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准抄袭之作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isn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以前,我们收到两篇读者来件,分别揭发了两篇有明显抄袭和剽窃行径的文章:一篇是罗强烈的《思想的雕象;论〈古船〉的主题结构》(载本刊1988年第1期),一篇是明小毛的《小说文体的变异与创新——洪峰小说形式谈》(载本刊1989年第5期)。经我们核对,两位读者的揭发是属实的。应该说明的是,关于罗强烈文章的剽窃问题,1988年底吴俊就曾来信提出过,当时我们就进行了认真的处理,罗强烈本人也承认了错误,写了书面检讨,并向吴俊写信道歉。当时我们没有公开发表吴俊的信,也是吴俊本人的意愿现在我们将这两信公开发表,一则是为了教育抄袭和剽窃者本人,二则也是为了告诫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其他抄袭和剽窃者,希望今后——至少在本刊上——能够杜绝此类现象的继续发生。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致使在刊物上重复出现此类现象,作为刊物的编辑,我们也是有责任的,特此向读者和被剽窃的文章作者致歉。
其他文献
<正> 一、引论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小说的面貌无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场变化被人们几乎一致地推究为马原的作祟。马原自1984年悄无声息地发表了《拉萨河女神》(《西藏文学》84.2)之后,又接连推出了像《错误》、《虚构》、《游神》等那样尤其重视叙述——叙说故事的方式——的小说。他的“叙述圈套”曾经把读者们纠缠得手足无措。而由他引发的一系列小说新气象也许更令人注目:1987年以后,不再是马原一个人孤独奋斗,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后新潮小说”家们都以其各自独特叙述特色参与了这场小说的叙述
<正> 1 近年来,文坛一片寂寞,又一片喧嚣。寂寞与喧嚣声中,有人方寸不乱,勤奋耕耘。于是人们发现,几年功夫林希的文化风俗小说写成了气候。这样说,并没有发现文学新人之意,而是读了林希近几年小说蓦然回首的一种感觉。其实林希的名字文坛早不陌生,新时期文学大幕初启之际,他就是一位活跃的诗人。象当时许多诗人一样,林
<正> 1919年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上发表《日本的新村》一文,介绍了日本白桦派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与一些人在日向(地名)开创的“新村运动”。他说,新村运动的意义在于“建设模范的人的生活”,新村“主张泛劳动,提倡协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面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赞美协力,又赞美个性,发展共同的精神,又发展自由的精神,实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理想,真正普遍人生的福音。”这是我国最早介绍“新村”的文章。同年七月,周作人赴日,历时半月,参观了新村,并成为了新村的会员。
<正> 今年贵刊第三期上发表了王飚同志对陈涌同志批评的文章,关于知识分子的评价问题,读后有些不同看法,想提出来商讨。不错,陈涌的文章重点是谈知识分子中存在的问题的,但是,他是在总体上肯定中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前提下来谈这一问题的。他在文章中不仅曾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克服了过去文艺领域长久存在的‘左’的教条主义思想”的问题,而且文章专设一节,标题为《过去的教训》,
~~
<正> 一时间创造着一切,时间改变着一切,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浸进时间的魔河,总要发生微妙的变化。时间给每个新生的创造物都打上戳记,说:这就是你的价值;然而,时间立刻就自我反悔了,他又竭力把他亲手打上的戳记擦去,把由他赋予的价值逐渐剥
<正> 对于近几年的新小说创作,我从未有过否定的怀疑。因为就中国的当代文学而言,它的确是极富有创新意义的。无论你把它说成是什么:是外国人玩儿过的,是装模做样的伪现代派,是装孙子的,是拿来主义的,是真现代,或者是土洋结合的……不管你怎样认为,新小说都为我们留下了相当精彩和无法抹杀的一页。从继往开来的意义上讲,
<正> 一植根于这块黄土地上,作为华夏民族的后裔,我不可摆脱地浸染在这有着悠悠历史的民族文化心理氛围之中。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涵容,又使我不时地窥见这个民族所从来处的幽光,谛听到这个民族心律的节
<正> 你到过河西吗?请想象:那一马平川的戈壁滩,砂砺和石块勾勒出一片荒凉。苍茫的远山,簇拥起无数褶皱,翻搅着内心的恐怖与惊异。天尽头,冰雪的曲线浮游着神秘的荧光。你仿佛沉入了原始的梦境……地老天荒。就在这片土地上,一个身影出现了,
<正>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殿堂里,长期吝于给小说安排一席之地,只是由于近代西方文艺观念的输入,国人蓦然回首,方才见出中国小说那个特异的存在。受着人类心智共同性的支配,创造悠久灿烂文明的中国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