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达到课标要求,须把探究式教学运用到平时教学中,把探究变成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我们教学方式.加强探究式教学,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得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学生)上入手,把握教材,为学而教.
1 来自现实中真实的课案
在一次公开课上,上课内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老师首先复习了浮力的概念,接着通过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情境提问:“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一学生举手回答:“跟物体密度有关”,老师未予理睬,稍后另一学生翻了一下课本举手回答:“可能与物体排开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老师如释重负,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设计统一方案,统一实验,得出统一的结论.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就是老师在演示,学生在看;教师推导,学生记录.整个探究课堂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像机器一样被老师牵着转,揣摩着老师的意图.教师把学生硬拉在预设好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教师的强行介入,使学生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所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2 这样的探究课究竟怎样上
笔者深入研读教材,首先对内容进行处理,分两步:第一步要求学生掌握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定性关系;第二步要求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对学情进行分析:在第1课时 “认识浮力”中,学生已经知道“浮力产生的条件及原因”,并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即称重法),这就为实施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最后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尝试探究式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2.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多媒体展示画面:一艘货轮正在海上航行.天、海、船,有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接着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艘货轮受到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呢?这一问题已无法借助弹簧测力计用“称重法”测量了.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头脑的困惑,激起了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为了解决轮船在海上航行时所受浮力大小的问题,须先研究跟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将学生对解决轮船所受浮力大小的直接兴趣,引导到研究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间接兴趣上来.
2.2 猜想与假设,导入教学
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猜一猜,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理由.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所见所闻进行猜测.此时,课堂成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场所,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1认为浮力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理由是:轮船体积大,在海上能装载很多货物,说明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学生2认为浮力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浅水区感到浮力小,在深水区感到浮力大.学生3认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看了在死海上可以躺在海水上看书的画面,怀疑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对于以上猜想,有对有错,教师要允许学生猜错,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些错误的猜想也宝贵的课堂资源,为学生在下一步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去伪存真”提供很好的素材,这比教师直接告之,效果要明显得多.作为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提出的各种猜想,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没有提到的因素,教师应及时进行启发,还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实验器材.
2.3 探究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教学
既然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密度、物体体积、浸入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让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接下来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选用器材.在这里要摒弃实验由教师设计,突出探究教学的实质,不是验证、模仿.在设计过程中如有的学生提出:只要将木块和铁块都浸没在水中,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受到的浮力,若浮力大小不一样,则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反之无关.有的提出:将一块大的金属块和一块小的金属块都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所受的浮力,若浮力大小都一样,就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大小无关;反之有关.对于以上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要点拨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如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必须将相同体积的同种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的同样深度处,这样就保持了物体密度、物体体积、浸在液体中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的正确关系.紧接着各组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点拨,真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实验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发现:当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大小和它们有关.作为阶段性探究,教师及时小结,让全体学生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达成共识,对部分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体探讨、化解.
2.4 探究物理规律,收集证据,深入教学
在完成浮力大小的定性探究后,为了找出浮力大小的定量关系,必须深入探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此环节可以按以下步骤:(1)设疑:我们已经探究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由定性到定量、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2)动手实验: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吊着体积不同的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里,用空杯盛接从溢水杯里被金属块排出的水.(3)观察现象:学生们将金属块逐渐浸入水中,直至浸没,发现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水逐渐从溢水杯中流出.(4)分析比较:学生们发现,体积小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小(浮力小),排开的水也少;反之排开的水也多.(5)点拨:浮力大-排开的水多;浮力小-排开的水少.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的多少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呢?从而引导学生去测一测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多大?比较它和浮力大小究竟是什么关系?(6)进行实验、发现规律: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5 交流与评估,整合教学
通过上述定性、定量实验,学生不仅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也认识了物理规律.教师此时要给学生时间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如:“你与同学是如何完成两个探究实验的?你与同学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有,如何进行统一.”“实验设计和操作有无失误与不妥?测量数据和结论是否可靠?”“你能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吗?”“现在如何来解决轮船所受的浮力?”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首尾呼应,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体验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3 对提高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3.1 重视情景创设
通过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能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情景中要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情景创设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和教学内容联系的,不能只是为了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造成学生“看热闹”的现象.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期望.
3.2 重视探究过程
重视探究过程就是要体现探究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探究的问题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实验探究要追问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每个问题提出后,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换思路,分享思想,碰撞智慧,生成新知.还要让学生真正有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寻找最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而不是走过场.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探究方法.
3.3 重视探究点拨
由于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实践,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收集.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思考,如: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在教师适时点拨下,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有逐步提高.
3.4 重视探究评价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适时性和激励性.积极的适时评价对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教学非常有帮助.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它包括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及参与热情.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这样可以激励他们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如何把握好教材,关键要解决好探究环节的设计,重视探究情景、过程、引导点拨和积极评价.以“扶”助学生“上路”,以“引”助学生“学走路”,以“放”助学生“自己走路”. 在师生共建和谐的探究式课堂中,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各种能力得到历炼,从中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了.
1 来自现实中真实的课案
在一次公开课上,上课内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老师首先复习了浮力的概念,接着通过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情境提问:“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一学生举手回答:“跟物体密度有关”,老师未予理睬,稍后另一学生翻了一下课本举手回答:“可能与物体排开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老师如释重负,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设计统一方案,统一实验,得出统一的结论.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就是老师在演示,学生在看;教师推导,学生记录.整个探究课堂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像机器一样被老师牵着转,揣摩着老师的意图.教师把学生硬拉在预设好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教师的强行介入,使学生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所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2 这样的探究课究竟怎样上
笔者深入研读教材,首先对内容进行处理,分两步:第一步要求学生掌握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定性关系;第二步要求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对学情进行分析:在第1课时 “认识浮力”中,学生已经知道“浮力产生的条件及原因”,并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即称重法),这就为实施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最后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尝试探究式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2.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多媒体展示画面:一艘货轮正在海上航行.天、海、船,有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接着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艘货轮受到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呢?这一问题已无法借助弹簧测力计用“称重法”测量了.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头脑的困惑,激起了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为了解决轮船在海上航行时所受浮力大小的问题,须先研究跟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将学生对解决轮船所受浮力大小的直接兴趣,引导到研究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间接兴趣上来.
2.2 猜想与假设,导入教学
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猜一猜,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理由.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所见所闻进行猜测.此时,课堂成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场所,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1认为浮力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理由是:轮船体积大,在海上能装载很多货物,说明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学生2认为浮力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浅水区感到浮力小,在深水区感到浮力大.学生3认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看了在死海上可以躺在海水上看书的画面,怀疑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对于以上猜想,有对有错,教师要允许学生猜错,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些错误的猜想也宝贵的课堂资源,为学生在下一步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去伪存真”提供很好的素材,这比教师直接告之,效果要明显得多.作为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提出的各种猜想,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没有提到的因素,教师应及时进行启发,还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实验器材.
2.3 探究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教学
既然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密度、物体体积、浸入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让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接下来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选用器材.在这里要摒弃实验由教师设计,突出探究教学的实质,不是验证、模仿.在设计过程中如有的学生提出:只要将木块和铁块都浸没在水中,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受到的浮力,若浮力大小不一样,则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反之无关.有的提出:将一块大的金属块和一块小的金属块都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所受的浮力,若浮力大小都一样,就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大小无关;反之有关.对于以上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要点拨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如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必须将相同体积的同种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的同样深度处,这样就保持了物体密度、物体体积、浸在液体中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的正确关系.紧接着各组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点拨,真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实验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发现:当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大小和它们有关.作为阶段性探究,教师及时小结,让全体学生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达成共识,对部分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体探讨、化解.
2.4 探究物理规律,收集证据,深入教学
在完成浮力大小的定性探究后,为了找出浮力大小的定量关系,必须深入探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此环节可以按以下步骤:(1)设疑:我们已经探究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由定性到定量、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2)动手实验: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吊着体积不同的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里,用空杯盛接从溢水杯里被金属块排出的水.(3)观察现象:学生们将金属块逐渐浸入水中,直至浸没,发现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水逐渐从溢水杯中流出.(4)分析比较:学生们发现,体积小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小(浮力小),排开的水也少;反之排开的水也多.(5)点拨:浮力大-排开的水多;浮力小-排开的水少.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的多少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呢?从而引导学生去测一测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多大?比较它和浮力大小究竟是什么关系?(6)进行实验、发现规律: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5 交流与评估,整合教学
通过上述定性、定量实验,学生不仅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也认识了物理规律.教师此时要给学生时间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如:“你与同学是如何完成两个探究实验的?你与同学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有,如何进行统一.”“实验设计和操作有无失误与不妥?测量数据和结论是否可靠?”“你能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吗?”“现在如何来解决轮船所受的浮力?”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首尾呼应,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体验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3 对提高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3.1 重视情景创设
通过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能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情景中要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情景创设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和教学内容联系的,不能只是为了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造成学生“看热闹”的现象.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期望.
3.2 重视探究过程
重视探究过程就是要体现探究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探究的问题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实验探究要追问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每个问题提出后,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换思路,分享思想,碰撞智慧,生成新知.还要让学生真正有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寻找最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而不是走过场.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探究方法.
3.3 重视探究点拨
由于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实践,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收集.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思考,如: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在教师适时点拨下,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有逐步提高.
3.4 重视探究评价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适时性和激励性.积极的适时评价对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教学非常有帮助.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它包括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及参与热情.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这样可以激励他们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如何把握好教材,关键要解决好探究环节的设计,重视探究情景、过程、引导点拨和积极评价.以“扶”助学生“上路”,以“引”助学生“学走路”,以“放”助学生“自己走路”. 在师生共建和谐的探究式课堂中,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各种能力得到历炼,从中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