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意蕴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p880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论证了课堂是问题解决的最佳场所,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充分演绎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将思维延伸到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时参与,因而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课堂;问题解决;智慧成长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可以理解为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问题解决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写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及其解决,笔者以为需要挖掘其中别样的意蕴,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生动和谐起来,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智慧得到生长. 本文试以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四个基本观点.
  数学课堂:问题解决的最佳场所
  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厌烦的课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只接触到了生硬的数学知识灌输与数学知识在习题里的应用. 这种简单学习知识、重复运用知识的教学模式,因能够应付考试而在日常教学中大行其道,但当分数的光环掩盖了学生学习的痛苦之后,学生的智慧成长就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笔者以为,数学作为诸多学科中语言最简洁且概括性最强的学科,应当成为学生智慧生长的最佳场所,而问题解决则应当成为驱动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的重要途径.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但体现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上,更体现在勾股定理本身的证明原本就是充满魅力的一个过程. 有研究者考证,勾股定理至今已有上百种证明方法,而最初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故事更是吸引了数学研究者与爱好者,中国的“勾三股四弦五”则勾画出了中国古人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简洁描述. 透过故事的趣味性,笔者注意到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绝佳注脚. 以毕达哥拉斯的探究为例,从其对朋友家地砖的观察,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 如果能够让学生经历一个类似的问题解决过程,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就不会感觉到数学学习是一个生硬的过程.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可以根据教材上给出的材料去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探究的故事(不讲明细节),然后给学生呈现一个类似的图案,让学生去观察、思考,看能否提出类似于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问题. 如果能够提出类似的问题,探究则可以顺势利导;如果不能,则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启发. 待问题提出之后,就进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这段过程同样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感受数学研究的魅力(具体的实践过程在下面两点详细描述).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可以让学生感受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所具有的价值、解决问题所具有的意趣. 而一旦学生进入这样的状态,真正地成长也就有了可能.
  发现问题:数学知识的魅力演绎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环节,也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新的情境发生碰撞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出来,将此前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则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勾股定理”教学中,发现问题是需要重点设计的一个环节. 在向学生提供了由不同颜色(课件中以白色和阴影部分呈现)组成的地砖图形时,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明暗相间的图形,而少有从“形”的角度去展开研究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图案,并從我们已经熟悉的“图形”(加强语气)的角度去观察这一图案,看能否有什么发现?
  这个问题通常是由教师提出,这看起来是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但实际上保证了学生思考方向不过于发散,从课堂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引导利大于弊. 而学生在接收到这一问题之后,也确实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图案规律的研究上来. 于是就有学生能够看到其中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能够看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教师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及其外接的两小一大的正方形凸显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到突兀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尽管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但仍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面向学习小组的,要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进度进行不同的指导. 笔者在教学中,用同组同质、异组异质的方法来分组,基本功较好的小组,往往能够从中自主发现一个直角三角形及其外接的两小一大的正方形;中等的学生则有这个意识但比较模糊,难以将图形凸显出来,也难以用语言描述;而学困生则主要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小单位的图案上.
  教师基于这样的现实进行指导,其实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夯实的基础,不至于因为问题离自己的认知基础太遥远而对问题缺少感知. 因此,这样提出问题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得到运用与演绎,在笔者看来这是有效的策略.
  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有效延伸
  解决问题常常是为了有新的发现,对于“勾股定理”这一内容的教学而言,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的问题往往是有方向的,甚至是有答案的,问题的解决只是要寻找一个科学的过程而已. 勾股定理的证明则与之不同,当学生看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实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及其外接的两小一大的正方形时,他们未必想到从面积关系的角度去有所发现. 而此时教师的指导就面临着两难:如果一提醒,那答案几乎就呼之欲出了,如果不提醒,那学生可能需要思考很长时间,也未必能够想到从面积关系的角度切入去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怎么办?
  笔者的办法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外接的两个小正方形“切割”成四个三角形,然后将大正方形的两对角线连接,这样则得到了四个三角形. 事实证明,只要做这么多,学生就会发现上面得到的四个三角形,是可以与下面的四个三角形重合的,教师此时即以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重合意味着什么呢?有学生可能会给出其他的回答,但肯定会有学生的视角开始伸向“面积”. 而这个思维难点一旦突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面积关系写出表达式,而表达式一出,勾股定理基本上也就明晰了.
  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注意分析学生的思维,可以发现:首先,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 这里有两个表现:一是从“图案”向“图形”的转变,这里有一个数学抽象的过程;二是根据面积关系得出表达式,这是用数量关系描述形,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自然运用. 这两步思维可以说是此问题解决的两个核心,由于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因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具有显著的自主特征.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无意识地观察图案到有意识地研究图形,从观察形的位置关系到通过面积关系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关系,如果算上其后的演绎,则还包括一般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探究等. 这是一个思维不断延伸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思维在不断延伸,学生才不断有新的发现,数学知识才不断地得到了建构.
  智慧成长:问题解决的教学价值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笔者总感觉到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学生学起来没有压力,反而在问题解决的驱动之下表现得动力十足,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弯路,但这些弯路如果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也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 因为弯路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学生思维的结果,可以知道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因而教师的教学也就可以更具针对性.
  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可以让他们更充分地调动已经掌握了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而即使是对于学困生而言,虽然他们掌握的数学知识偏少,但只要进入了那个情境,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倾听别人的想法,还会主动地向他人询问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在“勾股定理”这一探究过程中,笔者就注意到有学困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加起来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得到中间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笔者一听到这个问题,就知道他没有将表示面积的a2转换为表示直角边长度的平方. 这种转换对于学困生而言,可能真就是个困难,但这个困难的解决,同样也就促成了他们数量关系转化意识的建立,因此这就是一个智慧生长的过程. 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样的情形就更多了.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进而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的成长更具智慧性.
其他文献
常听同学们说解析几何的解法“好想的不好算,好算的不好想”,很难完整地解对一道题. 究其原因是解析几何综合试题的运算量大,过程烦琐,易出错. 然而解析几何综合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且是倒数第一、二题,其难度都比较大. 高考数学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需迈过解析几何中运算这道坎.本文尝试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运动变化思想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即通过几何元素的运动变化,探索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四年级:列表、画示意图;五年级:列举、倒推;六年级:替换。教材每册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意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
[摘 要]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遵循的是“递进式”的教学思路,有时候突破这样的规律,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了分析与实践之后,可以考虑进行“单元整体建构教学”.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单元整体建构教学有其合理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相关的知识,这些经验与知识在某些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跳跃性、建构性. 强调单元整体
一、设计理念    活用教材,引入歌曲、游戏、故事、韵律诗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复习,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的单复数形式: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体验学英语的快乐,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交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追寻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境界  孙双金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2003年开始,他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等方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情智教育”被南京市教育局收入30个成功案例推广,获得南京市政府“素质教育创新奖”  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追求,办学思想。我
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我们一般都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即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成长方形,进而分析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与长高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为什么要“动手操作”,怎样“动手操作”,不同的思想自然有着不同的设计。有人说,操作活动是为了实现“转化”的思想。可“转化”的思想又从哪里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仅仅需要“转化”思想吗?显然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功利”。对此,我
2006年既是新的一年,又是新的五年的开局之年。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江苏的基础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基础教育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如何;或者说到2010年江苏人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我们能够对“十一五”期间的江苏基础教育发展期待些什么?这既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又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教育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与其说是预测趋势,不如说是期待与希望。我期待和希望
[摘 要] “会教”是一个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从勾股定理和三角形全等来看,“会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善于交流,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会教;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高阶思维;培养方法  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作为青年教师,笔者也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其中有高级教师、骨
A老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  师:看,是什么形状?  生齐答:长方形。  师:你看到了长方形的什么?(4条边,4个角)猜一猜,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生1:长方形的一条边比那条边长一些。  生2:它们的长度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教师看学生没有回答出他预设的结果,有点着急地说:请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对折长方形纸片。
对我们来说放弃一两个学生,或许只是少了几个百分点,但是对那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地提前宣布“没有前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梦想,刚刚读了几年书,家长就知道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那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不要讲更多的大道理,将心比心,可以放弃吗?不要说更多的理由,查查教育原理,哪一条说可以对孩子放弃教育?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不能放弃,千万不能放弃,那也是一个生命、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存在。不能放弃