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对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白孔雀》到《儿子与情人》,劳伦斯小说的主题体现了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劳伦斯认为,只有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会获得解放。
  关键词: 工业文明自然对立和谐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其杰出之处在于他能细致入微地反映人们在现代文明中的不安、躁动和渴求。劳伦斯敏锐地认识到,现代工业文明压抑和摧残了人的自然属性,个人意志受到机器意志的异化,造成了人知觉身体的麻木,精神灵魂的死亡。人不能自然本真地存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变成了仇恨莫名、无休无止的战争。人的理性与直觉,意志与本能是对立的。在人的自然天性与工业文明的对立中,前者不敌后者,从而导致了人的天性的分裂与人生的悲剧。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使“人越来越多依赖他的理性、意志和智力,以便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承认和成功。”[1]为此,人们有意无意地压抑、忽略对自然情感生活的需要。但这种根植于意识深处的渴求又时常侵扰人们的心灵,破坏他们的宁静与幸福。理智与情感、意志和本能的对立是现代社会堕落的根源。劳伦斯认为只有当人的全部自然本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克服现代文明社会带来的弊端,才能实现生活的和谐、自然。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着力描写以性心理为中心的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地受到机械文明的摧残、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的美好关系是如何地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破坏,形象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冲突。
  《白孔雀》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英格兰中部的农村亦即劳伦斯的家乡伊斯特伍德东北部的穆尔格林水库为背景,通过几对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幸与不幸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在理想与现实、文明与自然、灵魂与肉体等方面的困惑与挣扎,并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大胆的探索,表达了作家对和谐自然的两性关系的追求和向往”。[2]
  在小说一开始,劳伦斯就真实地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文明对立的情景。内瑟梅尔谷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的农民。他们在这块有着古老传统的土地上,无忧无虑,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在侵袭和败坏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内瑟梅尔谷地美丽的大自然被横七竖八的矿井、高大的井架、冒着黑黑浓烟的烟囱点缀得百孔千疮斑驳难看。这种败坏,不仅仅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上,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与本能的压抑和影响上。劳伦斯“把工业社会看作是对自然、完满的生活的威胁。工业社会是和机械的感情以及生命的自发、本能的死亡相联系的。”③
  女主人公莱蒂是一个富于青春活力,性格热烈直爽的姑娘。莱蒂不仅貌美,而且还很有教养,会弹钢琴,懂得绘画,能说流利的法语,是个聪慧而富有知识的女性。她对各类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在与青年农民乔治的交往中,莱蒂被乔治粗犷、健美、生气勃勃的生命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小说描写了他们性之火的碰撞所引起的感情震颤。这是一种带有痛感的异性间的激情,它来自黑暗的潜意识的本能,不受意识的控制,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最为宝贵的感情。
  然而,这种源于自然的宝贵感情却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压抑下扭曲变形,从而造成了无数人挣扎于自然与文明之间的悲剧。莱蒂接受过高等教育,也读过不少“涉及现代女性的东西”,和有教养的年轻人在一起时,她感到自在和愉快。由于受到“文明”的教化,在对待婚姻爱情这件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事情上,莱蒂可悲地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发乎本能,她爱恋乔治,欣赏和向往乔治的形体美,喜欢和乔治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受困于“文化教养”,她又“理智”地“倾心”于富有的、社会地位高的煤矿公司少爷莱斯利。最后,“文明”战胜了本能,莱蒂终于选择了和莱斯利结婚,从而造成了自己、乔治以及莱斯利的悲剧。劳伦斯真实地描写了莱蒂在“选择”的过程中内心深处的爱与恨、灵与肉的冲突。在莱蒂看来,乔治纯朴健美,富于生命力,有男子汉气概,但感情过于粗犷,教养也不够,而且没什么财产;而莱斯利呢?肤浅造作,缺乏生气,不象男子汉,但富有、文雅、会哄人开心。乔治的富于激情的爱使她深受吸引,莱斯利的阿谀顺从又使她不忍割舍。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她在乔治面前大谈乔治听不大明白的荷马、维吉尔甚至叔本华,使乔治感到:“她瞧不起我们——瞧不起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她的意识是说我就像洞里的癞蛤蟆。”而和莱斯利在一起的时候,她又时常和莱斯利赌气,奚落他是一个卑鄙的花花公子,让莱斯利觉得她“憎恶他”。总之,莱蒂认为在乔治和莱斯利身上都不具备她所追求的“完美爱情”。她左牵右挂,难以取舍,在自然和文明中挣扎。她最后违心地背叛了真心爱恋的农民乔治而选择了文明绅士莱斯利,正是被文明异化的结果。莱蒂和乔治的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使自己与自然世界分离,并且压抑自己的本能。因为他们都被传统与文明束缚住。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为作家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保罗的初恋情人米利亚姆,是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她从小受到来自母亲的宗教的熏陶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充满幻想。她能激发保罗艺术创作的灵感。米利亚姆笃信宗教,虔诚得像个修女。她的宗教热忱使她把世界看成是天堂,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她鄙视肉体生活,视上帝为一切,她的爱纯粹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她把保罗当作一件物品而不是异性去爱。
  和米利亚姆的交往过程是保罗经历精神痛苦的过程。他们产生了感情。而可悲的是,米利亚姆对保罗的爱偏重于精神的结合,灵魂的结合,而对肉体的结合有种几乎本能的恐惧。米利亚姆割裂了肉体和精神之爱,因为她认为只有精神之爱是纯洁的。虽然作为身体正常发育的女人,她也本能地感觉到爱与肉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她用理智来克制冲动,压制自己的本能,并且鼓励保罗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米利亚姆试图狂热地占有保罗的精神和灵魂,而保罗非常厌恶。他不能够把自己的灵魂和爱全部给予她,不能被她全部占有。保罗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占有关系,它使双方都失去自由。米利亚姆的宗教信仰以及她追求纯精神的秉性严重地阻碍了她的自然人生。
  米利亚姆的感情危机可用佛洛伊德关于“超自我”的理论来分析。她自幼受到严格的宗教观念的熏陶,只向往精神上和灵魂上的爱,她把爱情的任何热烈表示都视为不轨与低下,拼命地抵制保罗在肉体上的要求。但是,保罗内心燃烧的火焰需要添加平衡的燃料,她的精神之恋和宗教崇拜使保罗的激情消退,他不但没有寻求到精神慰藉,而且受到人性分裂的折磨和煎熬。这使他们的关系充满了爱与恨的冲突,从而导致分手。保罗与米利亚姆的爱情是劳伦斯所否定的,因为她无法体会他燃烧的激情,那是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产生的本能渴望。米利亚姆一味地强调理性思维,接受性禁锢和肉体的负罪感,压制了人的本性。米利亚姆的“理智”导致她认为性是丑恶的,精神之爱才是崇高美丽的。而劳伦斯认为性与美是一体,性即美。
  保罗心中燃烧的“火焰”和流动的“热血”就是本能,是不受大脑意识或者智力左右的,它映射出的是人的真正的自我。爱情是自我的表征,完美的爱情应该表征完美的自我。在保罗的内心深处,对情感的渴望难以抑制,他需要一个像克莱拉那样在情感方面比米利亚姆更成熟、更奔放的女性。劳伦斯是把克莱拉这个人物形象作为米利亚姆的对立面来塑造的。米利亚姆是精神的象征,克莱拉是肉体的象征,保罗不能从肉体上爱一个像米利亚姆那样的天使,但他可以爱一个像克莱拉那样的尘世的真正的女人,去唤醒他沉睡的情感。
  克莱拉同样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畸形人。克莱拉及其所代表的情感和激情对保罗来说是全新的,也恰好弥补了他性格中的一个空白,就肉体关系而言,他们热烈地相爱并彼此得到了满足。然而,保罗需要的不止于此,克莱拉的情爱对保罗来说也是有限的,她也逐渐意识到她永远也不能走进保罗的精神生活。
  由于与克莱拉的爱情局限于肉体之恋,而肉体的愉悦由于缺乏精神支撑迟早会消逝,很快他们的爱变得更机械,没有了那绝妙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罗发现由于缺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俩无法保持和谐平衡。克莱拉的情爱对保罗来说是有限的,她也逐渐意识到她永远也不能走进保罗的精神生活。社会下层,与丈夫分居,保罗从她身上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然而这种“狂欢式”的融合,是一种一瞬即逝的结合。由于从米利亚姆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罗需要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平衡,需要从性上证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于从丈夫身上得不到满足,克莱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肉体上寻求自我平衡。克莱拉的爱不仅缺乏精神支撑,而且似乎总是向保罗无休止地索取,没有新的创造,没有涨潮和退潮,所以他俩的爱情也走向了终结,保罗像第一次与米利亚姆分手后一样又回到了母亲身旁。劳伦斯正是借《儿子与情人》痛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和个人与家庭的悲剧,呼唤着人性的复活、自然的复归,以及现代文明的正常进程。[4]
  劳伦斯以敏感、犀利、警策的文笔,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在面对西方现代社会人性严重异化、生存面临危机时,试图寻找解救的良方来张扬生命本能和延缓西方文明的异化。虽然劳伦斯的思想不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而且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重点并游弋在其不同的作品中,但其本质仍是一种“生命哲学”,颠覆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蕴涵着对立统一的辨证观,指向了生命的底蕴。他的作品虽然弥散着灵与肉的冲突,但也寄托着自己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颂.From Alienated Men to Sons of Nature[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Keith Sagar.A D.H.Lawrence Handbook.Oxford Mat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2.
  [3]Ronald Carter,John McRae.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London-Routledge,2001.
  [4]徐晓晴.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婚姻裂变看英国工业文明的悲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引导学困生一起来探究学习数学,做一个学困生也喜欢的数学教师呢?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关爱学困生,发掘他们身上潜在的“闪光点”;利用作业批改评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给他们一个重新跃起的机会;俯身倾听学困生的心声,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总之一句话,“用爱心点亮学困生的心灵”。  关键词:关爱 温暖 共鸣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
摘 要:近年来,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学习者的自主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主性发展。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于教师的质量,重视教师的个人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最终保证。  关键词:外语教学 外语教师 个人发展 教师素质 教师风格 自我提高    教学,教学,不言而喻,教与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于怎样教学,怎样处理好
摘要:多媒体案例教学是在多媒体技术和案例教学法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搜集多媒体案例研究案例、制作课件设置问题、播放课件提问总结三个步骤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对于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案例教学法 教育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应用性学科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而多媒体案例教学则是在当前多媒体技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怎样备好课,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在刚走出校门的那些日子里,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我每天备课上课,感觉如鱼得水。特别是备课,我每天都花费很多的时间,熟悉教材,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每天都翻阅很多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的知识,乐此不疲。当时非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方法新颖,知识广博,应该超过所有的老教师,无形中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字、词是灵动地活在文章里的,只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被反复用到才能得以理解,因此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语言的感觉。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
摘 要:语法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理解和识记语法规则,还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以提高表达的正确性。但由于传统语法课堂大多采用以教师输出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致相当多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枯燥无味,对语言能力提高帮助甚微。本研究试图根据交际语言教学法原则,在继承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的同时,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听写(dict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理论在推动经济理念转变的同时,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内在契合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四个“抓手”出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多元共治的理念,提高本领,促进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优化供给内容;积极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一般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相互关系,接着探讨《商务英语口译》的课程目标并着重研究该课程整体设计,最后指出只有将英语口译技巧和商务英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真正实现一般用途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一般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口译》整体设计    1.引言    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门用
摘要: 本文以酷儿理论为依据,力图从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的主人公茜丽的成长过程来解读作者对于两性身份固定思维模式的批判。  关键词: 酷儿理论性别身份和谐统一    酷儿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源于同性恋运动,在近二十年时间内快速地成熟起来。作为性别研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酷儿理论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新的思考方式。“酷儿理论是对固定的性别角色以及霸权的颠覆,从根本上批判传统
让人意外的是,两份榜单面世不到一 个月,黄光裕的命运也像他的财富一样,出现了剧烈的起伏    赤手空拳来到中国打拼天下的英国小伙子胡润,似乎对同样富有闯劲和冒险精神的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情有独钟。在他一手炮制的中国百富榜上,黄光裕三次被推上了首富宝座。而在2008年的榜单上,黄光裕的个人财富是430亿人民币。  而创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杂志则显得相对谨慎,把首富的宝座留给了一直稳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