我们就把河源的人口资源通过脑力开发成为人力资源,从而带动河源脱贫致富。
  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门槛比较高,拒绝用地过多的、耗能过大的和污染严重的。这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我们要让教师明白这一点,他们今天所做的工作就是培养河源今后的当家人,培养建设河源的主力军。我们要通过河源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以教育的发展来牵引经济的前行,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之所以把教育摆在这么一个突出的、优先的位置,完全是从河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的,是不会动摇的。
  四年后,你们看到的河源教育景观肯定更加迷人。
  这是市委书记对教育的期待,也是他向社会作出的一个承诺。从陈建华书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我们没理由不相信这一承诺的兑现。
  
  B 市长:抓住关键确立绿色教育地标
  
  河源市市长刘小华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结。他和陈建华书记一样,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幸运儿,而且都是当地的高考“状元”。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都有着深切的理解。从对刘小华市长的专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在谋划教育发展方面,书记、市长有着高度的认同和默契。
  
  从市长角度思考
  记者:有人说,陈建华书记是“教育书记”;也有人说,您是“教育市长”。你们“两华”都对教育一往情深。您能从市长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来谈谈“先发教育”与“后发河源”的关系吗?
  刘小华:我有两个研究生学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受惠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父亲是教师,我的叔叔婶婶也是教师,兄弟姐妹中还有几个是教师,我对教师和教育始终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走上河源市长这个岗位后,倍加感到人才的重要、教育的重要。也就是说,无论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还是从身在其位的职责使命考虑,我都不能不关注教育、重视教育。
  过去,外地司机路过河源时,说“吃饱饭,加足油,莫停留”,意思是说河源人比较野蛮,河源不是久留之地。这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一个问题,河源的教育落后,民风不是特别好,车匪路霸比较多。几年前,河源的经济总量在广东地级市中是最小的,我们自嘲为“后无追兵”。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是由于交通不便,河源显得比较偏僻;二是环保要求高,河源不允许大规模地发展工业:三是教育发展滞后,导致人口素质不高,文化软实力不强。教育上不去,河源就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承接产业转移,即使承接了转移的产业,也不可能将其总部、研发中心引入河源,如此,河源就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力。教育上不去,民众要脱贫也不可能。河源有剩余劳动力90万左右,出外打工的三四十万,因文化低,大多是干苦力,收入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高的,打几年工便可自己发展,当主管甚至当老板。教育上不去,也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转变,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教育上不去,还影响到客家文化的弘扬,制约着客家文化品牌的提升。总之,教育上不去,河源的发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河源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只有坚定不移地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增强河源的文化软实力,河源才有可能后发起来。
  
  以他山之石攻玉
  记者:河源曾组织一个队伍庞大的教育考察团到梅州考察,而且陈建华书记和您都自始至终参加。书记、市长一同出马考察教育,从中可见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请问刘市长,为什么要到梅州去考察教育,梅州的教育经验对河 源有哪些启示?
  刘小华:河源要加速工业化进程,必须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把河源的教育办好,才能培养出河源所需要的人才。梅州和河源都是客家的聚集地,都是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两地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梅州的教育经验对河源也就更具有借鉴意义。概括梅州的教育经验,主要有六条:一是注重思想认识的提升,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注重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有效增加教育投入;四是注重抓好职业教育,将其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长点;五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六是注重办好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这些经验对河源都有宝贵的启示。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
  记者:绿色教育的内核是科学发展,包括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请刘市长从科学发展教育的角度来谈谈河源绿色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
  刘小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统筹谋划河源教育的发展,今后几年的重点工程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是突出普高重点。目前河源高中阶段的教育还跟不上全省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普高。河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采取新建、扩建并举,以扩建为主的策略。2008年要新增3万个学位,使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8%以上,以后三年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确保20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的要求。为此,至2011年,东源、龙川、紫金等县要分别新建1所普通高中,新建普通高中应选址在县城,和平、连平等县以扩建为主解决新增学位。各县区将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着力支持占地面积较大、生源较充足的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有效扩大办学规模;对生源无保证、在校生不足600人的农村普通高中将分期分批予以撤并。市直分别新建1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扩建河源中学、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扩建市技工学校、市职业学校、市卫生学校、市体育学校。与此同时,鼓励现有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利用品牌效应,采取兼管、托管等方式扶助薄弱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主要是“两个协调”,即高中阶段教育与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争取今、明两年普高与职高比例由7:3过渡到6.5:3.5,最终达到6:4。
  三是坚持区域均衡。区域均衡既有结构优化的问题,又有空间优化的问题。包括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县域内的均衡,县域之间的均衡,学校之间的均衡等。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包括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的投入。不仅市县财政在近几年内要投入28亿元发展高中教育,同时还要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支持教育,集结社会的办学力量。其中,调动两个积极性,即市与县(区)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五是防止一个偏向。即防止片面追求豪华办学的偏向,实事求是,克服教育资源的浪费。
  
  从难题破解中突围
  记者:河源作为广东典型的欠发达山区,办大教育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请问市长,你们的主要难题有哪些,又是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的?
  刘小华: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抱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事业,不求急功近利,不求立竿见影,扎扎实实种好河源教育发展的大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打好这场持久性的攻坚战,需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发愤图强,迎难而上,共同破解河源教育发展的难题。
  河源教育发展面临哪些难题呢?概括说,就是资金、人才的缺乏和体制、机制的缺陷。第一,资金难题。河源最缺的是什么?一个字:钱。教育是一项投入大、回报慢的长期工程。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河源,为了加快教育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多方面筹措资金。我们在经济较困难、财力较薄弱,而且各项基础设施、民生问题都急需大笔投入的情况下,作出数年内拿出28亿元投入教育的重大决策,可以说是竭尽所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市县财政大力倾斜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包括大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寻求对口帮扶城市的援助,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助学,争取金融部门支持,部分项目实行社会化,等等。第二,人才难题。如果说教育发展的基础是资金,那么教师就是关键。河源师资队伍的现状存在“两难”:一是总量不足,仅市直学校师资就缺口700多人;二是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比例过小。所以,我们既要大力创造条件,广泛引进人才,又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加强教师培训。陈建华书记亲自带队到大学招聘教师,体现了市委破解师资难题的意志。当时,我在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不能脱身,不然,我也肯定要跟书记一起去。第三,体制、机制难题。教育的发展,人才的积聚,都要靠体制、机制来保障。只有体制、机制适应,优秀教师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河源教育的现行体制、机制还有诸多不足。我们要不断扩大用人自主权,逐渐消除人才招聘的障碍;要统一招生平台,打破招生的壁垒封锁;要建立完善财政对教育的正常投入和长效保障机制;要完善和落实教育督导及考核机制;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完善扶贫助学的有效机制,最近,市政府将出台《河源市扶贫助学资金管理办法》。总之,我们要通过难题的有效破解来寻求突围之路。
  在专访刘小华市长过程中,他深情地说:教育是民生的重要板块,河源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就是要造福人民。为官一方,我不一定成为最有建树的市长,但要追求成为最有口碑的市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有口碑。
  
  C 各级领导:同心协力拓展绿色教育版图
  
  在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感动不已的是,不仅市委书记、市长对教育一往情深,深谋远虑,而且河源的各级领导也达成高度共识,同心协力,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发展绿色教育的内涵并竭力拓展绿色教育的版图。
  
  河源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实现教育生态平衡
  绿色教育的核心是生态平衡。冷静分析河源教育发展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少失衡的现象。其一,贫困受教育者与非贫困受教育者之间享受公平教育权利的失衡。有些受教育者因为家庭或地区经济贫困落后而不能享受公平教育,特别是不能享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严重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农村教育本身就基础薄弱,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智力支持、师资建设等各方面与城市相比又有明显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滞后。其三,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失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落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这直 接影响河源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要解决上述教育失衡问题,必须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关注贫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贫困学生给予补贴,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扶持农村教育。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完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三是优化教育结构。坚持“调整、扩大、改革、发展”的方针,巩固提高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生态平衡。
  为使绿色教育扎实推进,还必须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必须把教育放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格局中去审视与思考,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之根本”的意识。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必须继往开来,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打造河源教育品牌。三是强化学习意识。知识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善于学习,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不断提高河源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应对全省“双转移”局势的需要。四是强化人才意识。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中流砥柱。河源教育既要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发现和培养具有领军潜质的拔尖人才,又要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智力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增强河源对全省乃至全国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五是强化服务意识。全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必须把自己看作是“服务机构”“服务者”。六是强化实干意识。河源教育要跻身全省教育强市之列,就必须找准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把措施落实到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扎实、稳健地开展各项工作。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实现教育生态平衡,加快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苏晖局长从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对河源教育的现状进行把脉并开出药方,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定位、追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东源县县委书记成伟明:形成教育发展合力
  东源的发展与珠三角相比还比较落后,而落后的根源在于人才,人才的缺乏在于教育的落后,所以归根结蒂要从教育上找原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建立“六项制度”,实行“六个优先”。
  “六项制度”是: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制度;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的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的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的制度;党政主要领导挂钩学校的制度;党政主要领导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六个优先”是:对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对教育工作优先研究;对教育资金优先安排;对教育用地优先解决;对教育人才优先引进;对教师待遇优先落实。
  这些制度不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或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如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从2005-2007年,东源县的教育支出分别为12980、16023、21030万元,均超过当年GDP的5%,财政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增长率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可谓倾全县之力办教育。
  在《东源县普通高中发展规划(2007-2010年)》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一是大力提升东源中学的办学实力,积极创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东源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差到优,发展变化很大。短短10年就办成了一所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学校。二是投入2亿元新建东江中学。我们在县城区域拿出最好的用地来兴办东江中学,规划面积为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七八千个高中学位。县普及高中教育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总指挥的东江中学筹建领导小组,通过争取上级拨款、社会各界募捐、向银行贷款和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等渠道筹措经费,力争在2009年秋季招生。
  再如在优先落实教师待遇方面,我们按公务员标准每月足额发放。只要有福利,就不会忘了教师。比如,增设校长、班主任和高中骨干教师津贴:中小学校长岗位津贴按每月100元、班主任岗位津贴按每月60元、高中骨干教师岗位津贴按每月100元的标准纳入财政支出预算予以保证。对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在河源市的5县1区,东源教师的待遇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环境与待遇的大幅度改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扎根山区教育。2004年以来,东源县每年均从全国各省市师范院校招聘300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已经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下一步准备引进一批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对教师在县城购房给予2万元的补贴,使教师安居乐业。每年春节,我们都把不回家的外地教师组织起来,县委、县政府组织团拜会进行慰问,温暖师心。通过这些措施,东源的教师结构得到了优化,教师队伍非常稳定。
  “经济的暂时落后不可怕,教育的落后才可怕!”这是成伟明书记在结束采访时说的一句感言。让人可喜的是,今日的东源,教育发展的氛围很好。东源的教育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社会各项事业也必将与教育发展共成长。
  
  和平县县委书记李扬达:创建山区特色教育
  作为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山区县,和平县的教育发展先天不足,资源匮乏。但是,敬教劝学,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近年来,和平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建山区特色教育,在全县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安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几年前,和平县高中学位严重不足,每年高中招生人数仅占初中毕业生的30%左右,高中教育成为制约和平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县财政极为困难,但我们仍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缓建县行政中心,倾力打造两所重点中学——扩建和平中学,新建福和高级中学。新建的福和高级中学达到60个班规模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
  和平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一是做好全县高中阶段教育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县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规模、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为普高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二是及早做好全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坚持做大做强优质高中的原则,以县城为中心扩大和平中学、福和高级中学、阳明中学等普通高中学校规模,逐步撤并教学质量比较差、招生规模小的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设施,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科学引导初中 毕业生升学,合理分流普通高中的招生压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紧缺的适用型中等技术人才。三是落实责任,加快普高步伐。尽快解决普高用地、基建和资金投入等重大问题,确保如期扩大和平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招生规模,于2008年如期实现普高目标。
  和平县决定兴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时,得到了对口帮扶的深圳市福田区的大力支持,深圳市福田区投入首期1500万元与和平县共同建设全新的福和高级中学。福和高级中学的兴建有效改变了和平高中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改写了和平县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的历史。
  和平县有一所田野上崛起的农村名校——四联中学。她是河源市一所办学规模最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农村普通高中,是河源市农村普通高中发展的一面旗帜。
  和平县还有一所特色学校——阳明中学。她是一所面上学校,生源质量并不好,但是2007年本科入围人数就有148人,其中体育类46人。这个名声传开后,周边不少县区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儿去上学,发展特长。
  在生源不如人、硬件不如人的条件下,和平县从实际出发,敢于走自己的路,把阳明中学和四联中学定为特色学校,旨在创建新型的山区特色教育。在“特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扎实地实施特色立校、质量立校工程。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生源特点,致力于抓好体艺类特长生的培养,重点在音乐、舞蹈、影视、美术、体育等方面培养人才,并以此作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突破口。经过数年的真抓实干,创新型的山区特色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为和平县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特色立校,特色育人,特色发展,和平的山区特色教育确有特色,是绿色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连平县副县长谢三昌:打造山区教育强县
  连平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可持续发展,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后劲,抓教育就是抓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思想,把2008年定为“教育事业提升年”,以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根本,以创新为手段,围绕“三大目标”“八大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山区教育强县。
  三大目标是:2009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建连平中学和县职业技术学校;三年内产出高考“精品”,实现高中教育质的飞跃。八大工程是:重教兴学工程,师资素质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基础教育质量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教育“精品”工程,扶困助学工程,评估考核工程。
  县委县政府提出,2009年前,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优质学位率达94%以上,增加高中阶段学位5000个,其中普通高中学位3000个,职业技术学校学位2000个,三年内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此,200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连平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连平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重点抓住连平中学扩建这个高中教育发展的主战场,将连平中学做大做强,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计划把连平中学校园面积扩大到28万平方米,办学规模扩大为110个教学班。同时,还成立了连平县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将扩建学生宿舍、饭堂、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建筑总面积达19200平方米,扩大校园征地6660平方米,总投资2471万元;新增实训设备价值1500万元,总投入近4000万元。
  在广东,教育强县(区)不少,但山区教育强县尚属稀罕。连平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创强”必将如期实现。
  
  紫金县副县长钟亦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紫金县委县政府着重从抓教学、扩学位、稳生源、建(师资)队伍等方面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谋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树立“五观”,创新教育观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树立素质教育观,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现代学校观,强化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自主办学,开放平等;树立开放教育观,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二是加强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调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质量立业,质量立校,质量立身”-的意识,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从重分数向重分数与素质并举转变,从重条件向重质量转变,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落实《紫金县班主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举办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和“紫金县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强化教师责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各种激励措施。
  三是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从2008年至2011年,每年安排35所办学规模、校舍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相对完善的中小学进行规范化建设,力争70%的中小学完成规范化建设,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妥推进教育“新装备”工程的建设步伐,到2011年,争取全县完小以上的学校都拥有电脑室等现代教育装备,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抓好“扩容促优”工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树立重点高中与面上完中“两条腿走路”的观念,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
  抓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个主题,绿色教育就充满希望。
  
  河源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俊荡:河源教育先发策略
  教育如何“先发”,以更好地推动河源“后发”?我认为,必须抓住一个主要矛盾,构建两个发展平台,落实三项重点工作。
  抓住一个主要矛盾。建市以来,河源教育经历了改危、普九、改薄、布局调整和老区学校改造等几大工程,农村小学、初中有了很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省提出的2011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的“普高”目标有较大的距离。河源教育要“先发”,就必须抓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偏低”这个主要矛盾,这样,就抓住了河源教育“先发”的“牛鼻子”。
  构建两个发展平台。普通高中优质学校不多、优质学位不足和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规模较小,是河源市高中阶段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偏低”这个主要矛盾的 关键所在。因此,必须积极构建两个发展平台,切实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是构建普通高中发展平台。要坚持创建优质学校、增加优质学位的发展思路,坚持扩建、改造、新建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普通高中教育。二是构建中职教育发展平台。要重点抓紧抓好骨干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科学配置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办好特色专业,以优势专业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要创新办学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大力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扩建与新建并举,做大中职教育规模;要坚持专业建设与实训中心建设两手抓,做强中职教育品牌;要坚持严抓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做优中职教育质量。
  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第一,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解决好河源教育“缺钱”的问题。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河源教育“缺人才”的问题。第三,深化教育改革,认真解决好河源教育“缺思路”的问题。
  陈俊荡副局长一路陪同记者采访,一路向记者分析河源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态势。他的这番话,宏观微观并举,思路出路同现,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小结。
  
  下篇:五彩经纬
  
  走进河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由五彩经纬织就的绿色教育画图,亮点纷呈,璀璨夺目。
  
  D 内涵发展的高速路
  
  从以外延扩张为主转移到以内涵发展为主,即转移到教育内在品质的提升,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是绿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表征。河源教育顺应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绿色教育的版图中开辟出一条内涵发展的高速路。
  
  夯实师资建设“软”路基
  河源地处山区,教师工资待遇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县城教师与市直教师工资相差也有四五百元,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农村教育人才极度缺乏。针对这一现状,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制定一系列引进优秀师资的优惠政策,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出台优惠政策
  为了解决高中教师紧缺问题,吸引更多本科毕业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前来任教,和平县推出吸引优秀教学人才的“六大优惠政策”:凡是“211工程”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和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和平任教,一是在工资基础上给予每月500元的生活津贴,二是优先提供住房,三是每年全额报销回乡差旅费一次,四是安排到重点高中学校任教,五是优先安排课题教研经费,六是优先安排培训进修。非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和平任教,也可以享受后三项优惠政策。自2006年起采取上述优惠政策后,该县本地人才回流明显增加,外地人才到该县求职任教的人数也逐渐多起来。2006年引进了6位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2007年引进了7位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2006年回流的非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达到50多人,2007年又回流37人,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该县高中教师紧缺的局面。
  连平县教育局从2004年以来持续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招考信息,经过严格的审查、笔试和面试,择优录取。2006年,根据全县缺编教师的实情,该县教育局争取县编委同意,接收了本县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和非本县籍本科毕业生近百人,补充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为该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创办于1998年的东源中学,是东源县首屈一指的普通高级中学。建校十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支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办校水平的持续提高。几年前,东源中学从江西、湖南、陕西等地招聘了100多名师范本科生来校任教,目前不仅90%还留在学校,并且多数已经成长为教学骨干。这对于一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山区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深入了解了东源中学为了让教师安教、乐教、善教所做的种种努力,就会觉得“奇迹”是这样的顺理成章。学校的一位外省籍教师的妻子在一家工厂打工,因工厂离家比较远,且家里还有一些现实的困难,给这位教师和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根据这位教师妻子有物理专科毕业学历的实际,将她招录到学校担任实验室管理员,切实解除了这位教师的后顾之忧。东源中学不但在生活上给予教师人性的关怀,而且通过各种活动和措施给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全面关注教师的职业之路。
  ■加大培训力度
  据市教育局人事部门介绍,“十五”期间,河源市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量逐年递增,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
  2006年4月7日,广东教育学院本科函授和平班在福和高级中学开班,首批300多名教师重返课堂当学生,拉开了和平县教育局委托广东教育学院,计划5年内培养1500名以上本科层次人才的大规模培训的序幕。据了解,近年来,河源市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纷纷通过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开展教师职务培训、校长任职培训及骨干教师培训,组织选派市直学校教师和县区骨干教师到省外培训,进一步促进了各县区教师素质的提高。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紫金县教育局对每位参加广东省教育学院本科函授学习的学员给予每年500元的补助。2006年,该县有130多名教师参加了广东教育学院本科函授学习。2008年,河源市全面启动“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程,教师培训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实施“强师兴教工程”
  以“主人翁精神”,促进教师的发展,是河源中学强师兴教的有效途径。河源中学坚持深入开展以“爱心、责任心、上进心”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重任,确立良好的道德追求,并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讨论。如此,教师有了归宿感,真正做到了个人与学校共荣辱,从而在自觉自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河源中学坚持培训、科研、教学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及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培训,激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尤其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以新课标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老师们尝到了科研的甜头,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坚持教学改革,开展课题研究是源城区下城小学的一大特色。围绕“质量立校、科研强校”这个主 题,该校建立了由“科研领导小组——学科课题组——教师子课题组”构成的教学科研体系,并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形成制度。下城小学是河源市小学中承担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最早、最多的学校,也是广东省第一批(百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将师资培训作为教育科研的主题,通过自学与他培结合、校本培训与继续教育结合、校内骨干讲座与专家讲学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方式展开,将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该校还实施提升师德的“铸魂工程”、全员练功比武的“基础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名师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打造出一支“讲师德、能教书、善育人、会科研、乐奉献”的教师队伍。
  ■消除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流行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更多的智力和情感投入,因而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有明显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也就是说,全国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怎样才能让教师们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呢?
  东源县第一小学的做法是:通过开展艺体教育,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集体舞赛,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师生书法展览,师生游园活动等,活跃校园生活,缓解教师的工作与学习压力,并让教师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教师职业的凝聚力。
  河源二小的做法是通过多种途径让教师感受幸福。
  让教师在人文关怀中感受幸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各种机会,适时肯定教师的优点,对不足之处则以充满希望和信任的语气提出建议与要求。多欣赏,少登记——改变检查工作的方式,以交流互评为主。在检查工作时,总是把被检查的当事人同时与领导一起设为检查人员,以欣赏的眼光来检查工作,并利用这个机会让被检查的教师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让教师在价值体验中感受幸福。多体验,少灌输——让每个教师写出自己在工作中感到最快乐的、最幸福的事,举办“做快乐的班主任”“做决乐的教师”等演讲比赛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分享彼此的幸福和快乐。多给动力,少给压力——如给每位教师都配备笔记本电脑,建立教案、课件、试题等资源库,实行资源共享,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并制定“阳光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中让教师感受到阳光与温暖,获得动力。
  让教师在心态调整中感受幸福。提倡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包括专业的、非专业的,并定期举办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会议前开展十分钟的好书交流活动,让教师谈自己读过的最受启发或者最受感动的作品。该校还倡议教师多读一些心理书籍,让教师具备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从而形成有效的心理防卫系统,学会“改变”现状,减轻“负载”。
  
  铺设学校德育“硬”路面
  面对当前复杂的德育环境和众多知、言、行的困惑与冲突,河源立足“客家千年古邑”文化底蕴和“万绿河源”环保特色的实际,坚持文化浸润、活动体验,努力探索和开创学校德育新局面。
  龙川一中:感恩教育显特色。龙川一中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在高一新生入学伊始开展“孝敬师长”教育活动。如教育学生坚持“五个一”:每月一封家书、每周一次电话、每个节日给父母一声问候、每年生日送母亲一份礼物、每次见到师长问一声“好”。寒暑假布置“孝敬”作业,如给父母倒一杯茶,和父母一起翻看多年前的相册等。再如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县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在高二年级开展“关爱他人”教育活动。如“一帮一”活动,包括学生之间的“学习一帮一”“生活一帮一”“进步一帮一”活动,同时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青年志愿者一帮一”活动。在高三年级开展“热爱祖国”教育活动。如通过主题班会、年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开展“理想前途”教育活动,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没有祖国美好的明天就没有自己美好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紫城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温暖的家。紫金县紫城镇中心小学共有学生1031人,其中留守儿童193人,占18.7%,单亲家庭子女49人,占4.7%,这两类学生身上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亲情,价值观扭曲,不求上进。针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这两类特殊群体,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调整课程设置。在为这些孩子提供良好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力度,强化他们的自尊、自立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他们知法、守法、诚信、知礼。并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门接受过心理健康培训的教师为他们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要求班主任落实好两项措施:一是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在校外的表现做到“常了解、常跟踪”;二是每个星期都要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沟通的内容包括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沟通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短信、书信等。
  通过上述措施,不仅改变了这类学生走向边缘的趋势,也转变了部分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如三年级学生小游从3岁起就成为一名留守儿童,几年来一直由爷爷奶奶看管,去年爷爷突然生病,无力照顾他,只好把他转移到叔叔家,叔叔是个生意人,也无暇花更多时间去看管,因此,小游的学习越来越差,甚至发展到逃课去打游戏机。班主任掌握具体腈况后,主动和家长商量,毅然担当起课外辅导的责任。每天晚上辅导他的功课,还经常从生活上照顾他,给他讲做人的道理,节假日用电话、家访等方式跟踪。小游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不是妈妈胜似妈妈的爱,变得积极上进,成绩越来越好。后来,家长把孩子的生活费和衣服、药品等直接寄到班主任家里,对老师的关心帮助表示由衷的感激。
  啸仙中学:德育最环保。源城区啸仙中学通过四条德育渠道,实施全方位德育环保。一是突出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都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二是开展德育进社区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做义工,到街道搞义务劳动,进行环保调查、宣传;三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坚持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动态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研究,班组设立师生交流信箱,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四是开展丰富多 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承载“三观四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信念、信任、信心)教育。
  
  开辟教育科研“新”路径
  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推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河源市作为一个拥有1700多所学校的教育大市,加上山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欠发达的制约,全市的教育科研工作面广量大难点多。河源市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县区教育科研的力量,采取“三贴”“三台”策略——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为教师的职业人生搭建平台、舞台、擂台,让每所学校认识科研、融入科研、成就科研,创出了河源教育科研县县有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局面。
  河源市第二小学在教育科研中追名师、推骨干、磨教师,通过活动带动教师“校内红”,以竞赛拉动教师“校外香”,让教育科研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形成“校长室——教研室——年级部——教研组”四位一体的教育科研管理模式,建立起“学校主课题——学科子课题——个人小课题”的课题研究网络,使教科研工作分层有序地开展。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以“分类推进、群体提高、动态开放”为原则,每学年按一定比例评出五种教师(教学能手),发挥五种教师的示范托举作用,加速锤炼具有较强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在这里,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有考核标准,有激励机制。
  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学校坚持两周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实验课展示、参观学习等。不少教师以个案研究为突破口,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研究资料,勤于反思和总结。近几年来,学校所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以及学校的自选课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多项成果。
  龙川一中重在校本教研,以完善的管理体制促进教育科研。学校开展以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为主题,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基本途径,以听课评课、专题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并通过交课题、压担子、结对子、以老带新等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使教师的科研素质不断提高。
  该校尤其注重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师的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在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龙川一中的全体教师都承担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任务,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达86项。
  紫金中学以“强化教育科研,转变教育观念”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实施研究型教学,并率先成立了河源市第一间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该校在学校校本教研学术委员会指导下,每个学科、每个年级都确立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位科任教师结合实际再确定自己的子课题,人人参与校本研究,并且在课题的确立与研究过程中,始终指向教学实践,做到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课题,以科组为基本研究群体,以反思为研究的基本方法,以难题的破解为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四优”(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评比活动,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科研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全员投票测评中,对教师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
  
  E 均衡发展的立交桥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生态金字塔法则,各种生物只有生存于一个合理的结构中,这个生态系统才是和谐的、平衡的和可持续演进的。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存在着一种类似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格局。
  均衡发展是绿色教育的一个要义,它既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目标,又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条途径。河源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善于在差距中找均衡,在改革中求均衡,在发展中促均衡,架起了一座均衡发展的立交桥,为河源绿色教育的版图增添了另一道亮丽的景观。
  
  横联之桥——区域均衡
  ■主桥一:县域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含义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太现实的,但在一个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河源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做的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实在性。
  和平县通过改变政府财政投入以县城为主的机制,实施以农村学校为中心的改造工程,将政府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学校。2005年到2007年,共投入240万元对8所农村中学进行生活设施改造,大大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投入600万元进行“校校通”建设,新增计算机340台,信息终端600个,新建网站28687个,全县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已经实现连接因特网,使农村规模学校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投入2500多万元进行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新建校舍49000多平方米,消除了危房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投入60万元配备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装备计算机100台;投入65万元装备6所农村初中学校共18个实验室。在将政府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同时,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赠投向农村学校。近三年来,和平县共将1500万元社会捐款全部投向农村学校,新建校舍2万多平方米及购置大批教学仪器设备。
  如此,办学条件的县域均衡问题在和平县得到较好的解决,为全面实现教育的县域均衡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和平县阳明镇为缩小镇内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差距,全面提高全镇小学教学质量,于2007年9月实施大型助教活动——教学“扶贫工程”。这项教学“扶贫工程”分年级、分科目进行,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评价,都作了详细的规定。镇第一小学围绕“两个提高”(提高合格课质量、提高优质课比例)目标,制订了教学“扶贫”实施方案:利用镇内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镇内合理调配教师,重新整合教师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送课下乡为基本途径,开展结对帮扶助教活动。县城学区的一、二、三小也分别挂钩帮扶该镇的一个农村学区。
  教学“扶贫”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边远山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了全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镇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连平县忠信中学创办于1940年,是一所面上完全中学。近几年来,在生源起点低的情况下,高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连平县坚持学校间均衡发展和忠信中学坚持校内均衡发展的结果。其具体做 法是:(1)力抓教学常规。《忠信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测试、教学总结等都提出了明确、具体、规范的要求,确保教学各个环节规范化。坚持每周同级同科集体备课制度,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调控,提高教学效果;坚持教学环节的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因为常规讲的是面向全体,是基本要求,所以常规的落实就有效保证了校内教育教学的平衡发展。(2)力抓教法改革。学校坚持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三动一参与”(即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3)力抓以研促教。以教研组为主阵地,以示范课为龙头,以中心发言为基本方式,以教研促教学为目的,推动全校教研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主桥二:城乡协调
  如果说县域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城乡协调则是教育均衡发展另一个层面的要义。协调城乡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河源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的教育发展,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工程
  农村基础教育“新装备”工程。2007年,河源全面部署农村基础教育“新装备”工程,共投入近809万元,完成全市206间理化生实验室的装配任务。积极开展“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的主题活动,到2007年底,全市教育部门和学校注册网站人数达79590个,访问时间达到26万多小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工程。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河源全市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经费18593万元,基本完成2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危房改造任务。同时,河源还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全市共投入农村学校生活设施改造专项经费1120万元,补助37所学校改善了生活设施,全面完成了省定补助项目学校182所的建设任务,较大幅度的改善了河源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力求农村学校首先是镇一级学校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行政村完全小学达到县一级学校标准。和平县热水镇中心小学等学校通过C、D级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构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三项保障
  规划保障。近几年来,河源市教育局在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指导各县区根据区域位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办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系统构建、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新建、扩建、撤并等途径,使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实现每一个行政村都建好一所完全小学,而且要提供住宿条件,一些地处边远、生源缺乏的分校撤并到完全小学。
  连平县按照省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布局结构重新进行规划,结合老区小学的改造,在顺利撤销16个乡镇教办,完成了面上小学由教办管理向由中心小学管理转变的基础上,又结合有关乡镇的撤并工作,撤并了3所中心小学。截止目前,连平已经完成改建、扩建、新建中小学共25所,改造老区学校40所。通过布局调整,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连平的办学效益。
  投入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河源全市农村中小学改造共投入1.75亿元,新建、改建学校510所,增加学位2.53万个,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上好学”,这也是河源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
  如龙川县,至2007年底,改造农村学校砖瓦房及危房2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学校危房和砖瓦房;全县中学全部配备了电脑室,25所中心小学也装配了电脑室及语音室,全县学校电脑室、语音室分别达到90个、50个,并于2007年4月,开通了县教育信息网,实现了“校校通”,使优质教育资源做到城乡共享。
  队伍保障。在农村学校基础建设向标准化、现代化迈进的同时,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此,河源市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全市教师平均年收入稳步增长,现在各级学校的教师工资均超过相应级别的公务员,这在广东是走在前列的。
  和平县在师资安排上对农村学校充分照顾。规定凡是新进初中、小学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不能到县城学校工作。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缺乏的问题,每年安排在县城小学任教的教师分期分批到农村学校支教。如此,既缓解了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难题,又以支教教师的先进教学技术和丰富经验促进了当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通过上述措施,和平县农村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获得双突破,进一步增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后劲,缩小了与县城学校的差距。
  2006年,龙川县从本县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中,以公开招考的方式录用200人,全部分配到农村小学。从2004年起,龙川全县农村小学基本上从三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各镇中心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了电脑课。
  近年来,连平县教育局大力开展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先后组织了7批300多名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中小学轮岗支教,为农村教育增添了活力。为了使支教教师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连平县教育局还专门印制了《支教人员考核鉴定表》,从第三批支教教师开始,接受支教教师的学校对支教教师每年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填写好《支教人员考核鉴定表》,存入支教教师的业务档案。支教教师大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给农村中小学带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学面貌。
  
  纵联之桥——结构均衡
  高中阶段教育是河源教育发展的瓶颈。截至2006年,河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7.39%,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18位,离省里提出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的目标差距较大;普高与职高结构不协调,比例为7:3,与省里提出的5:5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在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河源坚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与增加优质学位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努力实现教育结构的均衡与优化。
  ■桥柱一:职高
  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河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快河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推进河源城镇化建设,把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到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提 高上来,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于2001年将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改制而创办的。学院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新校区首期工程于2004年3月正式动工,学院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规划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2亿元。学院现有9个系部,开设有31个专业。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源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龙头示范的作用,承担着为打造“后发河源”提供人才支持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河职院重视职业教育的研究,准确定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教育教学、办学规模、产学合作、校园基本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大大加快了学院发展的进程,现有在校生近6000人。
  在着力办好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同时,河源市委市政府创新办学思路,整合教育资源,将河源理工学校安排在河职院相邻兴建,以打造河源职业教育园区,实现两校教学设施优势互补,增强河源职业教育的综合发展能力。
  2006年以来,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职学生三年学制必须在校学习满二年,并参加社会实习一年以上才能毕业的要求,结合山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受实训场地、经费等制约的实际,探索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8361新模式”。即:每年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8个月;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共3个月时间,统一集中到企业实习;寒假1个月由学生分散自主就近实习;第6个学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此模式实施后,有效保证了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一毕业即能正式上岗,实现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有效对接。
  紫金职业学校在实施“8361新模式”过程中,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考核标准。他们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分析就业市场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来设定专业,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校就开设什么专业;经济热点在哪里,职校就服务到哪里。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及时为经济建设提供急需人才。河源市提出打造我省插秧机生产基地,学校闻风而动,迅速组织电子专业教师到惠州参加“插秧机原理与维修技术”培训,新学期伊始即开设了《插秧机原理与维修》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学校自开展工学结合“8361新模式”以来,取得了多赢的良好效果。学生赢:一方面,学生经历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很快融入社会;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大多数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企业用工标准,具备了顶岗实习的条件,能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线,实现“零距离”完成学业,减轻了800个农村家庭和城镇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赢:一是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工学结合“真刀真枪”的演练,实现了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二是锻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驻点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教中学、学中教,既积累了教学经验,又练就了过硬的实操技能;三是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企业赢:实习学生不需要企业花钱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直接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熟练操作,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有效缓解了部分企业的技工荒问题。
  ■桥柱二:普高
  河源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河源地区的普通高中一直发展缓慢。据统计,1988年,全市有普通高中学校29所,完全中学教学班199个,招收学生3440人,在校生9984人,毕业生4144人,专任教师787人。过了8年,到了1996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仅增加1所,教学班仅增加40个,招收学生才6018人,在校生13718人,专任教师812人。1996年后,“普九”的顺利完成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巩固提高为普通高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市各地积极建设新普通高中学校、扩大普通高中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和县城高中的办学规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全市普通高中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河源全市现有普通高中35所、高级中学10所,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市级普通高中学校17所。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比例达到85%以上。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河源的普通高中教育终于到了破茧成蝶的时候了。”对此,市教育局局长苏晖深感欣慰,“虽然前面的困难还很多,但是至少我们积累了千方百计谋发展的经验,树立了持之以恒促发展的信念。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跃入展翅腾飞的中兴时代。”
  为鼓励现有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利用品牌效应,河源采用兼并、托管等方式扶助薄弱普通高中学校发展。河源市教育局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由河源中学兼管,改为河源中学分校区(同时挂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牌子),由河源中学安排1名副校长担任该校区负责人,实行资源整合,统一管理,以名校带动薄弱学校加快发展。河源市教育局在两年内按省一级学校标准给河源中学分校区(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河源中学分校区(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力争三年内申报省一级学校,在通过评估验收且在校生人数保持在3000人以上之后,河源中学兼管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工作由市教育局宣布终止。
  东源县为整合优化普通高中资源,采取合并、初高中分离等方式对现有的5所乡镇普通高中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实现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目标。
  紫金县为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改善面上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采取重点高中与面上完中“两条腿走路”策略,理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挖掘现有的7所面上完中学校的内部潜能,不断做大做强。同时,引导薄弱高中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师资素质、管理水平、办学特色等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改革之路和发展模式,从现有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河源市副市长温文斐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今后5年,河源全市主要采取新建扩建并举以扩建为主的措施,确保提供充足的普通高中学位,以满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一是在紫金、龙川、东源各新建1所普通高中,各新增4500个学位;二是扩建市属现有高中及各县 区普通高中,新增2.85万个学位。
  东源县决定投资2亿元兴建一所高级中学——东江中学。建成后的东江中学占地面积将达25万m2,办学规模达6000-8000人,力争在2009年开始招生;投资1800万元完善东源中学的硬件建设,从2008年起,用三年时间把东源中学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增加优质学位。“东源经济虽然基础薄弱,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解决教育必需经费的投入。”东源县委书记成伟明说,“不但要把教育经费优先纳入财政预算范围,而且要优先给予安排。”据介绍,东江中学2亿元的建设资金已有了着落。筹资2亿元兴建一所高级中学,对仍处于“饥饿型”财政状态的东源县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体现了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对发展教育的魄力与决心。
  连平县现有普通高中学校4所,其中独立高中3所,完全中学l所。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为8354人。早在“十五”期间,连平县就及时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实行初高中分离,分别把附城中学、忠信中学、连平中学办成独立高中,为高中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按省、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连平县结合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科学决策,把连平中学的扩建作为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主战场,力争办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同时,对县属其他高中学校同步实施“扩容促优”工程,努力实现全县普通高中校均规模2000人以上。
  
  F 规范发展的护城河
  
  规范是准则,是秩序。规范发展的内涵很丰富,办学投入的规范、治教治校的规范等都是绿色教育的题中之义。它如同一条护城河,对教育之城的有序、快速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保障投入稳“河源”
  如果说教育的发展是一条河,那么经费就是这条河流奔腾不息的源头。河源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可谓是僧多粥少。然而,河源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规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从源头上为河源教育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河源市通过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全市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全市教职工工资逐年增长。河源市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还加强了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专项经费的监督力度,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付用于教育,使“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得以落实。
  为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确保2011年全市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的目标,河源市出台政策从三方面解决经费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除积极争取省支持,并确保省专项补助和省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要全额专款专用外,市、县(区)本级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现有高中达标所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公办高中和职中新建校舍和完善配套设施。城市教育费附加除继续用于巩固“两基”成果外,采取倾斜政策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资金投入。从2008年1月1日开征的地方教育费附加,5年内将全部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队伍待遇改善。同时,市将对各县区新增学位按平均每个2000元给予补助。二是建立健全助学体系。从2007年秋季起,全市农村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补助;高中阶段学校从学费总收入中提取5%的经费用于本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三是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兴办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动企业和外出乡贤捐学、助学,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分担高中阶段教育成本的机制。
  
  依法治教固“河堤”
  ■规范促进民办学校发展
  在河源建市之初,民办教育是一片空白,直到1994年9月,全市第一所私立学校——源城光明学校才正式创办。创办之初,光明学校的规模非常小,只有一个家庭式教学班,办学条件十分简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源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制定和落实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在立项报批、土地划拨、基本建设、融资、师资、招生、收费等方面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学校,河源市民办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成为河源幼儿教育的一支主力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兴华职业学校、中英文实验学校、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南开实验学校、源城外国语学校等民办中小学校先后创办。这些民办学校规模大,教学设施设备好,为市区中小学生提供了部分学位,有效缓解了河源市区学位紧张的难题。
  创办于1994年的光明学校,现已发展成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普九、普高、双语”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基地,现有学生5100名,101个教学班,教职工380名,是河源市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之一。
  1994年,学校创建人、董事长陈集珍利用自己家的住宅创办了光明初级小学;1995年,学校第一所正规校园投入使用,光明初级小学升格为光明完全小学;1996年,第二所学校竣工,开办初中;1998年引进“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系统”,创办双语(剑桥)学校;1999年开办高中,并于2002年顺利实现初、高中分离,形成四个校区。学校实行董事会、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和实行教师社会保障等制度,坚持以不赢利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并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服务宗旨;以“做人”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育人”为先导,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德育、英语、艺术相结合的“光明”教育特色,并被批准为英语特色教育试点。学校实施“低收费、高质量、平民化、成本办学、滚动发展”的办学举措,收费标准以既能满足教育基本要求又能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为原则。14年来,光明学校为数千名贫困学生累计优惠、减免各项费用200多万元,被当地民众誉为“老百姓的好学校”。
  源城外国语学校是由源城区于2005年引进资金新建的一所民办学校,坐落在东江河畔,位于源城区源南镇,距市区不到一公里。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现有学生1100多人。该校建设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招生,当年开学上课。该校的成功创办,为源城区创新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提供了成功范例。
  ■规范教育收费
  河源市切实加强中小学收费监督管理力度,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教
其他文献
2012年我国稻米市场总体供需平衡,在政策与供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稻米市场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年未稻谷收购市场相对低迷,农户出售稻谷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了农户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为继续保护农户种稻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2013年1月30日,国家将2013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2元、10元
泡茶时只有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  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一般来说,细嫩的茶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一些。以250毫升一杯水计算,一般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等精细茶则应放8克左右。  冲泡茶叶的水温要看水的质量和茶叶的等级而定。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热水瓶中的水。从科学角度
家兔胃积食又称胃扩张。本病以2~5月龄的幼兔最易发生,病因多为饲喂不当,过食粗料且缺少饮水,或兔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而造成发病。病兔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腹部胀满,不爱活动,毛乱眼闭,起卧不安,口流泡沫,耳冷舌滑。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兔窒息或胃破裂而死亡。  预防:加强对幼兔群的饲养管理,日常饲喂要做到定时定量,不喂含露水的牧草和腐败变质的饲料,少喂豆科饲料、难消化和高度膨胀的饲料。  
“我所到过的民族地区中,这是教育办得最好的地方。”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赵书钢深入乳源中小学视察后激动地说。与他一同前往视察的成员耳闻目睹,都不由自主地感叹:“这瑶乡的孩子真幸福!”的确,到过乳源视察的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等许许多多领导及社会各界,都为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县乳源的教育发展发出由衷的赞叹。  乳源位于粤北高寒山区,坐落于粤湘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
袋栽平菇接种后一般需25~30天菌丝才能长满袋,发菌时间越长感染杂茵的机会就越多,生产周期也较长。下面介绍一种简易快速发菌法,可以显著缩短发菌时间,减少杂茵污染,加快出菇,缩短生产周期。  培养料(熟料)装袋后,采用两头接种。在料袋的两头先后用尖棒(直径2~3厘米、长约30厘米)从袋头的中心分别打洞,深度为料袋的一半以上,然后向棒孔中插入适量菌种,在袋头的料面也放少量菌种。套好颈圈并把袋口拉紧,用
在新一轮基础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以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邀游汉字王国》为例,笔者粗浅地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的开放必然首先是地域的开放,而地域的开放必伴随着语言的开放。英语是当今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对贸易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主阵地,英语教育也一直处于全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沿,广东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以敢于尝试创新、敢于探索新路径而闻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桂珍教授于1975年始任教于该校,亲身经历了英语教育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她向我们
1.基础配方  泡红辣椒300克,泡青辣椒550克,泡姜150克,茂汶一级红花椒10克,江津青花椒30克,大豆色拉油250克,菜籽油150克,猪油100克,郫县豆瓣酱90克,十三香香料粉10克,老姜50克,大蒜60克,味精12克,胡椒粉6克。  2.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泡制品选用泡制6~12个月,无霉烂、无异味、无色素添加剂,自然乳酸菌发酵,口感脆嫩、咸酸可口的原料。如果泡制时间不足,则风味不突出
3T(Text-reconstraction, Task-based, Teamwork System)模式是以语篇重建任务为依托的小组学习法,它是杭州师范大学英语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力求改变传统的3P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假设和尝试。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既然目的一致,那么,能不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前引入3T模式呢?  笔者在采用3T模
石育春宝属中早熟春大白菜品种,生育期60~65天,生長势强,整齐度好。外叶深绿色,叶球合抱、黄心。单球重3公斤,球高30厘米,横径18厘米,球形指数1.67,净菜率71.6%,净菜产量91.3吨/公顷。抗病性好,高抗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耐寒性强。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含维生素C 0.144毫克/克,干物质3.72%、粗纤维0.38%、蛋白质1.04%、总糖1.98%。  石育春宝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