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E223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美的世界,这种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美。让学生感悟并享受这种美,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与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相一致。其意义之重大,不可等闲视之。
  既如此,那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艺术之美?笔者的观点是,教学中应该立足于课文那直观、鲜活的语言,让学生亲近文字的肌肤,触摸文字的心灵。换言之,即是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文字,去感受艺术带来的魅力。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触摸语言文字的方法,下面就以例谈的形式加以阐述。
  一、诵读体味
  中国的语言是讲求气韵生动、节奏和谐、语势流转的。因此古代的语文教学都采用诵读的方式进行,以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直到如今,誦读体味依然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并且在语言形式的学习和把握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那些凝练的诗文和经典作品时,诵读的意义重大。
  看过杭州郭初阳老师执教的里尔克的诗歌《沉重的时刻》实录,课堂牢牢锁定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体味上,郭老师运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诵读体味。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生1边读边笑)
  师:可以再舒缓一些。再请一位同学读。(生2读得比较快)
  师:把握一种节奏。再请一位同学读。(生3前三节读得比较好,最后一节又笑)
  师:前三节,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再请一位同学读。(生4读得好些了,但缺乏停顿)
  师:强调了四个字“无缘无故”,很好,注意每一节之间应该有停顿。再请一位同学读。(生5读出了沉重的感觉)
  师: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在这里的五分钟内,别的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请五位学生分别读了课文。这样的读是否有必要?这样的读对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从生1和生5的不同反应便可看出:生1是笑着读诗歌的,生5能读出这种“沉重的感觉”。生1的笑显然是他没有明白诗歌的意思,他得笑代表着他对诗歌的最初理解;生5的“沉重”是经过了前几轮的朗读,对诗歌有了准确的理解把握,是认识的深入与深刻。试想,如果没有前面几次三番地关注文本的朗读体味,生5的认识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吗?
  教师对学生的朗诵指导,可以分三步进行:了解性朗诵,理解性朗诵,欣赏性朗诵。了解性朗诵,其目的是通过朗读来了解熟悉课文内容,能读正确字词,读通顺句子。理解性朗诵,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欣赏性朗诵,也就是进行想象性表情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画面,让自己进入画面,与作者同生活,共喜乐。
  二、想象还原
  想象还原是领悟艺术之美的又一重要的方法。还原就是要把作者想要表达却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追溯出来,把文章特殊的语言背后的情感追溯出来。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去关注文本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细读并还原出语言的本貌,就能体味到文本语言形式的精妙所在,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笔者在执教琦君的《春酒》一文时,对“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中的比喻,就用了还原法。过程如下。
  师:这句写得好吗?
  生:好的,用了比喻,把我吃饱的肚子比作是蜜蜂的肚子。
  师:能这样比吗?
  生:可以的,从形状上看有相似的地方,都很鼓。
  师:除了形似之外,还有其他吗?请还原一下,是怎样吃的?吃了几家?别人欢迎我吃吗?我吃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哦,除了形似之外,更重要的是神似——我到家家户户去吃,大家都很欢迎我,心情很高兴,所以吃得很多,这样正好表现了乡邻的和睦,表现了一种浓浓的乡情。
  又如,冯骥才的《麻雀》一文中有句“它生长着土的颜色”,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类对麻雀的憎恶,笔者也让学生还原。
  师:土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生:灰色。
  师:是的,是灰褐色。但为什么不写成灰褐色呢?
  (生回答不上来。)
  师:如果你今天穿了件灰色的衣服,我说“你的衣服是灰色的”与“你的衣服是土色的”,两句有没有不同呢?
  生:前一句好像是客观地评价我的衣服,后一句好像有土里土气的味道,有嫌弃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语言感觉力不错。那么这里写成土的颜色呢?是从谁的角度去说的呀?
  生:这是以人的眼光去写的,写麻雀生得土里土气,表现了人类对麻雀的憎恶。
  师:能不能还原一下人类的心理,把人类的心理还原出来。
  生:人类可能会这样想“看那讨厌的麻雀,竟然生成这样土里土气的颜色,真是可恶!”
  三、揣摩品评
  比较品评是感受艺术之美最常用的办法,通过“增一增”、“删一删”、“移一移”、“换一换”等方法让学生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从而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反思叩问,增强对语言的感觉力。
  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节《蒹葭》,执教者就用了添加叹词的方法,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主人公对伊人的这种憧憬集中于哪一个字上?
  生:“在”。
  (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之,着力于表现幸福的憧憬。但读得表现力不够。)
  师:假如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加上一个感叹词,加什么?
  生:加上一个“啊!”
  师:可以。但不能太响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一种隐约感,符合诗歌情境。
  生:因为这是发自主人公内心深处的。
  师:你最懂得主人公的内心。这是发自心灵的、默默的追寻。
  (生齐读: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朗读效果立竿见影。)
  同样,教师又引领学生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增加感叹词“唉”。顿时,主人公多少的失落和怅惘,都发于一声“唉”中,再加上老师朗读形式的安排,前面读,后面和,于是一唱三叹,令人刻骨铭心、荡气回肠。
  又如,笔者在执教诗歌《在山的那边》,为了达成“了解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的目标,我也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
  师:“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是什么含义?请用你的话说出来。
  生:我的幻想落空了。
  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我的幻想落空了”,而要说成“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生:这样才能和上句衔接,因为这句的主语是上句的“山那边的山”。
  师:你能从上下句的语法结构角度去考虑问题,很好。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我的幻想落空了”太直接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用了拟人手法,就含蓄得多了,就更有诗歌的味道。
  师:写得太直接,叫做“直白”,(板书:直白)诗歌的语言要追求含蓄,含蓄了才有诗歌的味道。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说说。“雪化了是水”是直白的说法,“雪化了是春天”“雪化了是鲜花”就是诗的语言;再如,“我是瞎子”,没有味道,但“春天来了,而我什么也看不见”就有诗的美。
  总之,笔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感悟文学之美,我们的教学当立足于语言文字,紧紧抓住语言的缰绳,让学生充分地去触摸去体味去感受,让心灵驰骋于语言文字的世界中。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网络的特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知识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得到的结论是越接近本地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3.23  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从二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安排有略读课文,它以“独立”作为其核心內涵,与精读课文交替出现,既相对独立又与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课程标准》也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应授之以法,让学生循法而学,培养独立
摘要: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仅是语文的精华所在,更是学好语文必须的前提条件。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创新”,自主阅读教学方法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精神和内在潜能,有效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知识拓展的认知规律。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自主;自主阅读教学法  中图分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升级的手段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装备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它的社会影响面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传播,它不仅能够影响到一个个体,而且还可以影响到一个群体、一个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电视新闻节目正是通过正当的社会引导和媒介素养教育,才使观众具有正确的媒介认识和自我行为约束。那么,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采访中出现的激情行为,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激情行为背后的媒介责任。    去年11月22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大家看法》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