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引言
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概括地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日本在文字和文化诸多方面都受过中国的巨大影响,因此人们常常感到两国在文字与文化各个方面都似乎相近或相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与中国在民族构成、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文化的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仅直接体现于各自国家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广泛渗透于语言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中,从而引起了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就现代中日两国国民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这些看似为个人行为实则高度体现群体行为特征的现象进行考察,以展示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1.文化差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表现
为了圆满地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日本人在与他人谈话时非常注意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为别人做事从不自我宣扬,习惯于低姿态地处理;而在涉及责任时又习惯于主动揽过,这可以称为推功揽过的思维习惯。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为别人做事时习惯于强调是自己主动做的,而涉及责任时如无责任则要强调与己无关。这种思维习惯如原封不动地带到日语里的话,客观上会给人以邀功推过的负面影响。假期结束学生返校时总会拿来家乡的土特产送给老师,这时中国人常说:“这是特意为老师买的,请收下。”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错误,实际上也的确是特意为老师买的。但这种实话实说却明显带有中国人的思维痕迹:将自己的美意直接传给对方。虽然主观上没有邀功的意思,但客观上却给人一种硬让人领情的印象。与此相反,这种场合日本人则以恭谦的低姿态来表达:“微不足道,请收下。”即使是精心挑选的也绝不会使用“特意”这个词。反倒是对方会很不好意思地说:“让你特意费心,真对不起。”在接受了别人的馈赠或美意时,中日的答谢方式也不同,中国人的答谢几乎都是“非常感谢”,而日本人则是“让你特意费心,真是对不起”。收了人家的礼物不感谢反而道歉,中国学生觉得很费解。中国人的“谢谢”是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接受了别人的礼物就应该道谢。而日本人说“特意”是将功劳归于对方,而“对不起”是将过错揽给自己。一句道谢的话就将日本人接受别人馈赠或美意时诚惶诚恐的低姿态生动地显现出来。
以上所述的中日在日语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是两个民族思维习惯、地域环境等的差异之故,这里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对于想要掌握地道日语的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说日语时应摆脱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学会日本人的思维习惯思考并表达。
2.文化差异交际语言上的表现
人与人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具有传递感情、表达思想的功能。中日两国在交际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见面首先问:吃饭了吗?去哪儿?再往深里谈就是:你在哪儿上班?你有几个孩子?等等,有关工作、生活、家庭等几乎是无所不谈。但是这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见面礼日本人却认为是个人隐私,问不得。日本人见面问候时的问候语与个人生活毫不相干的天气。一见面便是“今天天气真好!今天好热啊!今天风真大啊!或是老是下雨啊!”等。在谈话的空间距离上也存在着差别。我们见面握手、拍拍肩膀甚至是搂抱一下,以示亲热。但是日本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约是50厘米,对日本人来说距离太近几乎给人一种威胁。鞠躬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初次见面、向对方表示感谢、道歉、告辞等都离不开鞠躬。除此之外,拍肩、搂抱在日本却很少看到。人与人之间这种亲密的接触,日本人认为是对他人私人空间的干涉,是难以接受的。
中国人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经常被他们的暧昧表达弄得糊里糊涂,甚至是不知所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吃饭过程中,如果问是否需要再盛饭或加酒时,对方回答说:“我可以。”不知到说话者的回答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其实这句话是否定的意思,说话者已委婉地表示了拒绝。当你有事请求日本人帮忙而对方又感到为难时,他们便会说:“让我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过几天可能要问:“你考虑得怎么样了?”这时日本人会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考虑考虑”是委婉地拒绝。这充分说明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非常小心谨慎,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回避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拒绝对方。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已被巧妙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刚结束了一天旅游的日本旅游团对乘车返回酒店途中的时候,该团导游还在热情地作沿途解说。这时,一位客人向导游说:“你累了吗?”聪明的人都知道,这话并不是关心导游累不累,而是委婉地告诉导游他们累了,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还有,当客人感觉有点冷想要求靠窗的人关窗时,不是直接对靠窗的人说:“请你关上窗子好吗?”而是说:“你冷吗?”这些我们看来请求对方做的非常普通的事情,在日本人看来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因而采取拐弯抹角的方式。
3.文化差异在待客上的表现
都说中国与日本是同种,从人体外表特征上看均是黑头发、黑眼珠、黄皮肤,属蒙古人种。但明眼人透过这些外表特征能一眼识别出谁是中国人谁是日本人。原因在于他们各自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在传递着信息,都在描写着他们民族的行为特征。礼制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部分,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古代礼规定包罗万象,极其繁多庞杂,素有“礼仪三百,威严三千”的说法。说到底,古代五礼——吉利、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其主要目的是尊卑长幼和别贵贱宾主,是“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商人游客增多,为体现“礼仪之邦”知书达礼的品德品貌,鞠躬这一礼仪动作首先在涉外服务行业“复兴”。据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饭店服务礼仪书籍介绍,鞠躬时一般招呼问候行15度左右点头礼并微微欠身即可;对贵宾或长者行鞠躬礼一般身倾30度左右即可;握手时面带微笑并致30度鞠躬礼。但到了21世纪初,在一些五星级宾馆,则开始要求员工行45度鞠躬礼。之后“星火燎原”。现在大超市、大百货商店等的服务员均被告之要对顾客行30度的鞠躬礼。规矩是这么定的,在四、五星级宾馆及一些涉外服务部门,人们能看到标准的到位的45度鞠躬礼。而大多数面对市民的超市及商店的服务员他们鞠躬最多只有30度左右,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低头、不曲颈,上身几乎直立不变,只是将屁股往后一撅而已,让人看了忍俊不禁。现代中国人人已久违了鞠躬,他们以往的生活中没有这个词也没有这样的体验,并不适应以此种方式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仪。但与我们隔海相望的东瀛仍然将鞠躬作为表达礼貌、礼仪的最普遍的手段,它渗透于一般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礼仪手段的鞠躬自不必说,即使是老百姓平时见面时互致问候的鞠躬也是非常极致的。面带微笑、诚心诚意,低头、曲脖颈、弯腰近90度,淋漓尽致,全无中国人漫不经心的样子。无怪乎中国人见日本人互相鞠躬行礼就像看马戏团的杂耍一样,充满好奇。在东瀛有不少留学生虽在日生活多年且日语流利于表面上看与日本人毫无二致,但只要见他鞠躬行礼就能察知他的“底细”。因为在他以往的生活中没有此项内容,即使他一心一意刻意模仿,最多也只能是形似,而无神似。
三、结语
文化差异往往会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一定困难。中日文化诸多方面看似一样,其实大不相同。两国各自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識、价值观念等,因此,了解日中文化差异是有效地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关键之一,也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李兰萍.日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2]林泽清.小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日语知识.大连外国语学院,2002,(8).
[3]陈红.行为举止看中日文化之差异.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概括地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日本在文字和文化诸多方面都受过中国的巨大影响,因此人们常常感到两国在文字与文化各个方面都似乎相近或相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与中国在民族构成、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文化的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仅直接体现于各自国家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广泛渗透于语言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中,从而引起了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就现代中日两国国民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这些看似为个人行为实则高度体现群体行为特征的现象进行考察,以展示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1.文化差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表现
为了圆满地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日本人在与他人谈话时非常注意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为别人做事从不自我宣扬,习惯于低姿态地处理;而在涉及责任时又习惯于主动揽过,这可以称为推功揽过的思维习惯。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为别人做事时习惯于强调是自己主动做的,而涉及责任时如无责任则要强调与己无关。这种思维习惯如原封不动地带到日语里的话,客观上会给人以邀功推过的负面影响。假期结束学生返校时总会拿来家乡的土特产送给老师,这时中国人常说:“这是特意为老师买的,请收下。”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错误,实际上也的确是特意为老师买的。但这种实话实说却明显带有中国人的思维痕迹:将自己的美意直接传给对方。虽然主观上没有邀功的意思,但客观上却给人一种硬让人领情的印象。与此相反,这种场合日本人则以恭谦的低姿态来表达:“微不足道,请收下。”即使是精心挑选的也绝不会使用“特意”这个词。反倒是对方会很不好意思地说:“让你特意费心,真对不起。”在接受了别人的馈赠或美意时,中日的答谢方式也不同,中国人的答谢几乎都是“非常感谢”,而日本人则是“让你特意费心,真是对不起”。收了人家的礼物不感谢反而道歉,中国学生觉得很费解。中国人的“谢谢”是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接受了别人的礼物就应该道谢。而日本人说“特意”是将功劳归于对方,而“对不起”是将过错揽给自己。一句道谢的话就将日本人接受别人馈赠或美意时诚惶诚恐的低姿态生动地显现出来。
以上所述的中日在日语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是两个民族思维习惯、地域环境等的差异之故,这里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对于想要掌握地道日语的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说日语时应摆脱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学会日本人的思维习惯思考并表达。
2.文化差异交际语言上的表现
人与人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具有传递感情、表达思想的功能。中日两国在交际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见面首先问:吃饭了吗?去哪儿?再往深里谈就是:你在哪儿上班?你有几个孩子?等等,有关工作、生活、家庭等几乎是无所不谈。但是这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见面礼日本人却认为是个人隐私,问不得。日本人见面问候时的问候语与个人生活毫不相干的天气。一见面便是“今天天气真好!今天好热啊!今天风真大啊!或是老是下雨啊!”等。在谈话的空间距离上也存在着差别。我们见面握手、拍拍肩膀甚至是搂抱一下,以示亲热。但是日本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约是50厘米,对日本人来说距离太近几乎给人一种威胁。鞠躬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初次见面、向对方表示感谢、道歉、告辞等都离不开鞠躬。除此之外,拍肩、搂抱在日本却很少看到。人与人之间这种亲密的接触,日本人认为是对他人私人空间的干涉,是难以接受的。
中国人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经常被他们的暧昧表达弄得糊里糊涂,甚至是不知所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吃饭过程中,如果问是否需要再盛饭或加酒时,对方回答说:“我可以。”不知到说话者的回答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其实这句话是否定的意思,说话者已委婉地表示了拒绝。当你有事请求日本人帮忙而对方又感到为难时,他们便会说:“让我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过几天可能要问:“你考虑得怎么样了?”这时日本人会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考虑考虑”是委婉地拒绝。这充分说明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非常小心谨慎,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回避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拒绝对方。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已被巧妙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刚结束了一天旅游的日本旅游团对乘车返回酒店途中的时候,该团导游还在热情地作沿途解说。这时,一位客人向导游说:“你累了吗?”聪明的人都知道,这话并不是关心导游累不累,而是委婉地告诉导游他们累了,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还有,当客人感觉有点冷想要求靠窗的人关窗时,不是直接对靠窗的人说:“请你关上窗子好吗?”而是说:“你冷吗?”这些我们看来请求对方做的非常普通的事情,在日本人看来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因而采取拐弯抹角的方式。
3.文化差异在待客上的表现
都说中国与日本是同种,从人体外表特征上看均是黑头发、黑眼珠、黄皮肤,属蒙古人种。但明眼人透过这些外表特征能一眼识别出谁是中国人谁是日本人。原因在于他们各自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在传递着信息,都在描写着他们民族的行为特征。礼制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部分,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古代礼规定包罗万象,极其繁多庞杂,素有“礼仪三百,威严三千”的说法。说到底,古代五礼——吉利、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其主要目的是尊卑长幼和别贵贱宾主,是“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商人游客增多,为体现“礼仪之邦”知书达礼的品德品貌,鞠躬这一礼仪动作首先在涉外服务行业“复兴”。据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饭店服务礼仪书籍介绍,鞠躬时一般招呼问候行15度左右点头礼并微微欠身即可;对贵宾或长者行鞠躬礼一般身倾30度左右即可;握手时面带微笑并致30度鞠躬礼。但到了21世纪初,在一些五星级宾馆,则开始要求员工行45度鞠躬礼。之后“星火燎原”。现在大超市、大百货商店等的服务员均被告之要对顾客行30度的鞠躬礼。规矩是这么定的,在四、五星级宾馆及一些涉外服务部门,人们能看到标准的到位的45度鞠躬礼。而大多数面对市民的超市及商店的服务员他们鞠躬最多只有30度左右,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低头、不曲颈,上身几乎直立不变,只是将屁股往后一撅而已,让人看了忍俊不禁。现代中国人人已久违了鞠躬,他们以往的生活中没有这个词也没有这样的体验,并不适应以此种方式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仪。但与我们隔海相望的东瀛仍然将鞠躬作为表达礼貌、礼仪的最普遍的手段,它渗透于一般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礼仪手段的鞠躬自不必说,即使是老百姓平时见面时互致问候的鞠躬也是非常极致的。面带微笑、诚心诚意,低头、曲脖颈、弯腰近90度,淋漓尽致,全无中国人漫不经心的样子。无怪乎中国人见日本人互相鞠躬行礼就像看马戏团的杂耍一样,充满好奇。在东瀛有不少留学生虽在日生活多年且日语流利于表面上看与日本人毫无二致,但只要见他鞠躬行礼就能察知他的“底细”。因为在他以往的生活中没有此项内容,即使他一心一意刻意模仿,最多也只能是形似,而无神似。
三、结语
文化差异往往会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一定困难。中日文化诸多方面看似一样,其实大不相同。两国各自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識、价值观念等,因此,了解日中文化差异是有效地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关键之一,也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李兰萍.日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2]林泽清.小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日语知识.大连外国语学院,2002,(8).
[3]陈红.行为举止看中日文化之差异.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