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情智相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求知热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可以简单归纳为:扩展词汇;积累阅读经验,提高认读英语文字的能力;推动学生形成生活场景意识,感受、理解和归纳英语社会文化信息。要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情感认同和兴趣,就要将阅读材料信息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场景;将多元信息形式融入阅读教学过程,在学生“感受性”精神世界中还原生活场景,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其识、读、写、听、说的综合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情感认同 多元信息形式
  阅读属于语言学习的输入(input)阶段,即信息获取阶段。信息的获取有越来越多的途径,但是,阅读始终是人获得信息的核心渠道,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更离不开有效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也就决定了他的知识量和生活能力。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有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求知热望。
  一、明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2000年3月教育部修订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高了初中英语阅读的要求,明确指出了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培养阅读兴趣,强调阅读的实用性;并且提出了对运用语篇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不仅提高了阅读的生词率,明确了阅读量的要求(课外阅读量不低于10万字),还提高了阅读速度的要求。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取决于对文字承载信息的理解,这由对文字认读的能力所决定。
  因此,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可以简单归纳为:扩展词汇;逐渐扩大阅读量,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学生认读英语文字的能力;推动学生形成生活场景意识,感受、理解和归纳英语社会文化信息。有学者指出,可以将阅读技能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重点是词汇和语法;第二个阶段强调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并且重点培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搜索信息的能力;第三个阶段偏重新信息的获取,包括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领域的新闻资讯”,“对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英语阅读教学要侧重扩展词汇和讲解语法知识;对中级水平的学习者而言,各种阅读技巧的培养是学习的关键;而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从英语阅读课上获得最多的应当是有关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新信息。”[1]
  这一说法只具有相对意义,与其说是阅读技能训练的三个阶段,不如说是阅读技能训练的三个核心方面。应该说英语阅读能力训练总是在螺旋式地增强词汇和语言结构能力、语篇理解能力,以及文化等各方面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如果不是同时训练这三种能力,阅读就会变得枯燥。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词汇和语法教学一直非常突出,但是,不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更有甚者,使学生错误地将英语学习简化为词汇和语法学习,将语篇理解和文化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在阅读中不断弱化、剥离和忽视,阅读教学成为枯燥、无意义的认词、拼句和记忆过程,进而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畏途。“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使学生能最终形成自主和乐意的学习态度及习惯,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显然背离了这一教育本质。
  基于对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上述“三个核心方面”的阅读能力训练融合进每一堂阅读教学课,并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原理。八年级教材里有“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一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北京大学毕业生杨蕾下乡支教并坚定了当一名教师的职业选择。文章生词短语很多,而且,这些八年级学生都是在城里长大的,对“支教”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太了解。因此,我在引导阅读时,通过与学生互动,对“支教”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并有意将难度比较大的生字词融入其中,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如:Ministry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 graduate,Chinese Young Pioneers、influence等,引导学生将其意思说出来。介绍完“支教”的社会文化背景后,快速地复习了这些字词,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在多次的阅读过程中从易到难,先检查对剩余生字词的猜读和理解,然后逐渐提高对语篇信息不断深入的获取和加工的要求,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基本信息的转述,并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本文的语言知识讲述自己了解的类似故事。没有刻意学习词汇和语法,但是通过课堂答问和小测试表明学生们对本文的词汇、语法,以及关于支教的基本社会文化信息的理解和表达都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并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类似文章的愿望。
  二、贴近生活,唤醒对阅读材料的情感认同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完成上述阅读技能训练的三个核心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唤起学生的内心“自觉”,即要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情感认同和兴趣,这需要将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使阅读材料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场景,实现阅读材料的生活场景化。在“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我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事迹导入课文主题,顺带提及教材中Section 4列出的世界著名的志愿者组织,然后把话题转到了同学们自己的生活场景,设置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如何对待孤单的老人、留守儿童、穷人和班里有弱势科目的同学等,最后对刚刚过去的读书节捐书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大加赞扬,让同学们理解了助人方式多样、贵在采取行动、帮助别人也是增进自己的幸福,在唤醒同学们自身生活的觉悟后,指出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杨蕾甚至在帮助贫困地区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将阅读材料融入学生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在后续的阅读训练中,同学们基本上能将课文信息和语言表达与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身边事务联系起来。在本堂课的最后阶段,学生们能根据指导简述本文主要内容,并能初步运用本文的词汇和句式讲述身边的故事,表明对阅读材料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与对文化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统一于自己的生活场景之中,缩减了“知识”转化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益。   三、利用多元信息形式,促进综合阅读能力发展
  当今信息时代,不仅信息量无限扩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承载方式还无限多样,影像、音响、行为、文字、型体等都成为特定信息的表达,成为社会“阅读”的必然材料。“单一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难以满足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新一代的文盲”。[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将多元信息形式融入阅读教学过程,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其“感受性”精神世界中还原生活场景的真实,促其真正做到用心灵阅读,从而促进学生近似“自发”或“自觉”地发展其识、读、写、听、说的综合性“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阅读“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一篇课文时,我将本单元有关的世界公益组织“绿色和平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徽标用PPT展示出来,激励学生猜读,因为学生们平时从电视、网络接触过这些,稍加引导学生就积极回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理解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在引导阅读和分析课文时,适时插入支教生活的图片和有关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句式表达,以引起学生拓展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对九年级进行“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Unit 7)的阅读教学时,运用浙江卫视节目“中国梦想秀”中的视频“听妈妈唠叨”(20121109期),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阅读材料的主题“hope”和“dreams”,又进一步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表达对视频材料进行描述和评论,并结合阅读材料展开对自己未来理想的讨论。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然,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而是要尽可能将课堂延伸进学生们的生活现实,实现“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让学生在生活场景化的课堂中获取阅读的基本能力和阅读动力,同时,在课堂外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渠道,从而将课堂学习获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转化为学生自身生活本身的构成因素。因此,不仅要在课堂精读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各种形式的阅读信息进行略读和跳读,以迅速获得和理解信息并适时加工与转化,而且应该具体指导学生上课前预习、课后阅读指定材料并完成有关的搜集信息、整理材料,运用课文语言材料进行表达。这样有效地将课堂内外、精读泛读、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识、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发展,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即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技能的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李晓利.英语阅读教学的功能性和时效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2]王惠萍.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10(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就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困难的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成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听力教学 心理因素 解决对策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基本方式,有科学研究表明,近50%的信息交流是由听来完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听力教学(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学生普遍反映在听的过程中,跟不上语速,对语音、语调不适应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较强的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中学德育,首先应该注重人格教育。先成人,后成才。  鉴于此,下面笔者谈谈关于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中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
摘 要: 义务教育均衡主要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包括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政府应针对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较高的现状,运用各级政府的力量,从教育经费投入上确保均衡,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获得相同水平的义务教育服务。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经费投入  党的十八大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明确新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摘 要: 本文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可借鉴国画艺术中“留空”这一表现手法,不妨有意为幼儿留出时间的空白,给幼儿自主交流的时间;留出环境的空白,给幼儿创造开放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采用多种形式留出思维的空白,引导幼儿积极填补空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音乐教学 空白艺术  空白是书画艺术中一种“以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隙不留,就不是好
新时代,新要求,社会需要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和谐统一、德行合一、心智健全的人才,我校的“立人教育”应此而生,并以此作为教育理想和追求。  何谓立人教育?《易·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论语·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校立足传统文化,放眼时代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结合起来,德学并举,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提出“全
摘 要: 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激情;鼓励学生质疑,以问引思。  关键词: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以趣激情 以问引思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趣激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根据课本,及时地捕捉学生信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能让学生产生诸多好奇与疑问,从而让学生在好奇中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伴随想象与创新,增进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最终提高数学
摘 要: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要学得好,首先就要习惯好。随着课改的推进,作者认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只有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幼小衔接 行为习惯 培养方法  上大班了,许多家长焦虑起来,和老师交流的次数变多了:孩子集体活动的时候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经常举手发言,卡片会不会做……其实家长们是担心幼儿不久后能否适应小学生
摘要: 全国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处于初步建设和稳定发展时期,体育竞赛作为窗口的作用尤为突出,然而独立学院在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发面面临许多困难,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运动队的建设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经验,旨在为全国独立学院体育竞赛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运动队建设 体育竞赛  1.引言  如今在全国高校中体育竞赛是宣传学校形象、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而在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列出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还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
摘 要: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本文认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方法指导和课外延伸等途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