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如何重建精神家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28380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上万个家庭损毁,经济损失极其惨重。仅就安县而言,据统计,因灾死亡2640人,受伤88623人,失踪655人,在废墟中救出人员119人,临时安置受灾群众46.55万人,20个乡镇,51万人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29.7亿元。目前,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之时,我们必须将精神家园重建摆在与物质家园重建同等的位置,因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是地震灾区医治心灵创伤、重树精神支撑、重汇精神动力、完善精神生活的紧迫需求和长期任务。就像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所说,必须重建精神家园;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
  
  一、重建精神家园的含义和面临的困难
  
  1.精神家园的含义。
  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从广义上看,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条件,包括人生价值、心理机制、思维方式等个体精神生成条件,以及家庭亲情、社区人文、民族精神等群体精神涵养条件两个方面。精神家园就是个体精神之“家”与群体精神之“园”相互生成、相互融通、相互激发而构成的人类精神动力之源。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们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们就会感到精神空虚、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受伤的身体可以复原,垮塌的房子可以再建起来,可是没有了精神家园,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富庶,都将是残缺的生活,甚至是残酷的生活。
  2.重建精神家园面临的困难。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极重灾区之一的安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府主要领导坚持靠前指挥,数千名官兵、医护人员、心理治疗专家、道路抢修工技人员、志愿者、心理救助人员、媒体记者和各界人士迅速进入灾区,搜救被埋群众,解救被困群众,安置受灾群众,诊治受伤群众,救济面和心理安慰面都达到了受灾群众的100%,使重灾区群众的心路历程从焦虑、恐惧、绝望走向了希望,从被救走向了自救,从悲痛走向了感恩。现在,物质家园的重建正轰轰烈烈地开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但精神家园的重建是一项长期任务,与物质家园重建相比,精神家园的重建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亲历地震灾情人员的恐惧心理具有致病性。极重灾区安县20个乡镇近50万人亲身经历了大地震和至今未停的余震。地震对每个亲历者甚至包括救灾人员的知识、情感、意志三大心理机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导致部分人精神失常已有病例,导致心理失衡较为普遍。可以预见,地震恐惧心理将伴随部分人终身。如果不持续施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地震综合症”就将反复发生和“传染”下去。
  (2)伤残与“三孤”人员的无助心理具有长期性。大地震造成安县受伤人员达8万多人,其中伤残和“三孤”人员数千人。他们将长期面对比正常人更多的生活、身体、身心困难,而且对困难的敏感程度较高。可以预见,多数伤残特别是“三孤”人员的无助心理将伴其终身,其心理指向既可能内向导致自悲、失望、绝望、自杀,又可能外向导致各种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3)死者亲属的悲痛心理具有反复性。安县因灾死亡2640人,加上失踪655人,实际死亡人数达到3295人。死亡者亲属的悲痛心理具有反复性,因为重亲情、思恩情、离别情是国人传统的心理特征。多数死亡者亲属的悲痛心理不会因时间的流失而弱化,反而会因不断思念而强化。其心理指向,既可能内向导致自责、内疚、绝望和抑郁,又可能外向导致寻因、追责、串连和报复行为的发生,或引起群体诉讼事件。
  
  二、重建精神家园的目标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把心理康复和民族精神确定为重建精神家园的重点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建精神家园主要有以下三项目标:
  1.重建心理机制。
  (1)实施心理康复工程,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医治灾区群众的心灵创伤。
  (2)实施心理强化工程,使灾区群众形成“逝者安息,生者前行”、“大爱、大义、大勇”、“自强、自主、自救”的群体共识。
  (3)实施心理调适工程。普及不良情绪的化解方法,促进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2.重建亲情社区。
  (1)促进残破家庭的修复或调整,继续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保持家庭亲情对个人的滋养、呵护。
  (2)促进“三孤”人员特殊求助计划的实施,营造关爱孤残的社会氛围,保持社会亲情对“三孤”人员的抚慰。
  (3)恢复残破的社区(村民委员会)组织,发挥社区组织反映民意、发展民主、维护民权、稳定民心的重要功能,保持社区亲情对民心的关爱。
  3.大力提升民族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动员全国亿万人民奋起抗震救灾,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锻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集中、完整深度的展现,这是引领我们实现“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的精神旗帜和伟大动力。当前,我们应当及时充分、持续运用这一鲜活资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信、行”工程,有力地推进体现抗震救灾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文化建设工程,全力推进传承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工程,促进精神家园的重建与物质家园的重建相匹配、相和谐。
  
  三、重建精神家园的具体措施
  
  重树精神支撑、重汇精神动力、完善精神生活是重建精神家园的紧迫需求和长期任务,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我们不仅要突击建设,更要持续跟进;既要强力推进,又要柔力操作。在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达到重建目标。
  1.组建心理治疗体系,坚持长期为灾区群众服务。
  (1)省、市、县、乡(镇)四级医院要长期开设免费心理专科和心理门诊,并派心理专家上门为灾区群众服务。
  (2)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普适性心理疏导课程和针对性专题讲座。
  (3)群团工作部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行业协会、各类志愿者协会等组织,要分片包人,对重点对象实行“马拉松”式的长期不间断的心理关爱。
  (4)民政救助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采取异地安置孤儿、异地安置孤残、集中安置孤老等形式,最大限度减低“触物生悲”的机率,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丰富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传递信息,丰富头脑。各级各类媒体要及时、准确、客观、充分传递恢复重建、经济社会建设和导向健康心理动态信息,以不间断的正确信息流支撑灾区群众的正确判断和行为;通过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参观学习,拓宽信息渠道,增强信息实效等方法,丰富头脑,启迪思维,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开办报栏,熟知天下,增长见识。在场镇、车站、小区、村社等人口聚集地办读报栏,并在有条件的乡村和社区举办读报活动。
  (3)举办培训班,增长知识,增添本领。继续搞好灾区农民工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典型的种养殖科技示范户、大户、能手的积极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
  (4)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和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可以利用节庆日,演一台节目,鼓舞士气,激发干劲;放一场电影,舒缓情绪,积蓄力量。
  (5)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解疑释惑。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公民义务和权利;大张旗鼓地宣传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援建的典型事例、人物、经验,激发灾区群众鼓足干劲、加快重建步伐。
  (6)抓紧抢救和保护受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迹,挖掘资源,开发产业,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灾害心理的淡化、转化、消解和升华。
  3.培育主体自觉意识,增强重建信心。
  2008年8月青川县受灾群众打出了两条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足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标语受到温总理的多次赞扬。主体心理上的自立自觉,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内在动力之源。我们一要以典型感动、榜样带动、理论促动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感恩图报”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宣扬和培育;二要以实物展览、案例分析、体验演习、自订预案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各类灾害的预防与自救互救教育。总之,我们要使灾区群众增强自立、自主的信心,努力重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法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理解和识记语法规则,还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以提高表达的正确性。但由于传统语法课堂大多采用以教师输出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致相当多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枯燥无味,对语言能力提高帮助甚微。本研究试图根据交际语言教学法原则,在继承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的同时,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听写(dict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理论在推动经济理念转变的同时,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内在契合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四个“抓手”出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多元共治的理念,提高本领,促进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优化供给内容;积极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一般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相互关系,接着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的课程目标并着重研究该课程整体设计,最后指出只有将英语口译技巧和商务英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真正实现一般用途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一般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口译》整体设计    1.引言    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门用
摘要: 本文以酷儿理论为依据,力图从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的主人公茜丽的成长过程来解读作者对于两性身份固定思维模式的批判。  关键词: 酷儿理论性别身份和谐统一    酷儿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源于同性恋运动,在近二十年时间内快速地成熟起来。作为性别研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酷儿理论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新的思考方式。“酷儿理论是对固定的性别角色以及霸权的颠覆,从根本上批判传统
让人意外的是,两份榜单面世不到一 个月,黄光裕的命运也像他的财富一样,出现了剧烈的起伏    赤手空拳来到中国打拼天下的英国小伙子胡润,似乎对同样富有闯劲和冒险精神的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情有独钟。在他一手炮制的中国百富榜上,黄光裕三次被推上了首富宝座。而在2008年的榜单上,黄光裕的个人财富是430亿人民币。  而创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杂志则显得相对谨慎,把首富的宝座留给了一直稳健发展的
摘要: 从《白孔雀》到《儿子与情人》,劳伦斯小说的主题体现了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劳伦斯认为,只有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会获得解放。  关键词: 工业文明自然对立和谐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其杰出之处在于他能细致入微地反映人们在现代文明中的不安、躁动和渴求。劳伦斯敏锐地认识到,现代工业文明压抑和摧残了人的自然属性,个人意志受到机器意志的异化,造成了
摘 要:笔者针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了造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了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人文素养 理工科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教育更多地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这种现象在高校理工科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
摘 要:大学组织机构所具有的特征属于组织学的范畴,本文着眼于大学组织结构基于组织硬、软环境压力的动机和契机的结构性和组织性特征造成的高度异化,对于从组织结构上予以变革的诉求,试图从组织的角度对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做出分析性研究并勾勒出大学组织结构变革全方位的动向。  关键词:大学组织结构 硬环境 实体性变量 内生性变量    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量因素是对组织结构中关联性变革主导因素的分
摘要:自古以来,忠、孝、仁、义、信就是衡量一个英雄的重要标尺,这种标尺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更显得突出。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一个出身妓院的混混是否也有侠义呢,本文就来具体地谈一谈《鹿鼎记》中的扬州混混韦小宝的侠义。  关键词:韦小宝 侠 义气    老子是英雄儿子就一定也会是好汉吗?未必,岂不闻《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派大侠宋远桥之子宋青书就是一个杀害师叔、毒害师祖的忤逆之徒!老子是混蛋,儿子就一定也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具有独立性教学及创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强调既要体现出英语作为最为有效的交流的手段这一工具性的特征,又强调它要为学生主体未来的就业趋势所服务。它区别于以往的单纯的语内知识传输教学以及应试教学为导向的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其往往表现为极为单边且侧重于强调书面英语语言的输入以及输出的特点,而现在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大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