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片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988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仿写,是三年级学生仿照课文,练习起步习作的开始。在这起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关习作的“双基”教学,以打好基础,教学生逐步学会习作,使其终身受益。那么如何教学生开好头,起好步,扎实打好习作的“双基”呢?笔者以《“东方之珠”》课后习题4为例,结合讲读进行作前指导。下面简略谈一谈片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精读理解第5自然段
  1.同学们,第5自然段主要写香港的夜晚,是怎样的夜晚呢?各自读一读。作者用什么结构的段式写这三句话?(总分结构的段式)
  2.学习第一句,齐读。(1)“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句主要写夜晚香港什么的?用一个字表示。(灯)。那么夜晚整个香港的灯多不多,怎样的多?(灯的海洋)
  (2)同学们,这一句在第5自然段中很重要,因为它要引领下面的分句围绕“灯的海洋”来写。所以,这样的句子就叫——(总起句)
  (3)我们在学总分结构段式时,首先要搞清楚总起句要求我们写什么,即明确目标,下面的分句就可有的放矢地围绕要求去写。如果目标不明,好比走路没了方向,分句内容不符合总起句要求,习作就“跑题”了。所以首先要明确总起句要求写什么,这就叫“审题”。(板书:审题)习作前,审题至关重要,这是把握习作方向的关键。那下面的分句,作者围绕总起句,怎样把“灯的海洋”写具体的呢?
  3.学习第二句的分述。各自读。
  (1)理解前半句。第二句写了什么地方的灯?怎样的灯光?
  (2)理解后半句。港湾里的灯多不多,美不美?怎样的又多又美呢?(映示焰火视频)A.看,焰火从空中纷纷落下,像什么?(天女散花)这五颜六色的焰火对应前半句什么词语?(闪耀的灯光)B.各自读后半句。作者用什么句式写出那么多那么美的港湾里闪耀的灯光的呢?(比喻句)
  (3)齐读第二句。
  4.学习第三句的分述。各自读。
  (1)理解前半句。第三句写了什么地方的灯?怎样的灯光?
  (2)理解后半句。马路上的车灯多不多,美不美,怎样的又多又美呢?(映示车灯视频)A.为什么说“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长河”指什么?B.各自读后半句。看看作者用什么句式把马路上的车灯写得那么多,那么美?(比喻句)
  (3)小结:两句分述:一写港湾里闪耀的灯光;二写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这样,“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符合审题时总起句的要求吗?(符合)所以,围绕总起句要求,具体写港湾里的灯与马路上的车灯,这就叫“选材”。(板书:选材)选材很重要,一定要符合审题的要求,习作才不会跑题。而运用恰当的比喻句就能更好地展现出香港夜晚的靓丽——成了灯的海洋。
  【评析】三年级学生起步习作是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模仿的。文本中的总分结构段式是学生学习片段仿写的范文,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抓好总起句中的关键词,明确目标和所写的范围。其次,审题后怎样着手写?要教会学生根据审题要求选材,组织材料,发挥想象,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景象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使所写内容不枯燥无味。所以,审题和选材是习作中两个重要的基础知识。审题是第一位的,明确习作目标不跑题;选材是第二位的,围绕审题要求选材才能有的放矢。这就是第5自然段总分结构段式的写作方法,务要落实到位。
  二、围绕习作方法引导朗读
  1.同学们,第5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的段式,第一句是总起句。我们首先要审题,明确总起句要求写“灯的海洋”,使下面的分述不跑题。
  2.按总起句要求,那下面的分述怎样围绕要求写呢?这就要注意选材:
  (1)看第二句的分述,作者选了什么地方的灯,用什么句式把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写具体的呢?
  (2)看第三句的分述,作者又选了什么地方的灯,用什么句式把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写具体的呢?
  3.小结:同学们,审题和选材是第3自然段总分结构段式的写作要领,须牢牢记住。
  【评析】第3自然段的教学定位为作前指导,把文本教学与作前指导结合起来。因此,朗读要围绕习作方法,边设问边提示写作要点进行导读。学生按教师指导的要点依次朗读各句,使其进一步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领悟,从而内化习作基础知识,这就为课后习题4的片段仿写作好铺垫。
  三、指导仿写,落实“双基”
  1.同学们,通过第5自然段我们初步学了习作中的部分基础知识——审题与选材。但要真正掌握还须实践运用。看课后习题4,各自读一读。
  2.课后习题4要求我们“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样的作业就叫“片段仿写”。(板书:片段仿写)
  (1)“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是什么写法?(总分结构的写法)所以,习题4的片段仿写一定要写成总分结构的段式。
  (2)再看习题4:“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这是总分结构中的什么句?(总起句)那习作前先做什么?怎么把握习作目标不跑题呢?(审题)A.审题:习题4中的总起句要求写什么?关键词是——(热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休假日,街上)B.通过审题明确要求。接下来做什么?(选材)选什么材料才能写出休假日街上的热闹呢?
  (3)今天是第一次学片段仿写,老师提供一段录像,供你们选材参考。(播放录像:市中心石梅广场文艺演出)
  A.你们看到了什么?相互交流。B.根据审题要求,同学们从录像中选了两个镜头:人多、车多。选材恰当,符合总起句要求。但运用什么句式写,大家要积极动脑,把两个分句中的“热闹”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
  3.说写结合,互动练说。(1)各自练说;(2)同桌对话练说;(3)个别演示说。
  4.在说的基础上,练笔仿写,交流。
  生: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石梅广场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像大海里的朵朵浪花。汽车把马路堵得水泄不通,像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马路上。
  生: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广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像潮水般涌来。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像一条五颜六色的长龙在马路上慢慢地游动。
  【评析】习作指导的效果如何,当堂练笔是最好的检测。但指导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其一,“说”是思维的外衣,相互交流,先说一说,互动互补使习作更好地符合要求;其二,先说后写是遵循“听说读写”之序,指导习作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效步骤。学生通过实践完成课后习题4,说明作前指导与练说训练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将习作的基础知识转化成了基本技能。所以,要重视有关说写的课后习题,在课内结合讲读进行指导,既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扎实地落实“双基”。
  (王美卿,特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副主编)
其他文献
一、关注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所以词句的学习就成了语言形式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走进文本,首先要走进词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揣摩、理解和积累。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只有这样,
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创造力。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同学们也在养成习惯,形成个性,锻铸品德……拥有好的教育的学校会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家园。  近期,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受访的是四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有110人之多,调查结果如下:  1.语文课堂上,你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可多选)  A.我只会回答和字音、字形有关的问题,难题答错了害怕教师批评。(25.5%) 
连续两年我们以区域连片研修活动为载体,通过教研员引领、课例研究、小专题讲座、观课教师现场互动的形式,对如何依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的点,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深有体会。  一、例谈读写结合的误区  误区一:读写脱节,泛泛而写  [课例]教师在执教古诗《十五从军征》一课的过程中,紧扣老兵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发学生想象:六十五年征战中老兵会经历些什么?支撑老兵九
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文本中,能够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即能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以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这一问题。  一、深度阅读“大战夜叉”  (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谈认识和理解)  师:的确,哪吒很机灵,很勇敢,而且力大无穷、武艺高强。请大家再仔细阅读
语文是一门富于情感的学科,只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只有“情感”和“智慧”相融合,才有语文教育的有效和高效,才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从感性体验入手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  [案例一]《云房子》教学片段  师: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多有趣啊!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积极情感的培养应拒绝呐喊,摒弃说教,坚持用语文的方式——以读为本,去熏染学生心灵,让美好于无痕处暗自生长。以读为本的读,包括精读、美读、素读、泛读。  一、精读,就是熟读精思。“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做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朱熹)。  【案例一】《夕阳真美》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2~4自然段,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再好好地读
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课文。“衣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有三处写到“鼓鼓”的衣袋,显示了“小道具,大作用”的独有特色。  一、装满一个与昆虫为伴的童年  文章第一处描写衣袋的语句是第5自然段,法布尔去观察捕捉喜欢的甲虫,捡了好多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放进、包上、装进、欣赏”这组动词表现了他对小甲虫的珍爱。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平时把什么当宝贝,然后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
一、教材引路,以读促写  中低年级课文中有着丰富的童话题材,教师教学中以教材引路,积极引导学生捕捉阅读时产生的创作灵感,以读促写,学生才会乐于表达。  1.巧用教材插图。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再现了童话故事的瞬间,具有教育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学生看图编写童话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巧妙地对它加以利用。如,结合苏教版一下课文《蘑菇该奖给谁》的插图,教者在学生认识两只小兔不
一、生活撷取,评价导入  师:(出示一名学生的周记《炒土豆丝》片段:开始切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可怎么也学不来。妈妈切的土豆厚度不到半厘米,而我呢,切的最薄的也有2厘米。真是看着简单做着难呀!经过十分钟的努力,终于将土豆切好了。)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生:开始能学着妈妈的样子切,很聪明,只是妈妈怎样切的我们没看到,可以补写出来。  生:他能用数字——“半厘米”“2厘米”来写,只是他是炒土豆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