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必将是空洞、抽象、乏味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害无利。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生活化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种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我们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学生获得知识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其中感知阶段是起始阶段,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是思想最积极、注意力最密集的时刻。教师若在这一关键时刻不能收拢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涣散,其期望心理也随之消失,这将极大地影响其课堂中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等。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了几种成功导入的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和经济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道:“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每年的高三地理复习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将前一年甚至前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作为迎考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师在评讲高考试题时,往往局限于就题讲题,仅处于对试题本身的评讲上,而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和知识的迁移却无法兼顾,从而导致复习质量较低。如果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对原有的高考试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把握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思维。成功教学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重视课堂设疑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设疑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要想把握好这个关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课的问题设疑  对于新课的引入,教师的关键任务是激发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探索欲望。而要想完成这个任务,教师的手段之一是恰到好处地设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生成一些动态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艺术的高超,不仅仅表现在精彩的预设上,更表现在灵动的生成上,教学的精妙就在于动态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巧妙利用。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元”,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教学稍纵即逝的契机,将其发掘和利用,从而确定新的任务,制定新的方案,形成新的教学流程。  1.捕捉错误资源  课堂是一个生长智慧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不断出错的场所。
摘 要: 情境创设不仅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是教师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解答了三个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三个问题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
本文通过分析作为一阶梯度算子的理论基础,得出可应用到实践图像分割中的一阶微分算子、并通过VC++6.0加以实现。分析图像分割结果,并对Robert算子,Sobel算子和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进行了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