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评价误区 让课堂更生动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积极,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令人满意.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用好课堂评价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课堂评价语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对问题的回答等所进行的语言评价.恰好的课堂评价语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评价语,以获得课堂的最佳效果.但是,从实际课堂来看,有些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
  一、课堂评价语较呆板,不丰富
  语言单调,评价语贫乏,是当今课堂教学的评价语存在的一大问题.课堂上,教师总以最简单的“不错”,“很好”,“还可以”之类的话重复给予表扬,这与过去的点头、请坐等冷冰冰的评价语相比,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它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正在走向民主化,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教师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的教师面对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面对赏识教育理解无绪,重复雷同的表扬充斥课堂,占据了大量的师生交流的时间.这种评价语一旦在一个班级上用久了,学生听了就会味同嚼蜡,还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教师的评价语更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有的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的评价语非常丰富,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你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真不错!”“你读得声情并茂,大家都被你的朗读折服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内也总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形成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评价语指责多,激励少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相反,指责性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处在自责的心理状态中,压抑、自卑,注意力得不到集中.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教师以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和学生交流时,学生眼中总会闪动着兴奋和喜悦.
  评价语的激励可以是多方面的,当学生回答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闪亮点中给予鼓励诱导:“你真勇敢,今天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发言.”“你的看法有道理.”当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的发言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大声地向同学们再说一遍.”相信,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之处,这样,那些不愿开口的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渐渐变得有信心,愿意发表看法,课堂也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当然,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学生提出批评,批评性的评价语一般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多半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很理想时,或达不到教师所预想的目的时而作出的否定性评价.如,“要能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你认真思考”、“你这样漠视学习,会给你带来遗憾”等.我们不能为了激励而听凭学生随心所欲,否则,由于教师的不提醒,课堂展现的也只能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缺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只是要注意绝不可使用指责,甚至是侮辱性的评价语“你真笨”“你没救了”.这种评价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三、课堂评价语多笼统化,没注重个性化
  课堂上我们会经常使用“好”,“不错”,“真棒”等评价语来评价学生,其实这种评价语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学生难以具体了解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又“棒”在何处,在一定程度上不清楚自己的思维优势的可延续性,其评价也失去了意义.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的评价语就要讲究科学.科学的合理的评价语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对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予以针对性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评价.
  评价语要因人而异:一是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激励中等生,三是宽容鼓舞学困生.特别对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好比一棵断树,只要还有一根树脉未断,它就有生成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用百倍的爱心去呵护它.
其他文献
纵观初中数学教学全过程,发现七年级教学内容进行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成绩也比较集中,但到了八年级有的学生就开始跟不上教学步骤,而且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部分学生掉队了,班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学困生”这个群体就出现了到了九年级由于受升学的压力,部分学生重新赶上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面对学困生,如何让他们在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呈现可持续的发展呢?这是提高教学整体水平的一个大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化行为,给学生营造实践、探索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放飞思想,展示个性,提高数学素养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不再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的单边活动,它应该是多个教师合作的、与学生互动的、多边资源整合的过程.  有效备课更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地理新教材的特点是形式活泼,样式新颖,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有效讲授  有效“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探究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作用不可轻视.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学习和研究科学所必须的能力.  可是,由于课时的缩减、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教师的责任意识等,特别是中考的压力,使一些教师放松或干脆抛弃了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育要“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并提出“初中数学中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开放式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讨如何切实实施数学的开放性教
数学课程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面向新课程,什么样的数学教师才是合格的呢?笔者有以下一些认识和见解.  一、教师应转变思想,接受并具备全新的新课程所赋予  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工作具有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  教师应树立“
电视是电视台发射信号和电视机接收信号的系统,电视广播是电视台将图像和声音向远处传播的过程.一台正常的电视机,在接通电源,调准所要接受的电视频道后,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与之相配的声音.  一、将图像(光)信号和声音(机械波)信号分别变成电  信号并对加以处理  摄像机是完成将图像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它是用“摄像管”来进行转换的.摄像管的形式有很多,现以光电导型摄像管来说明它的构
摘要 本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等设施分别测定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量和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虫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适取食温度在25~28 ℃之间;取食玉米花丝时,28 ℃取食量最大,为(17.47±3.94 )mg/d;取食大白菜时,25 ℃取食量最大,为(18.88±1.68)mg/d。在15 ℃时双斑长跗萤叶甲丧失飞行活动能力;17 ℃时该虫基本丧失飞行能力。结果
新课程标准下,新的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改革的每个角落.数学能力的培养从以前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为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一、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现状  1.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  数学是从量的角度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学科.而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注重强调数学的逻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恶化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与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与滞后的科技管理及淡薄的环保意识,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非常必要了.    一、分析国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国家环保局发行的状况汇报可以看出,我国以城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