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之花促课堂和谐发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心灵出发,用情感感化、熏陶学生心灵,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忽略了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生活需要,使学生不喜欢上思品课。总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使学生对思品课好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就必须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思品课堂教学和谐发展。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谐发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以情感人 优化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情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与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往,学生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误认为那是副课,学不学没多大关系,思品课得不到重视,老师得不到尊重。教师上课也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采用“灌输式”,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关系十分紧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的获得。张念宏先生指出:“教师凭借对学生的爱和威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交流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鼓舞和激励,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奋发向上。”因此,教学中要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态度亲和,不摆架子,课堂上与他们交流学习,课下倾诉生活中的苦乐,渐渐地,与学生拉近了矩离,使双方之间心灵得到沟通,互相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做到“台上是老师,台下是朋友。”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二、 以情促行 内化学生情感。
    “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情感感染获得的。”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爱,产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兴趣生成创设良好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份期待的目光、一次亲切的谈话、一句夸奖的言语,一份充满人情味的关爱,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令学生思想活跃。不要以严肃冷峻的目光逼视学生,而是面带微笑、用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再加善意的提示,使学生紧张的情绪趋于平稳,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探索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各种案例、插图,再加上教师授课时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以景生情 深化学生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挂图及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具体形象的情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思想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一课时,用制作的课件,展示出《父亲》与《拾麦穗》两幅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从视觉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理解劳动人民艰辛岁月、辛勤劳动。
  四、回归生活 引发情感共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把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 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活,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真实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课堂教学要体现“回归生活”的教学,教材内容回归生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等感性材料,自主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促进学生品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如在讲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近父母》时,我设计了一个情节:“同学们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吧,你们体会过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吗?”同学们举出许多事例。“谁能讲述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的生命的故事?”我又引导学生:“你的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畅所欲言,兴趣很浓。一幅父母疼爱关心孩子的种种情景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强烈情感便不言而喻,油然而生。这时老师趁势引导:“父母为我们日夜艰辛操劳,我们应该怎祥孝敬父母,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呢?”有了上面事例做铺垫,其他同学深受到感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我生活中体验,从生活入情入境,立足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真正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的目的,使课堂变得对学生有意义。使课堂内容更加科学化和生活化,充分贯彻了生活教育原则、主动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对学生“情”字的培养,力求挖掘与发挥“情感术”的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活真情,感染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学习,在我们老师眼里认为是学生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也是他们当前唯一需要做的事情,而学生认为学习并不是他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这就造成了老师与学生经常进行的“口水战”了,那么学生眼中的学习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学习呢?作为一名只有三年教师经验的我,也总结了一些歪理,与各位探讨一下。  第一、学习目的迷茫化。在与很多学生探讨学习目的时,我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我都不知道学习是干什么,是为谁学?”是
本文简要分析了钙基润滑脂、MoS_2沥青润滑脂、0号减速机润滑脂在球磨机大齿圈上的使用效果,认为目前球磨机大齿圈较为理想的润滑材料是0号减速机润滑油脂。 This paper bri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以此来达到提高中学生体质的目的。
目的:该课题首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进行证候实质中大脑皮层机制的研究.以期为证候(脾虚证)实质的揭示提供新的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在神的角度论证证候实质研究中大脑皮层机制
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教育领域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作为小学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走进小学生心灵深处,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个性心理层面,爱每一位学生,为此班主任可能要“额外”付出很多,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有时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我认为当好小学班主任要认真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抓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成为“德
【摘要】在中学班集体班风、学风建设中,核心班委是班级的骨干和核心,要把自身建设放在正气之首,要引导核心班委明确他们的工作导向是“为大家服务,同时锻炼自我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对事不对人”,鼓动核心班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量,为“学习正气”地树立拉分,提升核心班委理论水平,强化核心班委之间的合力效应,形成“正能量”。【关键词】核心班委正气合力去年至今,“正能量”这个词在各类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之所以受到
这几年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往往更顽皮、好动,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好奇,但还没有形成规约。注意力不能持久,但又时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 日常管理中的鼓励效应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好胜的心里特点,以欣赏、表扬、鼓励、榜样为主,以此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还要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呢?
“学困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虽然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秩序干扰以及反社会倾向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对其教育责无旁贷。出现“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一就是对其实施的教育还有缺陷。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教育工作者“没有教育部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因此以为的埋怨、唠叨学生是无用的,也是不理智的。树立转化学困生的信心,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反省和完善教育方法,才是教育者的根
【摘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育人环境观察能力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