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这个词是近两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正步入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的。
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推动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告诉我们必须研究当今社会及其发展趋势对未来人才在语文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而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课内外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和开发中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勇挑重担,在语文教学中从各方面去认真实施创新教育。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创新精神要营造适宜的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也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而把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变成创新行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
教师要用自身的开拓进取、博学求新的精神和行动感召学生。第斯多惠指出:“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灵活驾驭教材,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彻底摒弃“教参万能”“师定胜生”的想法,要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要提倡隐性教育,不放过任何一个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要让学生生活的空间充满丰富的知识和浪漫的想象。
二、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个人能否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一大部分——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坚韧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等品格。
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如《勾践灭吴》,勾践能隐忍十年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要让学生明白在不管面对多大的挫折时都不要丧失信心,要分析失败教训,找到正确方法,东山再起。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储备深厚的人格底蕴。
三、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让学生解决新问题,使其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创新式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探索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启发学生大胆合理想象、纵横交错地推进,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认识和理解;同时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一步步分析得出结论,还要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四、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站在时代的前尚,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该面向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实际,实现由概念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既能够掌握知识内容和技能,又能够熟悉社会生活,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在课程的类型上既要从纵向的角度确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组课程结构体系,也要从横向的角度涵盖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课程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以开放的语文课程观做指导,使语文课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有选择地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将教学的场所由实有的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通过语文教学空间的延伸去建构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
五、树立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新规范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它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文训练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创新;它凭借语言文字,紧扣着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要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激发学生的刨新意识呢?
1.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就要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进入无拘无束、自由、自学的精神状态中,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就会引发他们的想象力,激活其思维,诱发其创造力的发挥。
2.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程疑曰:“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创新的意识和冲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只有这样创新意识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实施。
总之,只有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扎实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祖国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推动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告诉我们必须研究当今社会及其发展趋势对未来人才在语文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而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课内外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和开发中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勇挑重担,在语文教学中从各方面去认真实施创新教育。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创新精神要营造适宜的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也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而把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变成创新行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
教师要用自身的开拓进取、博学求新的精神和行动感召学生。第斯多惠指出:“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灵活驾驭教材,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彻底摒弃“教参万能”“师定胜生”的想法,要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要提倡隐性教育,不放过任何一个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要让学生生活的空间充满丰富的知识和浪漫的想象。
二、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个人能否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一大部分——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坚韧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等品格。
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如《勾践灭吴》,勾践能隐忍十年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要让学生明白在不管面对多大的挫折时都不要丧失信心,要分析失败教训,找到正确方法,东山再起。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储备深厚的人格底蕴。
三、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让学生解决新问题,使其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创新式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探索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启发学生大胆合理想象、纵横交错地推进,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认识和理解;同时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一步步分析得出结论,还要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四、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站在时代的前尚,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该面向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实际,实现由概念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既能够掌握知识内容和技能,又能够熟悉社会生活,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在课程的类型上既要从纵向的角度确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组课程结构体系,也要从横向的角度涵盖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课程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以开放的语文课程观做指导,使语文课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有选择地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将教学的场所由实有的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通过语文教学空间的延伸去建构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
五、树立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新规范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它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文训练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创新;它凭借语言文字,紧扣着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要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激发学生的刨新意识呢?
1.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就要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进入无拘无束、自由、自学的精神状态中,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就会引发他们的想象力,激活其思维,诱发其创造力的发挥。
2.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程疑曰:“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创新的意识和冲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只有这样创新意识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实施。
总之,只有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扎实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祖国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