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hzl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活动课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得到普及,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化学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分析总结,并直接实践体验为基本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它能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化学科学素质和一定化学科技制作能力及探究创新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养成。
  活动课中教师的参与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有益的。同时,活动课以教师为指导开展活动,这样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发展得以培养和实施,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教师和学生,这是社会、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但在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高中化学活动课内容十分丰富,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忙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很少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课的开展上;再者,学生平时没有得到组织指导,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又有限,在活动课中,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会干什么、能干什么,甚至有的学生怕动手、怕动脑,就连活动课的内容选择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去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实践。因此,教师在活动课开展中,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进行,帮助学生分析活动课内容选择的方法技巧、方案设计的思路、实施步骤的确定以及活动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提高学生对活动课的认识。在活动课中,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参与学生讨论选择活动课内容,参与学生寻找材料,参与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参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参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课得以顺利开展,真正得到落实,才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化学活动课中来,享受化学活动课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及各种能力。
  教师的指导作用与促进作用
  化学活动课主要是学生在化学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探究,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与经验为核心的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课程。
  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知识、发展知识,认识到知识虽然来自于实践,但要把知识用于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化学活动课中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及成就,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进行实践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不要怕学生出错,不要怕学生失败,当好助手,帮助学生按学生的设计去开展活动就行。不管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失败比成功更具有价值。他们可以自己饱尝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自己去体验失败和挫折,此时学生心情往往比较激动,情绪往往比较高涨,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好奇心,迫使学生去思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失败中找原因、学知识,促进学生进步,最终可能获得别人不能获得的成果。
  活动课中教师的评价作用
  在活动课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发鼓励,以及今后活动课的开展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多以鼓励为主进行积极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成果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要及时。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心,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了,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评价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最后的总结报告,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及活动成果。对学生的活动态度、活动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价,看是否在活动中积极、好动、充满好奇、乐于尝试;对学生处理信息技能、思考能力、学习态度、小组活动表现以及学生创造力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技能和活动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从学生所完成活动方案中选选出几份,对他们的活动内容的选择及方案设计进行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活动中,对乐于与同学合作、乐于提供帮助并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效果;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和良好情绪进行积极评价,因为学生是否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效果,特别是在活动实践阶段,对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活动兴趣极其重要的;此外,还包括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手动脑情况进行评价。
  在活动课中要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课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课,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在化学活动课中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对活动课的认识,增强活动课的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做好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活动兴趣;在活动课中做好引导、激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及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成就进行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心。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第七(华夏)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成分之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看到这种现象:在作文课上,有大部分学生陷入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尴尬局面,甚至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即便是写出来,也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怎样才能使孩子爱上作文,善于写作文,提高写作的水平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
最近举行的观摩课活动,是笔者所在学校在教研层面的一件大事,也是教师们借以互相学习、观摩的良好机会。本来,笔者想请组内其他同事来承担本次七年级语文观摩课任务,因为笔者没有到 山东省昌乐县的学校听过课,所有的学习都是道听途说,怕砸了场子。因此就让学校把自己安排到了最后。  两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  在听其他老师的课时,笔者就不断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听了昌乐于老师讲课后,于老师和本校教师的交流,深受启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实施中的一个基本理念。然而在数学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计,或重复单调,与教学内容脱节,缺少必要性;或难易无度,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实用性;或语意晦涩,阻碍学生理解,缺乏通俗性;或空泛表面,限制学生深入思考,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培养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而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知识和生产力层面,还需要确保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
研究背景:   EMI(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子宫内膜与外周肌层之间的特殊解剖学区域。研究显示,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中存在EM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完成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笔者认为教
尽管近些年术前评估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术后强效抗生素的应用,梗阻性黄疸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有较高的术后感染并发症率及其相关死亡率,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梗阻性黄疸病人血中
近几年,在“学程导航”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退居幕后,他们把舞台交给学生,把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希望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让孩子获得提高,这和新课标所指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地将空间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化难为易,补充丰富几何图形的内涵,实现图形与实物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优化知识推导过程  在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写文章的妙手呢?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对作文教学有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作文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基本知识的高度概括,学生作文的主要缺点是语句欠流畅,文理不顺,内容平淡,没有思想性,以上“症结”在于他们阅读能力差,阅读面太窄,造成知识贫乏,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残余,学生只限于书本知识,只靠一堂语文课是不可能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